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作者:李小飞刀 来源:补壹刀 2018-05-02 2059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李小飞刀

195752日,63年前的今天,约瑟夫·麦卡锡,美国上世纪50年代“麦卡锡主义”恐怖岁月的始作俑者,在他老家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海军医院猝然死去,终年48岁。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麦卡锡的墓地,至今仍有不少保守主义者前去瞻仰

在他的死亡证明中给出的死因是“急性肝炎,原因不明”,而传记作家相信,因落魄和苦闷导致的疯狂酗酒,是压死麦卡锡的最后一根稻草。

1954年麦卡锡风头正劲时,整个美国政界没人敢对他说半个不字。当年1月的盖洛普民调显示,50%的受访者“赞成”麦卡锡,仅有29%的受访者“不赞成”他。他是影响力仅次于总统的二号人物,他说谁是共产主义分子,谁就要倒大霉。媒体每天跟踪他的只言片语,好知道又有哪个大人物上了“共党”名单。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媒体追捧麦卡锡

到他黯然死去之前,麦卡锡这个名字已经是“希特勒”的同义词,他的剩余价值被共和党人榨取干净,成了挡在他人选举路上的障碍。政客们以离开厕所一样的速度离他远去,用最恶毒的定语谴责他、诋毁他、抛弃他。他非美调查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被免去,参议院通过了公开谴责他的决议,给了麦卡锡致命一击。

麦卡锡死后,政界和媒体都有意无意地无视了消息。在参议院举行的填补麦卡锡席位的特别选举中,初选胜者共和党人科勒呼吁与麦卡锡“彻底决裂”,而民主党候选人普罗科斯迈尔则称麦卡锡是“威斯康辛、参议院和美国的耻辱”。

这是真正的补一刀。

像所有政治运动中的投机“小将”一样,麦卡锡迅速崛起,又被迅速地抛弃了。

他本来就是一枚棋子。

麦卡锡横行的年代,恰逢国际大气候与美国国内小气候交汇。当时,从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败退台湾,一直到朝鲜战争爆发这一连串大事,令共产主义的威胁这个因素在美国国内政治领域被极端放大。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1952年,美国民主党已经连续执政20年,共和党人始终不甘心,要想尽各种办法,充分利用各种有助于削弱瓦解民主党优势的政治人物或者力量,把民主党赶出白宫,两党斗争相当激烈。

由于战后国内通货膨胀指数急剧上升,在短短的一年中美国发生了3.47万次罢工,共有450多万工人走上街头。政客借机指责工会 “已被共产党渗透”,极力煽动公众反对共产主义。

麦卡锡就是在这样一个毒化的氛围中催生出的怪胎。他凭借不顾事实、不讲道德、好勇斗狠、信口开河的本事,以及美国国内高层政治已经被共产主义渗透潜伏的论调,很好地迎合了美国人反共仇共以及共和党人以外部威胁提高政治地位、把民主党拉下马的需要。

幕后大老板们就需要这么一枚能兴风作浪、又随时可弃的棋子。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麦卡锡在展示“共谍”黑名单

这枚棋子,在当时却获得了不少美国人的支持,形成为一时政治风气,直到今天,依然有美国右翼把麦卡锡称作“伟大的灵魂,了不起的爱国者”,帮助美国打赢了冷战,这是有其深刻社会根源的。

在美国,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绝对至上的,近乎于宗教信仰般的存在。从独立建国至今,自由主义已经深入美国的政治传统、政治文化和政治氛围当中,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自由主义的主导性都是自然而然、不容辩驳的,容不得任何挑战。任何能够对自由主义构成挑战的意识形态和力量,都会受到美国强有力的诋毁和攻击。

讽刺的是,麦卡锡们用来维护“自由”的手段是专制。麦卡锡主义肆虐之际,一大批美国政界、知识界、文化界的人士曾受到无端攻击,人与人之间陷入相互揭发、提防的境地。包括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费正清等在内的著名学者受到牵连,埃德加·斯诺、拉铁摩尔、史沫特莱、卓别林等文化名流被迫离开美国。

曾任美国国务院远东司司长的范宣德,在专案审查中差点丧命。其夫人后来感慨,范宣德在抗日战争期间,两次遭遇严重危险,最终都安全度过,想不到回国以后却遭受到人生的更大劫难。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麦卡锡在逼问参议员约瑟夫·N·韦尔奇

尽管麦卡锡的手段如此荒唐,尽管麦卡锡的下场这样不堪,但总有美国人怀念他,把他当做社会主流。在自由主义受到挑战的时候,或明或暗地为他叫魂。

譬如,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克里斯托弗·雷就在2018年年初举行的国家安全听证会上表示,中国利用学生、科学家和教授收集美国情报,中国的威胁不单单来自中国政府,也来自整个华人社会。

现任国家情报总监科茨当即附和说,“毫无疑问,他们(中国)有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他们正在整个政府中执行他们能够实现的步骤。”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佛罗里达州的共和党参议员马可·卢比奥(就是安倍屈身迎接过的这位)也在那场听证会上表示,中国政府资助的孔子学院是中国对美国的“外国渗透”活动之一,美国的大学和高中应该结束与孔子学院项目的合作关系。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克里斯托弗·雷和马可·卢比奥表达了政府和国会两个方面的态度。而不只一位美国问题专家对刀哥提到,联系美国近来在贸易、科技、台海问题等方面的动作和表态,其政策精英界在对华强硬态度上已经趋于一致。在精英们看来,中国已经对美国自由主义的主导地位构成了挑战。

这与麦卡锡主义兴起时的情况非常相似。

在美国精英们看来,与苏联在二战结束后的政治军事压力相比,中国在经济层面的挑战不尽相同,却殊途同归。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世界经济恢复期所展现出的能量,冲击了美国个人主义的市场经济。这种模式还正随着“一带一路”向全世界扩散。中国科技的飞速进步,向产业链上游寻求突破的努力,更是有可能动摇美国国力的根本。

前几天听刀哥的一位朋友说,有个美国专家当面质问他,中国是不是妄图在美国搞颜色革命。中国人一定觉得这位老美的看法不可思议,但美国人偏就爱这样想。

中情局负责情报收集的官员曾总结麦卡锡主义说,“还没有一个现代政府像美国政府那样被全面渗透。”在他们看来,美国国内的自由主义土壤为外部力量渗透美国提供了深厚的条件,美国在其他国家不能干的事情,别的国家能在美国干。比如俄罗斯通过电视台和社交媒体对美国的“渗透”就很有起色,特朗普上台正是俄罗斯搞颜色革命的成果。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反映苏联“渗透”美国的漫画

而中国在文化上强调与美国对话沟通的态度,更被美国有些人视为比俄罗斯更加可怕的存在。有专家对刀哥说,最近美国的学术机构明显谨慎了很多,一谈中国影响力就感觉胆战心惊,怕被中国“利用”。

在麦卡锡主义盛行的19531954年间,有8000多人被定为“危害国家安全的人物”;有5000多人被迫“自动辞职”。他们当中包括曾在延安长期工作的谢伟思在内,大都是对中苏情况比较了解,处事公正,工作能力较强的政治精英。

麦卡锡的整肃造成了大量冤假错案,给这些人的个人和家庭制造了无数悲剧,也将美国的中苏政策逼向了死胡同。其后20年,相关岗位上任用的都是不了解中苏实际情况的“业余”人士,美国整体对中苏的政策灵活性丧失,不得不走向全面对抗,直至越战时期处于下风。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很多“知华派”回国后都遭到麦卡锡主义整肃

现在,从特朗普政府内部到国会当中,对华持强硬立场的人占据主导,以往支持对华接触、持客观平衡看法,认同在对华交往中应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人物集体噤声,他们也担心,50年代麦卡锡主义受害者的悲剧命运在他们自己身上重演。

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又一次汇合在一起,积累着催生麦卡锡主义的土壤,就看哪个人敢跳出来,cos“麦卡锡”的角色。

这个人可能不是麦凯恩或者纳瓦罗这样的“大人物”,他们虽然公开表达过反华立场,却很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们或许在寻找这样一个人,他像当年的麦卡锡一样,已经在政治圈内困顿潦倒,因而不在乎当个“打手”。

美国在寻找下一个麦卡锡

年轻时的麦卡锡在接受奖章

另一方面,美国精英界也有这样一种声音,要追求一种“精简版”的麦卡锡主义,麦卡锡的代价毕竟太过高昂,他们要制定出更加强硬、聪明、有效的对华战略规划,避免麦卡锡主义的病态反应。

问题是,美国的政治决策能像精英们设想的那样永远保持精准的理性吗?美国能避免重蹈60年前全面对抗,摔了大跟头才重新恢复中美关系的覆辙吗?

麦卡锡殷鉴不远,我们拭目以待。

(感谢李海东、程亚文老师对本文提供的支持,校对/陈小刀)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0
0
1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