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百年,更知中国道路珍贵

作者:于溪滨 来源:环球网评论 2017-09-06 1802

十月革命百年,更知中国道路珍贵

于溪滨

十月革命百年,更知中国道路珍贵

今年是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放在长历史、大框架中看,十月革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阶段性高潮的起点,称为“十月大潮”毫不为过。“十月大潮”历时70余年,随着原来的弄潮儿苏联解体而陷入低谷。社会主义中国于“十月大潮”中诞生,但它没蹈苏联覆辙,而是通过不断改革、扩大开放,在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上求索。

苏联解体后,在西方世界叫嚣“历史的终结”余音未尽之际、在“全盘西化”后俄罗斯经历经济剧痛之时,中国道路已逐渐赢得世界瞩目。在继承、借鉴包括“十月大潮”在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同时,中国更在经济、政治和国防建设等诸多方面实现了创新、超越。

就经济和政治层面而言,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中国经济奇迹”,表明无产阶级政党完全可以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政党制度优势和国家制度优势,领导国家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腾飞。

十月革命后,俄共(布)接手的是一个满身疮痍的俄罗斯。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及时调整政策,使俄国经济迅速恢复。1925年底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心是实施重工业建设,把重工业建设放在首位。及至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如果用西方经济学的范式来理解,恐怕永远也得不出答案,因为他们永远不可能把联共(布)党员为社会主义建设奋不顾身的精神量化出来,也永远不可能把社会主义国家集中优势资源建设国家的能力量化出来,更不可能把贫穷落后国家的人们追求富裕、富强的民族自尊量化出来。

但就是这样一个苏联,却在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中与我们分道扬镳,不仅在政治上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旗帜,全盘西化,而且在经济领域照搬西方新自由主义理论,意图用“休克疗法”拯救停滞的经济。当然,二者的结果有目共睹: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而苏联的继承者俄罗斯则萎缩为一个中等经济规模的国家。

之所以称为奇迹,是因为这是二战后首次有殖民地大国跃进为世界强国;是因为经济总量已经世界第二的中国很可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是因为同样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改革转轨的很多第三世界国家,至今仍陷在经济困境的泥沼中难以自拔。对比俄罗斯,不难发现中国的经济奇迹绝非偶然,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一定能领导创建适应并促进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肯定,是对中国道路的肯定。

就国防建设而言,从“不能打才会挨打”到“能战方能止战”,不仅是无产阶级政党对军队和国防认识的深化,而且反映了对国际环境的认知和国家实力的自信。

军队和国防是国家安全的保障,其对主权国家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然而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没有一支真正能打的、真正意义的军队,所以在国内武装叛乱和外国干涉的初期遭受严重失败。“不能打才会挨打”,所以列宁才会指出:“红军比什么都重要。苏维埃俄国的每个组织都要始终把军队问题放在第一位。”正是依靠由共产党领导、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的无产阶级红军,苏维埃俄国不仅实现了国内和平,还极大威慑了外部敌对势力,为国家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内外环境。正是依靠这样一支军队,苏联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为雄霸世界的一极。也正是经历过多次生死存亡的考验,苏维埃乃至其后的苏联都非常重视军队和国防建设,这个传统一直保持至今。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俄国的经验在前,经历过“血与火”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深谙“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和“党指挥枪”,更深知“能战方能止战”,所以才有了“勒紧裤腰带研制出原子弹”的故事。今天的世界看似平静,实则波诡云谲。中国龙的崛起震撼了世界,中国梦的接近吸引了世界,但也让一些满脑子“冷战思维”、戴着有色眼镜的人“恐惧不安”。可以说,中国内外部安全环境面临多重挑战。

虽然“消除战争,实现和平,是近代以后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但我们深知和平不能靠乞求、退让,而是必须以能遏制战争的强大实力作为后盾。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这表明,我们把军队和国防建设放在了党的事业、国家的事业高度来看待,把军队和国防建设目标定位在世界级水平,以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道路实践,在透视“苏联模式”的弊端中萌芽,在破除僵化教条中成长,在改革和创新的实践中完善。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顾十月革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坎坷,更应知道中国道路的珍贵和来之不易,也更应为此自豪和自信。

(作者是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4
0
0
0
0
0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