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使馆的这个活动,暴露了一个阳谋?
今年7月14日和25日,美国驻华大使馆发布了一则由驻广州总领事馆举办网上交流活动,主题叫做“新闻在人”(Humanity makes story)。
活动邀请出生于中国台湾、隶属于美国新闻署的美国之音记者周士为,在网上向中国网民分享他调查、报道的相关“经验”。
新闻的公认要素是五个“W”和一个“H”,即Who(何人) 、What(何事) 、When(何时)、Where(何地) 、Why(何因)、How(如何)。新闻的基础应该是客观事实。所谓“新闻在人”,不见于“补壹刀”可以检索到的任何一本新闻教科书中,应该又是美国人创造出来的一个新概念。
美国大使馆向中国推广“新闻在人”,葫芦里想卖什么药呢?
01
什么是“新闻在人”?
美国大使馆针对活动的预告中说:“人,是媒体报道的核心之一。他们的曲折经历和喜怒哀乐造就了新闻与社会”。
听起来有点玄乎。
大使馆又设问,在当今网络时代,媒体人怎么去挖掘和讲述特别的人物故事呢?大使馆邀请“曾获多个奖项的记者周士为”作专业分享,讲他“对有意思的人物的素材寻找、调查和报道技巧,看看他在美国媒体的精彩‘猛料’多媒体报道”。
这个周士为是何许人也?
大使馆介绍说,周士为是多媒体记者和制作人,曾获多个新闻奖项,擅长视觉叙事,经验丰富。自2019年至今,在美国之音工作。
我们要说,大使馆的介绍对周士为来说还是太“低调”“谦虚”了。周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后就读于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一次在华盛顿实习的机会,让他与美国新闻署连上了线。作为一名在美国工作的台湾“媒体人”,周的新闻兴趣既不在美国,也不在台湾,而是对中国大陆“偏爱有加”,其“报道”范围可谓“五毒俱全”,从“香港”“台湾”“新疆”“病毒”到攻击“一带一路”,凡是能搅乱、抹黑中国大陆形象的话题,都是周的“兴趣点”。所有的报道字里行间,周对中国大陆的偏执仇恨溢于言表。
周所获得的的大卫·布克新闻奖,正是美国之音的上级机关美国国际媒体署的内部奖项,相当于我们一般人所理解的“优秀员工”。
通过查阅美国国际媒体署官网了解,让周获奖的,正是他在VOA的涉华疫情报道,内容都是所谓“绝望的呐喊”。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合理怀疑在美国恶意指责我国抗疫的当口,安排这么个人给中国的媒体人和网民上这么一堂课的真实目的?
大使馆介绍说,周士为在讲课中将分享“如何寻找、收集与报道有意思、有意味的人物话题素材,以及多媒体传播的专业心得和经验”。
什么是“有意思、有意味的素材”,周士为又怎样传播呢?
尽管大使馆对课堂内容遮遮掩掩,但我们在美国媒体署对周士为的另一篇英文采访中,可以看到周士为不加掩饰的内心世界。
周透露,他所从事的“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想方设法让中国人看到美国新闻署制造的攻击抹黑中国大陆的内容,周为此运作了一个使用区块键技术的项目,还通过改进视频讲故事技巧,将人权话题与听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来扩大传播面。
周说,他对所做的事很“自豪”。
说白了,凡是不利于中国大陆的信息都是周眼里“有意思、有意味的素材”,周口中的所谓“传播”就是千方百计“推墙”。
那么,7月14日和25日美国大使馆的两堂课,周具体教了些什么呢?
根据广州总领事馆的说法,周讲了这么几点:
1)报道建立在真实之上,要客观、公正和平衡;记者要花很多时间找人和资料去核实事件和人物细节,且越是“敏感”或激烈的话题,报道越不去渲染。2) 采访者需要时间与受访者建立情感联系,多数时间可以作为一个倾听者,而不是说服、进逼,因为受访者。其实也渴望他们的声音被听到。3)提倡多元化的声音和报道,没有正面或负面、主流或非主流之分,这可帮助社会更健康。4)想从事新闻的年轻人可以先问问自己为什么想成为记者,是想维护。义、还是能帮助人让生活有意义。
虽然进一步的内容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常理推断,很难想象,一个对中国大陆咬牙切齿的人,会讲得这么平和。
或许,美国国会给美国新闻署的“任务”,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所谓“新闻在人”的目的以及周课堂的真实动机。
2021年,美国参议院外委会通过《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在这部被台湾媒体称为“抗中法案”的文件中,参议院授权于2022年至2026年财政年度期间,每年拨款1亿美元给美国国际媒体署,“资助支持驻外媒体、建立独立媒体、在中国境内与境外对抗假讯息及投资能规避言论审查的技术”。
法案也授权在同一期间,每年动用1亿7000万美元经费,“资助支持媒体自由、训练与保护记者的计划”。
仔细看法案的条款,再结合周的“区块链”项目以及大使馆的课程,我们想问,这是美国国会“钱到账了”吗?所谓“新闻在人”,这里的“人”实际是不是“颜色革命线人”?是不是试图在中国社会寻找和培养所谓“记者”,帮助美国发掘有助于跟中国打舆论战认知战,有助于打击中国政府公信力的信息素材,祸乱中国?!
02
美国大使馆在中国推广“新闻在人”,鼓励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对那些在美国社交媒体上讲故事的普通中国人,美国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封禁、扣帽子、网暴、污名化。
前段时间,“五眼联盟”御用智库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研究员佛加斯·瑞安(Fergus Ryan)推销自己的最新作品,把一些中国新疆本地或居住在内地其他省市的博主,扣上一顶“为中国宣传”的帽子。
在这份名为《台前影响者:中国宣传的新形象》的报告中,他洋洋自得地“曝光”了所谓有中国授意的“幕后黑手”,一些MCN公司。在他的口中,那些以从事商业服务为主的企业,成了中国花钱收买新疆人“粉饰太平”的“铁证”。也成了ASPI配合推特,打压真实发声,封禁相关账号的合法理由。
更可笑的是,只要是不配合美西方谩骂中国、造谣新疆的人,就会被瑞安们扣上“中国媒体、洋五毛、中共宣传”的帽子。
不仅如此,美国对于不利于自己的宣传和媒体内容,甚至可以到连“自己人”都打的地步,美国之音都不能幸免,可谓大水冲了龙王庙。特朗普当政时期,美国之音一篇稍微“客观”描述中国疫情状况的文章,被白宫点名指责为“中国宣传”。逼得美国之音领导层急忙发了一份列出自己发了多少篇骂中国文章的声明以自证清白。
疫情开始以来,从发出疫情警告的华裔女医生朱海伦,到披露“罗斯福”号航母上疫情真实情况的舰长克罗泽,从反对白宫强行推广未经科学证实药物的美国官员布莱特,到拒绝手动更改数据以支持美国经济重启的佛罗里达州卫生官员瑞贝卡·琼斯,这些专业人士要么被封口,要么被免职,总之,一切与白宫唱反调的声音,在政治私利压倒一切的扭曲生态下,都遭到打击报复。
不知道这个时候,美国对自媒体、“记者”的宽容心和力挺又跑到哪里去了?
在中国搞一套,在美国又搞一套,美国这不是彻头彻尾的双标吗?
03
安全学者王强告诉“补壹刀”,当前时代环境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新闻注重信息交流,报道重大事件,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个人都在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消费者,过去的五个“W”和一个“H”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如今的受众不仅关注新闻,更关注新闻背后的背景、立场和价值观。如果新闻是一种讲述,讲述背后肯定将更多掺杂讲述者的价值观。
王强认为,美国新闻署如果以所谓价值观带动情感的方式来讲述“新闻”,说明他们已经找不到其他什么好的办法来推行认知塑造,只能采用好莱坞的叙事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美式价值观,从强制性的引导向潜移默化的塑造转变,而其本质还是没有脱离和平演变套路。
这是美国政治精英打的一张牌,王强介绍,之前美国精英届有一种观点甚嚣尘上,即在国际舆论场上穷尽一切手段抹黑中国。综合起来看,现在是红脸白脸一块上,既有正面抹黑,又借助外交使团的力量尽可能接触社会民众,既有正面强攻,又有侧面迂回。
所谓“新闻在人”,就是发掘普通人身边故事和真实情感,王强提醒,要知道情感是可以用不同方式去解释和引导的,而年轻人则是最容易被身边情感故事打动,一般认为又对主流媒体接受程度最低的群体。
王强认为,“新闻在人”概念证明美国媒体署的策略性和隐蔽性更强了,开始打柔软感情牌,这在当下的意识形态斗争中表现的非常明显。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