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对华“援助”:史料揭开又一谎言,美国果然善于宣传
1941年,美国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向英法苏中“租借”各种物资,总价值501亿美元。但“租借”不是免费,租借法案规定受援国“给予美国的利益可用实物或财产支付偿还,或给予其他总统认为满意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利益”,其中“间接利益”包含特权、更利于美国的条约等。
其中,英国得到314亿美元,苏联得到113亿。至于中国,陶文钊的《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统计是13.35亿,但1945年为11.07亿,里面绝大部分又是日本投降之后运达,属于美国“清仓”,后被用于内战。其实,日本投降之前,美国物资通过海运也运不进来,驼峰空运又极其有限。
上表可知,1941—1944中国抗战极其艰难之际,获得的“美援”非常有限,主要还是靠中国人自己。因此,美国大肆宣传的“没有美国,当时中国就垮了”、“美国无私援助,中国才打赢抗战”、二战贡献最大的是美国等,显然与真相不符。
更为重要的是,当你以为虽然中国获得的“美援”较少,但毕竟也数亿美元时,就又一次被美国宣传忽悠了,因为这些“援助”里还有名堂。举一个最近几年的例子:美国自称援助乌克兰的金额,乌克兰真的全部拿到了吗?既然乌克兰没能全部拿到,凭什么二战时中国能全部拿到?
接下来,就谈谈本该美军支付的两笔钱,最终却由中国承担,但这些历史却鲜为人知,其中相当部分不得不“归功于”美国强大的舆论宣传能力。
首先:驼峰航线物资分配
谈及驼峰航线,很多人会误以为运输的物资全部给了中国,但实际上根本不可能,且中国拿到的比例少的可怜。
1944年,驼峰航线最繁忙的一年,但张其昀《抗日战史》记载:中国获得的物资比例最低为5%、最高34%,整体也就略高于10%,大概也就11%出头、不到12%。其中,1、2月获得物资比例看似较高,但这两个月物资运输量较少,实际获得的物资总量并不高。
美国自己的史料,可与张其昀的互相印证。美国陆航官史第5卷都指出:整个战争期间,美国各种物资加起来,交给中国的只有不到7万吨,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
因此,驼峰航线的确可歌可泣,但实际分配到中国人手中的物资还不到10%,总量不到7万吨,连美国对英国、苏联“援助”的零头的零头都不到。
至于90%的物资,其实全部分配给了驻华美军,但“账”记在“美国对华援助”的账目上了。上文左边“附记”中明确记载了接收物资的单位,即“总量系第十四航空队、中国、第二十轰炸司令部、其他美军部队者合计。”
其次:驻华美军的“招待费”
二战之际,美国在欧亚很多地区都部署了兵力,在其他地方,美军都是自己花钱,顶多驻扎当地给予一些非常规的“劳军”,但在中国却是中国出“招待费”。
1943年,蒋介石给孔祥熙的电报中指出:美军来华人数已达5万,人均日需2500元。当时,中国法币与美元汇率是20:1,因此换算下来可知“招待费”极其惊人。
美国驻华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指出:从1944年11月到1945年5月,美军驻华的月耗费,迅速增涨到 了200亿元,“中国用于美军的开支,占了当年货币发行量的53%以上,其对本就不堪重负的中国所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他统计认为:当时1名驻华美军的开支,相当于500名中国士兵的费用。1944年,驻华美军数量达到10万,可想而知当时中国财政压力之大。
于是,蒋介石就让美国承担“招待费”,美国也没有理由不同意,但美国却是一拖再拖,同时要求按照150:1的汇率结算。其中,美国“拖”的原因,也与当时中国法币不断贬值有关,因为贬值了,所以美国可以提出按照新汇率结算,因此自然不想尽快结算。
最终,在“招待费”问题上,中国损失至少3亿美元。
回到开头,美国给中国的援助总额13.35亿,其中11.07亿中的绝大多数是战后运到中国,因此战时援助中国的物资也就5亿美元左右。
但驼峰航行90%物资分配给了美军,仅以1941—1944美援物资2.28亿计算,相当于美国拿去了2亿,如果再计算1945年的情况,被美军拿去的“援华物资”就更多了,而在招待费上,美国又至少坑中国3亿美元。两者相加,相当于美国直接拿走中国至少5亿美元。
除此之外,美国其他“援助”资金等,真正能够到达蒋介石政府手中的,可以看看今天的乌克兰,说是一回事,真正到达的估计要打个五折。
最后,虽然美国在华付出不多,甚至美国驻华财政顾问阿瑟·恩·杨格认为“美国给中国带来的军事利益,与给虚弱的中国造成的损失相比,远远得不偿失”,但不得不佩服美国的舆论宣传能力,大肆宣传中国抗战胜利在于美国援助、美国真心帮助中国抗战等等。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舆论宣传还真让很多中国人深信不疑。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