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中的科学角色

作者: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228

全球暖化中的科学角色

刘仰
    科学被视为揭示真理的手段,相信科学、依赖科学是人们面对很多问题时的选择。然而,在全球暖化的话题中,科学所扮演的角色令人困惑。科学对于全球暖化的描述真的都是真理吗?全球暖化的事实是明确的,但是,对于全球暖化原因的解释,科学一次次让人看到功利性的一面,看到科学与利益集团的勾结,从而使得人们对以科学的名义所做的决定或相关事情产生怀疑。这种怀疑也是哥本哈根大会上口水战的原因之一,并且很可能令这次大会难以获得真正的成效。
    先说远一点的事情。地球的温度并不是一直稳定的,在一个长时间段内,地球气候的冷暖变化是一个正常现象。比方说,史前时期,地球曾经很冷。科学家说,那个时候白令海峡都是陆地,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陆地到达了美洲。那一时期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很多,如今被海水淹没的很多地方,那时都暴露在阳光下。再比如说,大约4000年前,大象等动物在我国黄河流域都有分布,因此,那是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竺可桢先生分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记载指出,中国历史上气温的变化呈现一个周期性。竺可桢指出的气温变化周期也暗合了国运国势的变化。例如,两汉之后气温开始降低,造成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形成南北朝分裂局面。唐朝整体上处于较为温暖的时期,从而造成南进北退,形成唐朝辽阔的版图。从唐朝后期开始,中国的气候又开始逐渐变冷,到南宋前期达到最冷的峰值,下雪线南移到桂林一带。总体上说,历史上在中国范围内,只要气温降低,北方民族就不断南下,对中原文化造成威胁和分裂局面;只要气温变暖,中原文化的版图就容易扩大,形成强大的中原统一政权。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一个规律。
    因此,气温的变化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中国极为丰富的历史记载,其积累的效果使今天的人们能够发现和理解这个规律,但至今还缺乏对于这个规律自然原因上的研究。欧洲的历史记载比中国弱得多,近代以来,欧洲人一般只能通过考古,发现历史上诸如冰河期之类的气温变化长周期,这种长周期是以千年或万年为单位,而很难像中国这样获得对于以百年为单位的小周期的认识。长周期对于现实社会的意义不大,短周期的影响则比较明显。因此,当欧洲工业革命200年来的气温呈现逐渐暖化的时候,欧洲科学在探寻原因的时候,便出现众说纷纭的局面。一部分欧洲科学家缺乏中国历史上对于气温变化短周期的认识,便会忽视对于短周期根本原因的探索,而集中于这200年的特殊原因,有些时候容易夸大特殊原因的影响。另一些欧洲科学家似乎也意识到到气温变化的短周期现象,他们又会因为其他原因而否认二氧化碳这一特殊原因的作用。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经揭露,为了反对全球暖化的观念,美国政府指使一些科学家选择性地采用气候数据,发表科学论文,从而否认气候变暖是二氧化碳造成的结论。这个现象的背后,是因为科学已经同石油能源、汽车、航空等利益集团紧紧结合在一起,成为利益集团的附庸。在真正的科学结论难以达成共识的时候,一部分科学便成为被利益集团豢养的婢女,令人怀疑这些科学结论的真实性。戈尔获得诺贝尔奖似乎是对那些科学功利主义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这样一个含义:气候变暖的真正原因是二氧化碳这一观点,已经被全球认可,已经成为真正的科学见解、科学结论。因此,未来人类的大政方针应该建立在这个科学认识之上。
    然而,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不久,一个意外的插曲,使得人们对于这种看似确定无疑的科学观点又产生了怀疑。11月中旬,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不久,有电脑黑客获得了多名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的电子邮件和相关文件。上千份的文件被电脑黑客公布后,人们发现,这些世界顶级气候科学家在十几年的时间里,随意对待气候数据,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结论不利的数据,以证明气候变暖的原因完全是因为二氧化碳。这一事件被称为“气候门”,它很自然地让人怀疑,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变暖可能是一个故意的谎言,至少含有夸大的成分,以达到其他目的。然而,正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全球媒体对于“气候门”并没有深入探究,而是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冷处理”方式,这一事件在主流媒体上,退出了“热点”领域,彷佛没有发生过。
    世界主流媒体在各国政要的言论氛围中对于“气候门”的冷淡,并没有使人们忘记这一事件。加上哥本哈根大会上针对减排问题呈现出的利益纷争,让人们有理由怀疑,二氧化碳造成全球暖化,“拯救地球最后的机会”到底有多少确凿的证据?其中是否有夸大的成分?既然当年科学家为了利益集团可以否认二氧化碳对全球暖化的影响,现在的科学家们难道不会因为利益集团同样夸大二氧化碳对于全球变暖的影响?一系列事实也给人们的这种怀疑提供了依据。发达国家面对“拯救地球最后机会”这样的口号,并没有表现出多少真诚,而是不断斤斤计较,甚至明目张胆地将“低碳经济”作为继IT和房地产之后下一个经济增长点。那么,他们到底是真的担心地球,还是把危言耸听当成要挟,当成另一个巨大的发财机会?如果说戈尔揭露的利益集团是石油能源等企业,那么,现在掌握“低碳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的企业或国家,难道不是又一个利益集团?
    对于人类历史上气候变化的长周期和短周期的现象,科学家们并没有多少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尤其是对于以百年为单位的气候短周期现象,我们至今看不到揭示其原因的研究结论。以唐朝、宋朝来说,它的气温变化显然不能用二氧化碳来解释。有意思的是,宋朝的人口大量增长,煤炭和石油在宋朝开始大量使用,宋朝科学家沈括说,石油的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宋朝恰恰是一个气温下降的阶段。因此,二氧化碳对于气候确实会有影响,但是,二氧化碳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它与自然规律的气候短周期是怎样的关系?科学没有给出任何结论。反而,人们只看到科学与利益集团的公开调情,在西方政府主导下,西方科学毫不羞愧地表现出“有奶便是娘”的媚态。在发财的驱动下,西方科学正成为利益的婢女,财富的仆人。西方社会唯利是图的本性,某种程度上把好事变成了坏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二氧化碳对于气候变化确实有影响,但影响到何种程度并不非常明确,“气候门”是令人产生一系列怀疑的原因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迫不及待地拿全球暖化说事,逼迫不发达国家听命就范的露骨做法,在“低碳经济”、“碳货币”等财富憧憬的背景下,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显示出发达国家对于不发达国家不怀好意的担心。加上西方国家几百年来一贯的恶劣表现,“拯救地球的最后机会”这一口号越看越像是欺诈,因为,西方国家早已失去了诚信。即便减排真的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由于西方国家信用的破产,并且至今还在试图拿“低碳”再次大发其财,如同快要翻船落水了,还有人在抢黄金,就算抢黄金者说的是对的,谁还能相信抢黄金者的言辞?对于抢黄金者的鄙视,使人们产生这样的心态:大不了一块死,有钱没钱的,面对死亡都一样。因此,哥本哈根如果达不成任何有实际意义的共识和约束,根本原因在于西方发达国家道德信用的破产。唯利是图者永远只能是小人,不可能担负起领导世界的责任。而西方科学在全球暖化的问题上,也显示出科学尊严的堕落。连科学都不可信,我们还能信什么?都是唯利是图惹的祸,它会将人类引入深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刘仰
刘仰
著名文化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