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榻绝笔:为社会主义俄国奉献一生的列宁

作者:农马先声 来源:农马先声 2023-11-23 759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只有全面系统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启未来;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国家强盛之路、人民幸福之路。

正道沧桑,大道霞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五百年的摧枯拉朽、摸爬滚打。让我们回顾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的跌宕起伏,接续力量,奋楫扬帆,书写新的奋斗史!

病榻绝笔

列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帝国主义时代特征和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他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揭示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1.最后一次演讲

哥尔克村,位于莫斯科近郊, 是沙皇时代的一个庄园。列宁患病后便搬到这里办公和疗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的很多理论指导和国家政策都是在这里构思和形成的。 这个占地350公顷的小村庄,俨然成为了国家的思想中心。

1922年11月20日,列宁带着在这里写成的演讲稿回到了莫斯科。他在俄罗斯首都苏维埃全会上发表了激情洋溢的讲演:“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将来。 我们把社会主义拖进了日常生活, 我们应当弄清这一点。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演讲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无数人为之振奋。然而, 这却是列宁一生中最后的一次演讲了。

2.列宁晚年思想

1922年12月,列宁第二次中风, 右半身瘫痪。列宁预感到自己生命危在旦夕。他迫切地希望用不多的时日,对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于是, 他向政治局提出请求,每天给无法执笔的他一定的口授时间,以便把思考的意见记录下来。 经过和医生商量,政治局决定每天给列宁5-10分钟的口授时间。即便如此,列宁仍坚持读完了苏汉诺夫的《革命札记》第三卷和第四卷,并口授完成了他的《论我国革命》这篇著名文章。

从1922年12月到1923年2月,除了《论我国革命》外,列宁还断断续续地口述完成了《日记摘录》,《论合作社》,《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和《宁肯少此,但要好些》等5篇有关理论和政策的文章,以及《给代表大会的信》等3封有关给党的领导的信件,对十月革命以后党和国家建设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继续探索。他总结了五年多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一年多新经济政策的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崭新构想,被称为“列宁晚年思想”。

3.“国友人师”

1923年3月6日,列宁口授了他的最后一封信,此后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以至他未能坚持将口述形成的文字信件传达给代表大会。

1923年3月10日, 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 失去了语言能力。此前几个小时,列宁对陪护他的妹妹乌里扬诺娃说:“1918年,多亏了卡普兰的一枪,我休息了一阵子,而后来这种机会再也没有了.....”

1924年1月21日下午6点,列宁因脑溢血引起呼吸器官的麻痹而去世,走完了他伟大而又短暂的一生,终年54岁。

列宁的晚年,思想更加辉煌。可以说,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飞跃。他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根本改变了。”他强调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特别是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要巩固工农联盟,通过合作社的办法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要大力地发展教育、科技,提高民族的素质,特别是列宁强调要反对腐败,密切党群关系, 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等等。这些思想观点为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写了“国友人师”的挽辞,称赞列宁是“革命中之圣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3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