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东屏: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及其帮凶最痛恨中国什么?
中美博弈大势之前瞻
韩东屏
中美博弈贯穿了上世纪的中叶、下半叶和本世纪的头二十年,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联解体后,中美博弈牵动全世界,影响着世界发展大势。历史发展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历史发展又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过去七十多年的中美博弈,都是以美国的失败告终,原因其实很简单,美国精英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的经济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组织能力缺乏真正的了解,做不到知己知彼。当然不是美国和西方就没有了解中国的人,而是这些明白人的看法不被美国和西方的主流所接受,从来没有引起重视。
中美的第一次博弈是国共内战。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孤注一掷,支持不得人心的蒋介石,最后输了个干净,送给蒋介石的几十亿美元的武器,让中国共产党军队的装备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美的第二次博弈是朝鲜战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想趁朝鲜内战,插手东北亚,威胁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安全。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气势汹汹地杀向中国边境。结果,号称有史以来最强大的联合国军,被武器远远落后于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赶回了三八线。朝鲜战争让中国陆军装备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并有了自己的海空军,美国又一次做了中国上升的垫脚石。
后来美国又介入越南内战,妄图从南边威胁中国。中国政府发动了抗美援越运动,让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结果,尼克松成为第一个“屈尊”到与美国没有外交关系的第三世界国家访问的美国总统,暂时主动放弃了对中国长达二十三年的严酷制裁,暂时不得不放弃之前他们无所不用其极的禁运、封锁和打压。西方的经济制裁在一个时期内限制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但也逼迫中国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包括独立自主的工业化体系基础),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中国特有的这个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在一个时期内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并且由于私有化和外资的涌入,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从原本掌控国民经济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下降到今天的号称还有百分之二十多一点,两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这百分之二十多的国有经济却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国有银行体系,铁路、民航、石油、电力和其他重要的民生事业、国防工业,仍然基本掌控在国家手中,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存在,仍能够主导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这导致外资无法全面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这也是美国所忌恨中国却又苦于暂时没有办法改变的。过去几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让中国人变得更加清醒,今后必然会越来越坚定地捍卫和加强国有经济在经济发展上的主导作用。
从战争年代起,中国共产党就开始建立强大的基层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是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备的党组织体系,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工厂,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社会单位,都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都服从党中央的指挥。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最高效的管理制度。在高峰时期,毛泽东主席在北京的一个讲话,哪怕是半夜,全国各地,包括偏远的农村,人们都会自发地起来聆听。由于西方的渗透,以及他们收买的公知等第五纵队的攻讦,这个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及体系,曾经受到极大地质疑和削弱,但仍然是美国和西方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这一次全球性新冠疫情,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中国能够把一千多万人口的武汉彻底封住,并调派全国四万多名医务人员和四万多名军医到武汉抗疫,短短三个月,基本控制住了武汉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新冠疫情,所仰仗的就是这个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及体系。在应对突发疫情上,中国靠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完胜美国和西方。
在香港问题上,美国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中情局长期谋划鼓动,美国国会甚至通过多项法令制裁措施,并动员其全世界的盟友,试图搞乱香港。但中国的一部国安法,就让美国经营多年的动乱势力被迅速瓦解,作鸟兽散。在南海问题上,美国联合其盟国,搞所谓的自由航行,看上去给中国增加了不少压力,其实愚蠢得很,它们大老远跑到中国家门口示威,浪费的是自家的资源,却得不到任何实在的好处;而中国却借此加强海军实力。因为美国在南海的挑衅,让全中国人都支持发展海军,才有了下饺子一样的新型军舰和航母下水的态势。中国海军的跳跃式发展,增加了中美在台海博弈的筹码。跟过去几十年相比,台海的优势完全在中国一边。这一点连美国人也不得不承认了。
中国能做到以上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国有一个别国没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曾经,这个党也因为官员腐败等问题,受到质疑和削弱,但是经过反腐败等斗争,她仍然是世界上最受人民群众欢迎、执政能力最强的政党,没人可以比肩。这也是美国和许多在美国的中国异见人士痛恨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原因。因为他们认为,什么方法都用上了,这个党还是无坚不摧,太强大了。美国政府和那些异见人士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反对,是在帮助我们。中国人信奉,被敌人反对是好事不是坏事。敌人反对的越卖力,越说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强大的中坚。
(作者系美国华伦威尔逊大学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