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脉动及担当

作者:项国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4-01-26 2795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新脉动及担当

项国兰

首发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国家。在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存在、苏联共产党也被解散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是许多人所关心关注的。这里要告诉大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分析国内外现实问题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作为一种价值取向、作为信仰、抑或作为科学真理、作为学术问题等等,在反思和探索中并在新的层面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简介: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俄罗斯思想发展的新脉动,马克思主义面对各种思潮的担当。

  一、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述

  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是相对于苏联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而言的。其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思想、理论、概念、文本的重新认识、理解;而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则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反思苏联70年的经验教训,分析当代俄罗斯和世界的现状,探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未来发展的前景。

  1.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再产生的背景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遭到全面否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否定从戈尔巴乔夫提出公开性开始直到苏联解体后,马克思主义要面对的是由主流意识形态到非主流意识形态,当局的政治打压,其中包括总统的禁令,研究机构和课程被取消,媒体的攻击、围剿, 比如说十月革命是偶然的,当时俄国还有其他选择;马克思主义是造成“现实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错误的祸首,工业化有付出且不完善,集体化伴随着强制和饥饿,卫国战争的代价太大……总之,社会主义道路是死胡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站不住脚,其理想是空想、幻想;只有资本主义才是光辉的山顶、人类社会的未来等等。在思想意识多元化的框架内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一席之地。其次是学术上取代,在高校和一些社科科研机构中政治学、简明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和文化学等学科都跃跃欲试,试图取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功能。再次是在多元化的社会思想中没有新概念,只有分散意见,操控失灵,而没有任何标准调整的绝对自由化导致对执政党及其领袖、历史、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虚无主义、相对主义和片面观点的肆无忌惮。结果是社会主流思想丧失了深刻性和穿透力,没有了客观性、全面性和智慧性,因而也丧失了指导生活的功能。最后是反马克思主义偃旗息鼓。面对经济、政治危机和社会衰落,统治制度和支持它的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没有了社会意义,因为这一切不是马克思主义造成的。

  身处恶劣政治生态环境的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屈服,面对种种责难和否定而进行绝地反击,他们召开各种会议、集会,不放弃任何一种宣传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的场合,发表文章,出版著作等等。可以说,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对苏联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进行反思、批判,总结经验和教训中再产生的;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疏理研读中,找出那些必须破除的教条式的理解,那些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混淆视听的,那些已经过时应当抛弃的、那些属潜力应当进一步挖掘的以及那些应当在继承和丰富的过程中坚持坚守的;也是在批判现实、分析错误思潮并引导社会的过程中成长的。

  2.从根源和现实中探讨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从社会空想到空想社会主义,再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经济根源和政治文化传统再到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及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等进行全方位探讨,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挖掘表明,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产生都有一种必然性。而从文化历史、理论与现实、社会经济及民族政治文化传统等全方位多角度探究社会主义的来源则表明,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现象,而且不仅仅是苏联现象,是一种世界性历史趋势;同时也证明,苏联之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其深厚的内在原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吻合性,与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的契合性。

  3.马克思主义不可替代

  这是通过深入、全面研究马克思的文本得出的结论。证明马克思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范畴和方法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世界观。马克思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看作是反对资产阶级剥削的世界观理论,从这个意义上看,马克思的哲学是具有阶级取向的,是政党化的,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但是马克思哲学学说不仅选择并支持某种社会共性行为的政治路线,而且还以对生活意义的理解来武装人,给人指出在世界中活动的总方向,以使人从这种方向出发构建自己具体的、个人的、集团的、阶级的、整个社会的、全人类的行为。从马克思哲学表达了整个人类立场的角度看,她超越了阶层、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且超越了时代暂时的局限。总之,马克思主义所拥有的无产阶级世界观即现实性和全人类世界观即永久性的意义是人类历史性的。将作为运动的马克思主义与作为理论学说的马克思主义分离是研究马克思遗产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将永远是解决人类存在最重要、最现实、最长远问题的指导和方向标,不可替代。

  ·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这是通过梳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文本理论并总结这个理论在苏联国内外运用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结论。比如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特点和性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关于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精神,关于所有制的理论基本精神、关于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的理论等等都依然具有指导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个别结论应被校正,比如关于对资本主义的潜力、对中小资本主义企业潜力的估计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消亡问题等。而随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内容正在进一步丰富,比如关于工人阶级的结构、对所有制和公有制的理解等等。

  · 实事求是评价领袖并总结苏联人亡政息的教训

  对列宁的评价在于着重指出他作为无产阶级执政党领袖所具有的世界历史性的觉悟,即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整个过渡时期,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准确的定位。而重新认识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贵在对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及其事业的理解,从完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以客观的视角、比较的方法、绝大多数人的、国家的利益来评价。至于苏联亡党亡国最主要的教训不是因为制度和体制,当然制度和体制有缺陷,但这是可以通过改革完善的,主要是苏共主要领导者,特别是包括赫鲁晓夫在内后几任领导者对马克思主义由开始的教条、个别偏离到最终立场上、世界观上的完全背离。

  6.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中肯的认识

  提出社会主义学说最重要的思想是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反思中的社会主义更包容和宽泛,其中有对社会民主主义、实用社会主义的部分认同,对伯恩斯坦的修正社会主义观、市场经济理论的合理理解,对自由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分析,挖掘出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联系和根本差异,最主要的差异是社会理想和根本价值取向。对资本主义主要侧重于从历史和现实、从动态中分析资本主义的变与不变,提出资本主义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是要有足够的内、外压力。但是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当今时代仍旧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各种范式的变换、价值的合成是必要的和必然的。新价值的合成需要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首的政治、经济、文化精英的倡导和广大公众的认可。资本主义,包括全球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上有限的制度,它给人类带来许多成就,也带来许多罪恶和苦难。资本主义体系的消亡主要是因为它自身的症结会摧毁它的社会制度。当然消亡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替代资本主义的将是一个更高效、更民主和更人道的“自由王国”——共产主义。

  另外,俄罗斯科学院正在有计划地编辑出版苏联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有贡献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一些出版社在出版列宁和斯大林著作的补卷,随着以前绝密的档案解禁,比如俄罗斯联邦总统档案馆有关斯大林案卷的解禁,以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的研究人员为主,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在这些案卷的基础上写出了一批客观反映斯大林执政的书籍。

  上述扼要介绍了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再产生的背景及其对俄罗斯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等等置疑的回应。

  二、当代俄罗斯思想发展的新脉动

  

  俄罗斯思想泛指整个思想界,其派别、思想,新脉动包括对自由与标准的再认识、俄罗斯思想发展的新趋势。

  · 自由与标准问题的提出表达出一种积极的动向

  自由与标准问题的提出表明当代俄罗斯思想在向马克思主义传统回归。

  (1)对自由与标准的合理思考。经历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和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思想对自由与标准问题有了合理的思考。自由是主体思维或者行为的一种自主选择形式。在自由的情况下,主体的积极性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可以有选择地自主活动,对提出的问题作选择性回应。社会意识层面中的自由就是思想多元,各种思想派别可以平等存在,而且主体有权参加其中任何派别或者为自己独特的传统奠定基础。自由以创造性的思维理解事变的过程。如果现实地评价自由,那么自由就是主体积极主动活动的理想,但是受各种因素的限定,理想从未彻底实现过。标准则是给定或者强加于主体的思维和行动,是根据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进行统一的思维方法。标准是遵循现成的准则,使个体避免了进行选择并独自做出决定的决择过程。标准化的行为节约力气、时间和资源。思维中的标准就是将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的、强制的和自愿的都列入到某种观点体系。这是社会形成统一意识的途径,是将多种意见统一到一个完整的观点体系中的手段。与此同时,标准也容易使理论僵化和教条化,而且标准还会使思想单一并对自主活动进行严格检察。标准也如自由,从来就不是完全的和绝对的。

  (2)自由与标准在俄罗斯进一步发展的前途。人们看到,批评教条主义产生出一种对自由的渴望,渴望摆脱书报检查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束缚。但不是所有渴望自由的人都有必需的能力和足够的素养来分析混乱的观点并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渴望自由思考,但是难以实现。自由的发展在这里有两种前途,一种是俄罗斯经历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哲学成为只是专业人员、杰出学者的学科,并失去自己作为社会导向形式的思想。另一种是统一,哲学依靠统一成为大众的世界观。今天俄罗斯思想走的是统一的路径。国家制定了“梳理好的”教科书标准,方案有多种,对对象的解释是统一的。俄罗斯现在没有作为各种思想派别竞争表现的多元化。也声明希望多元化,并阐明其必要性,但是没有多元化的思想市场。典型的后苏联知识分子不会与哲学人类学、存在主义、人格论及后现代主义发生冲突。最多是他知道有某种与他在学校学的哲学不一样的思想存在。他不可能在教程和非教程之间进行选择。

  当然现在的俄罗斯,不可能对哲学的解释达到严格统一的形式,甚至不可能进行严厉的意识形态监督。国家发生了变化,她所面临的任务变了,人们的社会心理发生了变化,思想的内容也脱离了原来的正统,发生了变化。思想的变化是在比较深入地研究各种现实问题中产生的,因为必须对没有遇到过的现实进行解释。思想是自由与标准的综合者。思想中的自由表现为自由加入现存的观点体系或者建立新的独特体系。标准就在这个经典化的体系中,并被变成任何理性思维的标准。马克思的思想就是沿着这个路径进化的,成为一种新派思想,对资产阶级思维的局限性形成挑战。马克思创立的思想摆脱了教条主义,是独立思考着的大脑的参考书,是指导人在解决历史赋予其任务时的方法,而不是现成知识。马克思的方法将成为俄罗斯认识自由与标准的工具。

  · 俄罗斯思想发展的新趋势:多元中求统一

  由苏联到俄罗斯,思想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目前的新趋势是多元中求统一。

  (1)苏联的思想特征。追求“惟一正确”是苏联思想的特征。追求内在价值和完善性、追求组织材料的系统性是马克思主义和所有经典思想的特点。当然马克思更关心制定新的世界观,而不是追求这个世界观系统的形式,如《资本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系统化的职能是由恩格斯开始——尽管他有反对系统化的意向——后来由许多马克思主义的追随者和解释者完成的。列宁支持思想模式的有序性和系统性,强调模式的惟一性和独特性。他同一切反对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倾向,如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孟什维主义、经验批判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斗争。列宁提出了“纯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概念,特点是完整性、完备性和内在结构的完善性。这也表达了苏俄政治生活的两种现实趋势:试图突出“惟一正确的学说”作为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政治和真理的正确性象征,旨在通过批评俄国精神生活中的谬误潮流,如资产阶级思想、宗教哲学、经验一元论、机械论和孟什维克化的唯心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学说变成大众可以掌握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结果建立了从思想上经过仔细校正的、清除了所有邪说的、严格党性原则的、为大众认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性使哲学易为大众接受。在哲学系统性方面迈出第一步的是斯大林,将哲学内容简化并改写到普及型识字课本的水平。

  斯大林去世后,于20世纪50年代通过关于在高校普遍讲授哲学的决议。高校的教程、教学大纲、辅导材料和教科书都是在批评个人崇拜的背景下,引导脱离公式化、简化哲学和普及讲授而制定的。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仍旧存在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任何别的思想体系都会被看作或者是资产阶级的,或者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苏联社会中都是被禁止的。思想,甚至一些最有效的思想如果在发展过程中是非竞争性的、没有讨论空间的、非批判现实的,也必然会变成教条主义,并停止在逐渐过时的规则体系范畴内。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在后来的发展中忽略了时代,这甚至影响它公正地评价非常重要、切实可靠的事实。

  (2)当今俄罗斯思想的多元特点及辨析。后苏联的新现实宣布放弃一元思想并宣布“多元化”,即几种价值相近的思想体系同时存在。多元化这个术语在西方运用得相当广泛,标志着对各种政治派别的宽容。在俄罗斯,由于意识形态监督削弱,报刊检查总局被撤销,而作为教学参考资料要经由部级批准的条款也被取消。于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在思想教学文献范围内的出版活动中掀起一番“繁荣”景象:各种形式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资料无限制地出版,形成了新的思想中心,除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外,还有叶卡捷琳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等许多城市。多元不仅表现在哲学教程数量上的多样,而且也表现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丰富,著作的资料不刻板,题目新颖。还有一个现象就是专题文献几乎完全从书市退出,思想研究类也几乎完全消失,剩下的多是哲学经典著作、教科书和思想家评论一类的小册子。在多元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讲出自己的意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时代,社会意识形成水平上需要多元,作为竞争思想提出的手段、选择及综合的条件。总之,多元是作为思维层面的原则。但不能陷入另一种片面,即永远“各唱个的调”,而且如果任其发展,最终会导致思想的拼凑、不完整并且没有内在联系。另外,多元不是作为世界观、立场的特点,不是作为确定方向的原则。多元也不是在具体的学说和单个个体意义上,具体学说中的多元是折中主义,它能使人的头脑中产生“一锅粥”。在实际运用水平上需要的不是多元,而是“像拼花图案似的”。拼花图案,这是一个将结构的多样性统一成整体的组织方法。马赛克给人一个完整的画面,但是在其中能明显看到其构成成分里面的元素。在实际运用水平上的思想,即个体掌握的思想对世界的观点是某种完整的,至少是追求完整的,是在各种意见和观点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构建思想的多元方案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任务——替代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范式。但是思想的多元不意味着一片混乱,在实践中人们是坚持某种体系上大致相同的思想学说。

  (3)多元中求统一的趋势在发展。与多元趋势的同时,在俄罗斯社会思想中有一种从来没有衰退、在自己有限的空间内为联合统一奔走呼号的趋势。正是由于这种趋势俄罗斯哲学永远被作为渴望在某种完整的体系中了解世界的世界观形式。人们看到,后苏联思想意识中的多元思想之间不同理论的依据都反映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唯理主义、辩证法、世界的可知原则、世界的有序性、系统方向、因果制约性等统一的世界观模式中。所有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都来自经典作品,多元论所展现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一些经典观点研究中的一个演进。在这种情况下,不同观点的思想流派和派别都被认为是统一世界哲学之树上的枝蔓。哲学本身在思想里呈现的已经不是终结的结构,而是一个拥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中心思想和研究周边一些边缘问题的开放体系。这也使很少有共同点的各种思想派别,如马克思主义者与基督教徒、唯物主义者与唯心主义者、经典作品的拥护者和反对者、东西方思想之间等等可能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有交流,更多的是一些派别对另一些派别思想的借用。各种思想派别的内容互相更新。

  与此同时,多元更多是限定在出版政策范围内。俄罗斯高教部制定了《国家教育标准》。《标准》提出哲学中主体表述的边界并将自由思想赶到某些选题的范围内,在展示选题时不伤及作者的立场。历史似乎恢复原状。但是在统一趋势本身中与思想发展规律并不矛盾。一切取决于谁来实现并监督这个过程。监督会实现,但是最大的担心是新的具有技术取向的精英如何把握进程,并提出自己的技术主义标准。可以设想,思想未来的发展将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自由思想,另一种归结为多样性的统一。哲学思想之摆将在这两个极端摆动。今天已经明显形成由思想见解的多样性向组成某种统一的思想精神发展的趋势。

  总体看,在当代俄罗斯思想的发展中,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的影子无处不在。这些思想趋势也表明,今天俄罗斯的思想确实处于探索时期。纵观近年来出版的思想文献确实能感到探索思维的脉动。这使人产生极大的希望,马克思主义似乎呼之欲出。

  3.马克思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论仍旧作为分析、认识问题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思想、唯物史观、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和认识活动的方法论在教科书中仍旧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这是俄罗斯思想发展的一个趋势。尽管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激烈的批评与否定,但是被推翻的只是一些个别、不适合当今时代的结论。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出版的教科书有所改动,要求遵循“国家教学标准”,这个标准是以苏联哲学传统制定的题目为基础的。在教科书中全部问题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范畴为基础。资料内容的阐述是建立在理性、科学性的基础之上的。比如教科书从推论出发,认为今天社会主义社会的继承者都是现实主义者和唯物主义者。尽管一些学者试图为精神对物质的第一性松梆,或者至少将两者都确定为存在意义相同的部分,尽管有批评无神论的思想,但是所有教科书都是从唯物史观、无神论的立场出发编写的。教科书是以当代人为对象的,而这些人与宗教狂热、神秘主义和迷信是格格不入的。另一方面在许多学术会议的出版物中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是相当积极的。还有许多学者,甚至相当多的普通人,他们没有称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他们分析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所持的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的。

  三、马克思主义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担当

  

  面对后苏联社会的意见分散、片面观点肆无忌弹、各种思潮泛滥及社会的六神无主,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自觉担当起以下任务:批判现实、拨乱反正,分析包括唯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孤立主义与西方主义、西方的经典与非经典等各种思潮,努力引导社会在发展中避开理论误区。

  · 唯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

  在俄罗斯社会和哲学生活中最近些年出现两种趋势。这是对世界的两种不同观点和解释方法。一种是唯科学主义趋势,以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为基础,另一种是人道主义趋势,对世界的价值进行主观评价。这两种观点也是东、西方精神的主要差别。在苏联时期,这两种趋势不同程度存在,但是当时占首位的是党性和阶级性观点。

  (1)关于唯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产生于西方。由于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整个社会生活合理化。由此社会生活日益唯科学化,社会精神和社会活动继而技术化。而活动主体的个人因素、社会化中的道德情感因素则被边缘化。实际核算、发达的科研潜力、技术设计方案的资金保障等形成了20世纪务实的思维,形成了排斥他人的浪漫主义情感并以上帝的名义掩盖自己的实用主义思维。在这种生产进程唯科学技术的背景下,从20世纪中期起,在西方开始积极流行一种哲学终结思想,代之以科学、健全思想。20世纪30—40年代西方强烈感受到这种实证病的痛苦。美国在整个20世纪都是强大的反哲学运动的发动机。在务实的美国人那里,在实用目标及其崇尚的以获得利润为取向的思维、功利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对哲学理论的消极思想,对待哲学理论犹如对待抽象的、不实际的、异想天开的、无益的想法,或者是直接影响实际目标实现的东西。这也是美国在哲学领域没有思想家的原因。美国培养出的哲学不是在传统的方法论方面,而是在服务于商务目的,如实用主义、社会对个人和对社会管理的理论方面,在科学意识方法论的发展方面。

  (2)唯科学思想在苏联和俄罗斯。唯科学思想在新技术革命影响下于20世纪60—70年代在苏联得到强化。在苏联,唯科学思想体系的宣传是在“一切为了人”的口号下展开的。目的在于掩盖技术主义政策的消极后果。在苏联没有新技术革命本身,没有这个技术革命生活方式的影响。苏联人经历的是精神上的新技术革命,即研究先进的技术思想,而且新技术在军事和航天技术领域发展中形成了巨大的科学市场,但是人民没有更多感受到先进技术的日常物质成果。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唯科学主义由于意识形态支持人道主义而保持中立。苏联的政治制度维护哲学作为社会意识的工具,阻止将人变成机器,也因此在工程技术界集聚了反人道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情绪。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危机和苏共意识形态的崩溃所引起的俄罗斯自身的精神危机加入到了这个全球反人道主义的趋势中。技术主义开始从国家的精神文化生活中排斥人道主义,实质上宣布对人道主义的战争。В.А.格利亚德科夫认为,“将狭隘的视野只集中于形式上的成就不是典型的俄罗斯精神。在自私自利的基础上不可能形成俄国19世纪文学、19世纪末宗教哲学和20世纪初世界革命思想所代表的人道主义传统。”无论反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派如何指责布尔什维克、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被革命所唤醒的人民意识、行为中,最少自私自利的思想。在苏联,人道主义、献身精神被发扬光大。苏联解体后,在将科学技术思想绝对化的背景下,最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被抛弃而结束。

  (3)人道主义的生命力。人道主义立场是与唯科学主义相对立的,源于哲学及其人道主义方向的不可遏止。当然哲学作为一个学科可以关闭,可以从高校排除,禁止教授,削弱哲学的社会地位。但是只要人活着,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个人在抗争,受苦,逃难,遭到失败,只要理智在反思自己,思考真理、正义、善良和美,哲学就将存在。人不是计算机,不是逻辑上的机器,不是机器人。当然,人的存在不仅仅归结为感情世界,理性和逻辑也是人存在的表现。思想使人存在的情感和理性得到平衡,是人对自己存在的精神反思。

  (4)关于人道主义与唯科学主义的思考。解决21世纪的思想形式问题并俄罗斯思想文化命运问题时,要考虑到这两种趋势,要使这两种趋势在俄罗斯国家的思想意识中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人道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是无关紧要的理论。这种理论从其诞生起就确立了保证人的生存、为了人的活动创建最佳形式的取向。人道主义是哲学世代相传的特点,其题目永远存在于对人的反思中,不同时代反思的程度有所不同。当然也存在破坏人类存在基础的反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人的题目列入到后苏联哲学统一普通教育标准中,并且列入这一学科后来的所有教科书中,也反映在非教学文献中。人道主义思想能够保证人在世界中的取向拥有积极的形式,其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使人脱离对存在的所有幻想,并保证人客观地认识真理及关于世界的公正信息。当然科学的技术主义不反人道主义。科学的技术主义也赞成文明,大写的人是文明的中心,是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人作为劳动者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原则上为了人的幸福而理性地组织的科技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能没有技术。人道主义和技术主义都应当服从于正常的社会体制职能同态调节规则。但是,客观上,技术主义视人为严格按照给定程序活动的理性机器人,为建立极权秩序,对抗情感上的无政府、抵制对无能的怜悯、抵制仁爱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在这些方面与人道主义相抵。

  人道主义与技术主义在21世纪的俄罗斯会相向而行。后者包括在大众消费和个人生活取向中正形成一个以培育个体在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中形成积极的个人行为技巧为主的趋势。马克思主义的职责是理论联系实际地向社会解释、说明,甚至促使政府、社会采取刚性政策措施,使两者处于一种和谐状态。

  · 孤立主义与西方主义

  (1)孤立主义溯源。孤立主义问题反映了东欧地缘政治的历史现实。自古以来,东斯拉夫种族和东南欧民族形成了一个超大族群,分布于西欧和亚洲之间。开始是斯拉夫人,而后是罗斯人成为这个缓冲构成种族的主导者,这个缓冲构成物如双面雅努斯(一个有前后两副面孔的门神)看着东方和西方。孤立主义和西方主义是东欧独特文化和西欧希腊罗马文化、斯拉夫主义和西欧主义、改革与拘泥传统的相互关系中的老问题新提法。当然,在一些情况下,孤立主义曾促进一个民族的发展,但是也造成后来的停滞。目前,俄罗斯的孤立主义作为一个精神政治现象已成为保守主义的代名词,是停滞和墨守成规的象征。它旨在保持业已形成的生活方式,以敌视的态度对待任何来自外部的影响,认为这会破坏一个民族的内部平衡,扼杀传统生活准则。

  (2)苏联的孤立主义分析。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自给自足体系,思想上的孤立主义是在社会主义思想范围内,发展到后来则是在社会主义体制范围内的封闭性,以及将自己与西方世界对立。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己是哲学思想的最高成就,认为自己对人类社会存在基础的理解是思想的终结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作为苏联个人和社会的惟一真理形式,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指明了方向。从这一立场出发,任何其他思想都被看作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会使新世界的建设者迷失方向。因此苏联人应当与发病的病原体保持距离。这种文化上隔绝的结果使国家脱离其他世界。在全球化背景下,封闭在一个国家疆域内的世界观文化被奉为正统的经典,必然被盲从、教条化,完全本土化,会逐渐过时,而不取决于其最初的基础是怎样的。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将自己与所有非正统的,即阶级异己的和明显错误的思想对立起来后,它自己实际上陷入思想的孤立,孤立于世界思想文化。陷入孤立主义,一方面导致这种思想精神上和内容上贫乏,另一方面也使苏联人心理上发生深刻的、持久的变化,产生一种表现明显的自我满足综合症,并且不接纳西方的一切。意识形态化和党对思想问题的监督等,是这个主义的另一面。它最终甚至在自己国家范围内不能为全体苏联人民提供正确的方向目标。这个主义面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波折和日益临近的危机,或者不想,或者不能,或者找不到途径预警,因此也不能正确引导国家和社会克服危机。

  然而,西方思想和社会也没有衰落和止步不前。这些思想中反映出马克思去世后,世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发生的变化。物质生产方面由工业化社会过渡到后工业化社会。资本产生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所说的“巨大的生产力”。在此背景下,西方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思想。在思想的具体内容上发生了向人类学选题方面的进步。

  但是所有这些思想和社会的变化,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都无从知道,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没有反映。而且将这些统统称为“资产阶级的”作为批判对象。西方的新思想在苏联出版要比提出时晚20—30年。在后苏联时期,西方哲学家的这些研究传到俄罗斯,西方思想“被禁”作者的书大量翻译出版。思想中的孤立主义遭至决定性失败。但是孤立主义的后果不会一下子被克服。孤立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精神存在于某种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这些精神的结晶不仅敌视新的信息,而且将其变成他们所理解、习惯的陈规。

  (3)孤立主义不等同于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上面曾谈到孤立主义是苏联版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特点。但是孤立主义不等同于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苏联人不仅是以革命精神改造社会的思想,也是一个巨大区域内富于创造活力的根本性基础。这是出发点。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时,进入苏联人意识的还有对社会的社会设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自己对苏联在现代化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道路的理解和正义、公平等思想观念。这种意识也有其消极的方面,比如一些人缺少灵活性,没有创造性,懒惰、冷漠和固执。克服孤立主义与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和对体制的破坏在俄罗斯同时发生。在社会政治体制遭到破坏的同时,体制中人的活动方式陷入深刻危机。与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斗争,与这种体制意识形态中一些消极方面的斗争,变成了与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上述文化的斗争,从而破坏了苏联社会的精神基础。这个斗争给这种文化造成的损害是无以弥补的。

  (4)西方主义理解。西方主义在这里不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而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社会历史意义上的西方主义与孤立主义相反,是一种求变模式。这种模式在寻找能产生竞争精神和技术的新东西。从东方的立场看,西方主义是社会步入动态发展的一个象征。动态发展将致使一些毫无积极意义传统、自我满足、无首创精神、害怕所有新的和特殊的事物、民族樊篱和种族封闭发生动摇。西方主义与后苏联孤立主义在当下的俄罗斯,依旧是一些人思想中的一对矛盾。

  无论哪一个国家的人民和哪一个社会,如果不愿意处于文明的边缘,就不能忽略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路线。马克思关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重新以新的身份在声明自己。自己的与他人的、国内的与国外的、民族的与国际的在什么样的程度上互相影响,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抽象的理论的,也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依据生活本身,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惟一的总原则是永远遵循一个度:既不能忽略西方一些积极健康的潮流和思想,也不能不加批评地将西方的精神移植到俄罗斯的土壤上来。不能西方化,不能蔑视传统,也不能将这种传统变成没有生气的泥潭。

  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要面对孤立主义与唯科学主义思潮的博弈,西方化也许不时会参与进来。在解体之初的博弈中,因为后苏联实行了寡头、掠夺资本主义,即伪唯科学主义,这种主义兴盛了一阵子后,即被孤立主义替代,而后者在相应的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比苏联时期的孤立主义更严重。这是除极少数之外,包括统治阶层在内的、绝大多数人的一种社会意识。“俄罗斯思想”的出现、“光头党”及在一些问题上的民族主义等等现象中都有孤立主义的影子。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将携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在人民意识中积淀的积极元素,在西方主义与孤立主义的博弈中发挥积极作用。

  3.西方的经典和非经典

  俄罗斯成为传播西方经典和非经典的一个分部区。后苏联时期,经典和非经典对俄罗斯社会和哲学思想都在产生影响。

  (1)关于西方经典。西方经典概括成一句话是对理性和知识的崇拜。柏拉图、黑格尔表达出西方以人的理性对待其生存环境的实质。西方文化中的唯理论不仅是文化范式的认识元素,而且是这个范式的活动类型、思想反思性质的表达。依靠理性、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环境的积极态度形成了西方世界的信仰,即知识是获得有保障的、公平的和幸福生活的条件。这个思想构成了经典认识世界的核心。把目标放到知识上是保证整个西方快速发展的强大刺激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方针也显现出其局限性。知识确实使人在对自然和人的生存环境的统治中获得胜利。但是知识没有导致在社会中建立和谐和公平,没有使人类社会避免苦难,没有避免剥削和战争中表现出的残酷。知识没有促使解决道德问题并确立人道主义。知识在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时也无能为力,比如说生与死,家庭与婚姻,爱情与色情,离别与孤独,嫉妒与欺骗等。知识在人表现出情绪化和潜意识倾向时也不能引导,也不能保护人免受专制和暴力。冷酷的计算和赤裸裸的实用主义与个体存在的生存原则是相悖的。

  (2)关于非经典。非经典反对将理性和逻辑绝对化,反对将人简化为机器人。非经典认为,生活、存在、创造、完整的人、文明、下意识等等就是人类存在的新现实,是思想反思的新客体。从这个意义上看,非经典思想在世界观形成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不比经典哲学小。但是作为无条件思想反思的新形式,非经典思想没有避免倾向性、片面性、不符合实际的评价以及内在的矛盾性。

  在全球思想层面上,非经典思想的表现并没有排挤经典思想。这个创新思考所呈现出的更多是对经典的补充,从而为思想反思的发展带来一种竞争元素。西方的经典与非经典在哲学思想进化中的对立在俄罗斯的社会思想中都有反映。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是引导社会,特别是青年树立合理的价值观,把握好理性、知识与生活和完美的人的辩证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再生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正确性和不可替代性。后苏联时期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追求、信仰、研究堪比马克思主义甫传入俄国时期。追随者们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自觉和自愿的,目标是崇高的: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和真理性,为俄罗斯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装备。在他们那里,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立场和方法,也是全人类发展的方向标,因为无产阶级如果不解放全人类,自己就不能得到最后解放。截止目前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思想家能替代马克思。

  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在以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潜力、马克思的眼光来解释世界上和俄罗斯所发生的一切,帮助俄罗斯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准备适时发现并及时提醒国家和社会,帮助分析各种形式思潮的利弊,以弥补国家和社会对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视野的不足,尽可能避免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弯路,并将此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

  俄罗斯新的思想范式正在形成过程中。从总体趋势看,思想运动处于彷徨向马克思主义方向偏移。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存在上千年,人民从精神上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存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在真理与偏见、希望与失望、清醒务实的核算与升华了的公平概念等的冲突中,将奠定21世纪思想的基础。国家制定了列入哲学教科书的国家标准,多种多样的书对客体的解释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在社会思维层面多元的俄罗斯,思想正在走向统一,成为大众的世界观,没有失去自己的独到之处和渗透到客体实质的方向性及深刻性。马克思主义现在在俄罗斯不是专业的精英学科,但也没有完全失去作为一种引导社会的方向性思想。21世纪即便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全复兴,也不会同马克思主义分开。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2
0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