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作者:金弘宇 来源:经略赞赏 2020-02-23 935

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

——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金弘宇

一、有力使不出:大规模报复的水土不服

早在二战彻底结束之前,美苏争霸的风险就已经显现,回形针行动,第一次柏林危机,苏联核试验,历史的浪潮把美国推入了麦卡锡主义的泥潭,在全球范围内遏制苏联成为美国一项国策,是谓遏制战略。1950年4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布文件NSC-68,为执行遏制战略的军事手段铺平了道路,促成了战后持续至今的高军费基调。但是具体到军事战略上,美国人却遭遇了巨大麻烦。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NSC-68节选,这份文件用“两场革命(中俄)”、“五个帝国的覆灭(德意日与奥斯曼、奥匈)”和“两大帝国体系的衰微(英法)”来概括战后世界

根据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遏制战略的要求,美国军方应当依托其强大的海空军航空兵,和由其延伸的核武投放能力,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其自身与盟友的利益。这一指导思想落实到部队和装备上却出了问题。1949年美国海空军为战略轰炸机和超级航母的问题大打出手,闹出“海军上将起义”事件。

美国陆军裁军后仅剩十个师,而且人员缺编,物资短缺,缺少训练。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乏力的表现也就不难解释了。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2:朝鲜战争中丢盔卸甲伤亡过半的美军先遣队——史密斯特遣队

受制于政治约束,美军基于“大战战略”所准备的强大海空军力量无处施展。无论以柯蒂斯·李梅为代表的美国激进派军人如何声嘶力竭地要求对平壤和丹东发动核打击,朝鲜战争仍然以绞肉机式的常规战争的形式迎来落幕,马克·克拉克将军不得不代表“联合国军”接受这“苦涩的和平”。

1953年7月27日, 随着板门店停战协议的签署,美国战后意图限制社会主义发展的遏制战略遭遇了重大挫折。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3:朝鲜停战协议,开始的结束

不过1953年对于美军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同年NSC-162/2文件与“大规模报复战略”发表。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4:艾森豪威尔,美国第一位上任前未曾担任民选公职的总统(第二位就是川普)

鉴于国防预算有限,而美国又不愿意再投身于一场朝鲜战争一样的绞肉机式常规战争,艾森豪威尔主张一旦苏联(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跨过美国设下的“红线”,则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前沿部署的军事力量对其进行大规模核报复,将军事力量的建设重心从常规武器转向核武器及其载具上。

具体到装备上,就是空军飞机不论大小全部要求能挂核弹(所有战术飞机都被要求拥有核打击能力),海军大搞核弹对陆反舰甚至防空,陆军则是五群原子师改革,将陆军师下属单位分成五个战斗群以避免在核打击下一次性全灭,同时每个战斗群都配备有核炮兵,以求让师级单位可以真正地打一场核战争。

当时美军在欧洲的防御策略是:一旦苏联对西欧发动大规模入侵,则立即要求前线部队后撤至莱茵河一带,并对莱茵河以东地区进行核焦土作战,目的在于迟滞苏军兵锋与升级战争规模,是谓“全面后撤战略”。

需要说明的是,在此之前尽管核武器已经被视为军事战略的重点之一,但是其政治敏感性远没有达到今天的地步。广岛和长崎的核弹打击效果在后世被别有用心地夸大了,事实上美军在二战中对东京进行的常规战略轰炸造成的杀伤效能甚至大于核打击,只是对运力和弹药消耗的要求更高罢了。核武器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相对于同等威力的常规武器更便于运输和使用,以及在武器精度低下的时代通过大威力确保目标能够被稳定摧毁。

从技术层面上讲,五十年代前中期的主要核打击手段与二战时期相比并没有本质改变,其主要手段仍然是“杜黑”式的通过战略轰炸机进行凌空投弹,结果就是大规模报复战略下美国空军在美国军费中所占的比例达到了接近50%。

这让那个时代的美苏双方在战略轰炸机和截击机开发上都十分“神经质”。苏联在战机开发上优先保障截击能力,而美国则在压力之下对苏联轰炸机发展做出了“轰炸机差距(bomber gap)”的误判。换言之,尽管此时核武器已经被视为“灭国武器”大量生产,但在具体使用手段上仍然是非常“常规”的。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5:B-36 “和平制造者”洲际轰炸机,彼时美国战略核打击的主要手段

不过事情很快就有了变化,1957年苏联成功试射了R-7洲际弹道导弹,并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导弹差距(missile gap)”开始显现。这种难以拦截的投送手段出现与苏联核武库的迅速扩张使得美国执行“大规模报复”的代价越来越大,事实上这一战略只能作为保卫国家尊严与生存底线的“最终手段”。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6:苏联R-7洲际弹道导弹

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洲际弹道导弹把核武器从一种单纯的“大威力炸弹”提升到了“灭国神器”的地位上。自此,美国核武库规模迅速从三位数上升到五位数,核军备竞赛正式爆发。

但是对于全球范围内那些不那么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地区性军事冲突(例如第二次柏林危机),美国开始意识到必须要有一种更加灵活的应对措施,一种新的军事战略已经在酝酿之中了。

二、雅努斯神庙的后门——灵活反应战略的诞生与延续

在古罗马时代,雅努斯神庙的大门会在战争时开启,在和平时关闭。将士出征时要从刻有雅努斯神的拱门下走过,这衍生了近现代西方的凯旋门文化。在美国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遭遇苏联的核武扩张,一战二战式的“大战”发生的可能性陡然下降的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发生局部战争的可能性有增无减。如果非要套用雅努斯神庙的传统的话,可能“正门关闭,后门开启”是一种比较贴切的描述。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7:雅努斯之门与凯旋仪式

为了应对这种新的军事形势,马克斯韦尔·泰勒于六十年代初提出了灵活反应战略。

在阐述这一战略的内容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五十年代末,美国内部关于大规模报复战略和灵活反应战略的路线选择上有过争论,但是灵活反应战略并不是对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否定,而是对其进行延伸。

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艾森豪威尔就已经开始要求美军研发和装备战术核武器以应对局部战争。需要说明的是,彼时的核武与常规武器之间的政治门槛依然是模糊的,或者说这种政治门槛只有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才能成立。

对于美国来说,如果苏联在欧陆发动大规模攻势,那么无论是苏联是完全采取常规军事力量还是捎带上战术核武器,结果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在可能发生的欧陆战争中使用战术核武并没有如后世那样敏感。

事实上苏联也一直认为,如果冷战局势发展到不得不用军事手段扯下欧陆铁幕的局面,那么包括战术核武器在内的一切武器都应当被不遗余力地投入使用——毕竟赢家通吃是冷战转热的必然结局,保留实力是不明智的。

灵活反应战略的基本逻辑,是以不同等级的应对手段对应可能发生的不同等级的威胁,目的是在确保胜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控制战争规模,避免战争无限升级。具体手段是对已经失去绝对优势的常规军力进行现代化,同时为其配备小当量战术核武器;将部队部署在海外战略前沿以应对小规模战争,同时大力建设国土防卫力量和部署在本土的战略预备队以应对全面战争。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8:M65”原子安妮”核火炮,以今天的视角来看灵活反应战略的具体手段依然是核战争,只是规模更小

1961年肯尼迪上台,灵活反应战略正式成为美国的军事战略。

次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事实证明美苏双方在真正面对“大规模报复战略”时都很难下定决心。至此,尽管美苏核军备竞赛仍在愈演愈烈,但以常规军力在局部战争中的较量开始成为冷战的主旋律。

作为一种涵盖了从小规模局部战争到全面核大战的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的逻辑内核一直延续至今。

在执行层面上,美军将大量的小股部队部署于海外战略前沿,这些部队将作为美国对其盟友的“安全承诺”,在发生战事的第一时间投入战斗。这些一线部队受限于有限的国防预算,不被要求拥有仅凭自身和盟友军事力量就能抵御一切威胁的能力,反而要在第一时间承担损失以保证美国失去从战争中抽身的余地,避免盟友对美国的不信任。

如果美国希望战争升级,可以预先授权给这些前沿部队战术核武器的使用权限,战争爆发时这些部队在面临灭顶之灾的情况下即便没有上级指示也有大概率在自身判断下使用这些战术核武器以求鱼死网破,这样一来战争规模就能像拌线触发炸弹一样“自动升级”,是谓“拌线战略”。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9:M-388核无后坐力炮,杀伤半径比射程还大,展现了拌线战略的“风采”

在前沿部队把美国拖入战争之后,美国会尽可能将部队调集到欧洲战区,力求坚守阵线并发动反攻。

时间到了六十年代,随着法国退出北约和越战爆发,美国深感兵力不足。在一线部署重兵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和风险,而从本土临时调动大规模部队则面临着运力不足和一线薄弱的问题,于是便有了极具时代特色的“返德师”(REFORGER)。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0:返德师,美帝用钱砸死人的典型案例

这些部队在本土和西德战备仓库中各有一套装备,如果战事爆发则只需将人员运送至德国即可,可谓“壕无人性”了。不过事情的另一面是,随着灵活反应战略对常规军力的升级(五群原子师到ROAD重组师)和西德联邦国防军的迅速组建壮大(西德陆军事实上成为北约在欧陆的中坚力量),加之西德在北约内地位的迅速提升,美国在欧陆最担心的地面兵力不足的问题得到了极大缓解,北约在欧陆的整体态势在六十年代其实是相对改善的,在西德不愿意自家国土被焦土作战的强烈要求下,最开始的全面后撤战略和拌线战略到了七十年代逐渐被积极防御战略取代,北约开始力求守住西德边境。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1:北约在西德的“分层蛋糕”式的防区划分,力求守住西德,不过并不是防线上的每个国家都能顶住苏联的大举入侵

当然与此同时苏联也没有坐以待毙。此时苏军的基本战略是在大纵深战役理论和战役机动集群理论的指导下,在广阔的欧陆上沿若干条进攻轴线进行突破。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冷战时期北约与苏联的机械化水平提升,战术核武器对一线作战部队的杀伤效能已经开始显著下降——这也是冷战时期地面部队被要求高度机械化的原因。

尽管战术核武器仍然是双方武器库中的贵宾,但其主要作用已经从万金油变成了一种对敌后方软目标进行杀伤压制的可选手段了。

七十年代美苏核裁军谈判已经开始,虽然一场“常规欧陆大战”多少有些政客们一厢情愿的成分,但是常规战争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可执行的选项。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2:“7天推至莱茵河”计划,华约七十年代作战方案,2005年被波兰政府公开

由于华约在兵力上占据优势,苏军的缺编师和架子师编制也使得苏联在控制常备军规模的同时保证战时在其进攻主轴上能够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在一线梯队进行数日的突破后,后续完成动员的二线梯队可以迅速补上,形成在若干条进攻主轴上的“滚动式”进攻。

面对日渐强盛的苏军,美国给出的回应则是汤恩·斯塔利于1981年提出的“空地一体战”(Airland Battle)构想,次年北约采纳了这一构想并称之为“后续部队打击战略”(FOFA, Follow-On Forces Attack)。

该构想的核心理念是放弃传统的主要作战地域的想法,以军而非师为主要单位,依托陆基远程火力、陆航力量和空军优势同时打击苏军前方和后方,使其各梯队滚动进攻的意图无法实现。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3:后续部队打击战略(FOFA)图解

具体在装备层面上,则是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M270多管火箭炮等专职打击敌后的装备进入美军;编制上则是86师改革,即重型师下辖10个机动营,3个旅指挥部与一个战斗航空旅,其中旅指挥部并无固定下辖单位,而是由师部根据情况为旅指挥部分配下属单位。

当然空地一体战理论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其作为一种陆军作战理论要求空军配合,但八十年代美国对欧陆战事的支援力量中只有海空军可以迅速抵达,陆军能否在如此高烈度的战争中发挥主导作用值得怀疑。此外美国陆航和空军力量尽管占据一定优势,但一旦地面战场被行军速度不断加快的苏军打开局面,造成既成事实,则美军的陆航/空军优势将难以施展。

三、天下布武与独孤求败——后冷战时代美军的迷茫

万幸的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得知美苏大战的结果了。

冷战在军事层面的对抗在八十年代迎来顶峰之后迅速迎来结局。苏联的解体解除了北约在欧陆的巨大军事压力,而1991年的海湾战争也因为杀鸡用牛刀而很难验证空地一体战理论的有效性。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4:杀鸡用牛刀的海湾战争

隐身战机、防区外打击武器、精确制导武器等新装备的出现使得常规军力的杀伤效能有了几何级的提升。核武器,尤其是战术核武器的存在价值可以说达到了其诞生以来的低谷。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美国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军事战略——此时不但全球核大战难以爆发,就连欧陆大战也成了泡影,美国面临的首要威胁已经不再是超级大国,甚至不再是地区性强国,而是所谓的“失败国家”,甚至“非国家实体”。为了维持全球霸权,美国不得不打低烈度的治安战。

2001年,“全频谱作战”理念发布,其要求美军不仅能打赢大战,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上一样能发挥效能。该理念强调整合各种力量,在所有领域,所有疆界,所有形式上维护国家利益,是谓“全频谱作战”。

编制上,2004年高度模块化数字化的旅级战斗队(BCT, Brigade Combat Team)成为了美国陆军的基本单元。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5:旅级战斗队编制略图,特点是模块化和极高的侦察单位比例

三种BCT分别是步兵旅级战斗队(IBCT)、斯特赖克旅级战斗队(SBCT)、重型旅级战斗队(HBCT,后改名装甲旅级战斗队,ABCT),辅以战斗航空旅(CAB),着重强调编制模块化以便战时灵活搭配。

装备上,身管火炮和车辆底盘数量被大幅削减以降低全球部署时的后勤压力,为配合数字化能力大幅增加侦察装备与侦察部队比例,未来战斗系统(FCS)遗产——斯特赖克装甲车被作为核心装备配发给了SBCT。

金弘宇:从大规模报复到全频谱作战——二战后美国军事策略概说

图16:美陆军第四步兵师,曾经的美陆军模块化数字化改革试点单位

旅级战斗队改革无疑让美军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强大的信息能力和侦察能力使得美国陆军即便大幅轻量化也依然拥有不俗的战斗力。虽然本被寄予厚望的SBCT在治安战中水土不服,但是必须承认的是,即便到了今天,美国陆军的改革模式仍有很大一部分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借鉴。

然而随着历史迈入二十一世纪第三个十年,美国面临着重返印太的全新局面。不同于美国深耕了大半个世纪的欧洲。印太地区是一个政治局势犬牙交错,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地区。美国陆军过度轻量化的问题比起治安战时代更加暴露,航母霸权在新型反舰武器下也面临挑战,空军相对于其他国家的统治性优势在发生动摇。美国在新的历史阶段又会拿出怎样的军事战略以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我们下回分解。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