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系最大的幻想是什么

作者:zhang88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336

   

           中美关系最大的幻想是什么  

             ——写在第三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后  

                      Zhang88  

   

    美国杀死拉登取得反恐胜利后,中美关系将有怎样的发展,这是时下人们普遍关心的大问题。今年1月被扫进太平洋里的问题又卷土重来了(今年1月,《环球时报》发表社评称“中美有可能滑入冷战的种种猜疑暂时扫进了太平洋”),恰在这时,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又轰轰烈烈地上演一个回合,于是,各种议论纷纷出笼,“专家”、“学者”们固然将站在全人类的高度,高屋建瓴地看问题,但真正权威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则非主流媒体的意见莫属。其中,《环球时报》的权威与代表性就毋庸置疑。近些天来,有关这个问题,该报针对今后的中美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  

    其一曰“承受骚扰”  

    2011年5月5日,《环球时报》发表了社评文章,文章称,今后美国会用更多的精力对付中国,而且“美国是超级大国,世界上哪儿的事都管”,所以“骚扰永远有”,但中国不必“小题大做”,而要以“平常心”来对待,自信一些,这样就不会往“美国是集中精力遏制中国的思路里掉了”。为了系统地领会中国必得“承受骚扰”的理论精髓,我们还是引用原文为好,因为原文的表述还是最为精准的。该社评是这样说的, “美国是超级大国,世界上哪儿的事都管。中国的利益范围也越来越大,与美国摩擦的机会将增多。我们既要警惕,也要以平常心对待那些摩擦,不逼自己往美国是在“集中精力”遏制中国的思路里掉,豁达的风险不会是零,但警惕并不总是带来安全”,并说, “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外部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崛起,但即使这些行为有战略图谋,也未必就能产生战略效果,只要中国自己走得稳,外部力量推不倒我们。中国这样的自信会影响美国对中国行为的判断,从而减少中美双方‘小题大做’的几率”。  

    这是什么意思呢?笔者的理解,这里的意思就是在告诉中国人,美国人管中国人的事,天经地义,不容置疑,中国老老实实认命,心甘情愿地承受就是了。  

    其二得“忍受孤独”  

    第二天,也就是2011年5月6日,《环球时报》又发表了社评文章,题为《崛起的中国要能承受一定的孤独》,该文对一个名叫约翰·李的澳大利亚人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发挥,这个澳大利亚人声称,中国可能是“史上最孤独的崛起大国”,对此,《环球时报》发挥说,“中国如果想继续发展壮大,就要有坚强的民族意志,承受一定的孤独。不气馁,也不怨天尤人,把很多国家对中国‘耍两面派’看成是正常的”,“我们不能期待别人会真心‘亲华’”。这就是说,中国成为“孤独的大国”是命中注定的,赖不得别人,要怪就只能怪自己。  

    要不说《环球时报》的胆子就是非同一般,短短几句话,狠抽了“我们的朋友遍天下”论的耳光,不知有关部门闻听此言做何感想;也变相地抽了“战略伙伴”论的耳光,精英们忙忙碌碌地建立起来的那么多“战略伙伴关系”,辛辛苦苦培育起来的那么多“战略互信”,是多么地引以为傲啊!现在却统统被贬得一钱不值、屁用不顶。  

    其三称“不能幻想”  

    于是,结论自然而言就出现了。5月9日,《环球时报》发表了题为《中美对话应先放弃对彼此的幻想》的社评文章,该文声称,“美方应放弃它怎么说中国就怎么做的幻想”,而中国也是“对美国会为北京鼓掌不抱幻想”。美国真有这样幻想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得而知,《环球时报》只是告诉我们说,“一方面中国坚决反对美方‘指挥’中国如何做,在维护主权的问题上毫不含糊。另一方面,中国的人民币在不断升值,美方的不少其他抱怨也逐渐得到了部分解决。”并据此认为,中国“不可能做逆来顺受的美国小跟班”。意思说的谁都懂,但笔者疑惑的是,这和第一点美国是“世界上哪儿的事都管”,中国要 “承受骚扰”,二者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既然中国必须承受骚扰,也必须忍受孤独,而且还不能抱有幻想,那么中美关系会不会因此冷淡下去,渐行渐远,逐步走上对抗的道路呢?  

    按照《环球时报》等主流观点,这根本是不可能的。在他们看来,中美两国“谁也离不开谁”,中国与世界最大的霸权国家的关系,“虽历经风雨,却始终向前”,“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美合作的潮流”,非但没有因为一方承受骚扰、忍受孤独、丢掉幻想而萎靡低落,反而表现出了对中美关系高度乐观和无限崇敬的心情。  

    这样的心情是怎样得来的呢?  

    个中缘由当然非等闲可以尽知,我们也只能根据公开的报道评论来管窥蠡测。根据《环球时报》诸多评论,美国对于中国的态度,作为主流权威及有代表意义的媒体,《环球时报》对美国、对中美关系有如下令人激动的期许:  

    第一,要大度  

美国应大度一些。在5月4日题为《“胜利后的老大”应更大度些》的社评中,《环球时报》认为“美国太强大,管事就多,不管大概也不行,因此惹来的是非自然也多”,“确有值得同情之处”,于是该报建议,“这种情况下,美国‘站得更高’,‘心胸更宽阔’十分重要”,并说“美国的力量决定了它是这个世界的‘老大’,这个世界会不会越来越和平、多元、繁荣、公平,‘老大’的行为是最关键的。希望‘自私’等负面评价越来越远离美国”。  

把未来的希望、人类的前途寄托在老大身上,在老大的带领下走好,这大概是这家报纸从全人类利益出发站在全球高度上的对美国最顶层的战略设计。当然,如果实现,中国也必能沾此恩泽。  

    其二,不压制  

    大度了自然就不会对中国的一些“缺点”、“毛病”看得太过严重了,比如说人权问题、自由问题等,这是当然的逻辑。所以,接下来《环球时报》在5月11日就又发表了题为《西方施压只会加剧中国社会警惕》的社评(这种“警惕”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是不是不能承受应有的骚扰,笔者不得而知),这篇文章承认“西方的意识形态优势”,承认中国正“在西方主导的舆论场上被‘游街’”,也承认西方已把中国打成了“世界人权‘头号公敌’”,并认为这并没有什么错,是 “阳谋”而非“阴谋”,但文章认为,西方这样做效果不好,如此采用“压制”的办法,虽然是对中国异见人士的支持,也得到了一些“精英”的拥护,但同时也会造成一些“反弹”,用原话就是:“密集施压肯定无助于中国形成更宽松的政治氛围”,“西方如果此时加大意识形态攻势,得到的必然是同样有力的反弹”,该文章就此还为中国人进行了有力的辩解,说,“这决非中国人心胸狭小”。写到这里,笔者真的止不住是涕泗横流了:能为我们中国人如此仗义执言,说一声“决非中国人心胸狭小”,这是多么“大度”的胸怀啊!如果美国真的能理解这一点,不足以说明美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开明的霸权吗?(记得《环球时报》曾经就这个问题是发表社评说,“没有一个以往的霸权国像现在的美国这样较为务实、温和”)  

    其三,压倒狂想  

    上述渴望与期盼,美国有可能做到吗?万一美国不愿听从《环球时报》的劝告,或者干脆对此没有多大兴趣怎么办呢?是不是中美关系的美好前景又要岌岌可危了呢?  

    各位看官且慢着急,《环球时报》对此是成竹在胸、胜券在握的。5月5日,《环球时报》发表一篇重要的社评文章,题目为《现实将压垮“中美敌对”的狂想》。该文针对美国将投更大精力对付中国,中国战略环境可能恶化的悲观预期进行了有力的回击,认为,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不一定就是对抗性的,美国不会把对付中国演变成当年美苏那样的关系,“最根本的一条是这些年持续发生作用的中美经济联系,它的规模之大和程度之深,已经能够压碎美国右派的很多政治狂想,迫使美国领导人对华奉行更为现实的政策”。  

    为了证明这个论断的正确,该文还以事实为据加以论述,该报说:“问题是,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一定是对抗性的吗?两国都有越来越多的人说‘不是’。防范是一定有的,就像中国也在战略上防范美国一样。但美国在1993年‘银河’号事件后一直没有骚扰中国商船,一直没在中国经济的咽喉马六甲海峡搞危险动作,是因为这样做太有爆炸性,它的碎片必将击伤美国自己,这样做的风险比美国与逐渐强大的中国共处可能带给它的风险大得多。”  

    这是多么有力的证据啊!93年以来美国就没有骚扰过中国,而且美国还害怕“碎片”“击伤自己”,真不知《环球时报》的社评主笔是怎么得知的,难道他是美国肚子里的蛔虫?  

    但笔者却越发糊涂了起来,一是脑子不好使,死活也想不起来轰炸中国驻纳斯拉夫大使馆是在93年以前还是93年以后,死活也不记起南海撞机发生在哪一年,更不知道美国介入中国南海争端是不是无损于中国的经济咽喉。这且罢了,更让笔者不明白的是,难道炸使馆撞飞机就没有碎片吗?这样的碎片山姆他大叔怎么就不害怕了呢?打了那么多年的反恐战争,中东各国死亡枕籍,美国大兵也槥车相望,这又怎么解释呢?也许,这只能是《环球时报》这样的大诸葛亮才能明白的事吧。  

    但是,从这段话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关系已经成了《环球时报》论述中美关系的救命稻草!按照这篇社论的逻辑,中美经济关系所“压碎”的,已经远远不只是“美国右派的很多政治狂想”,在“压碎”他们的“政治狂想”之前,也一定先“压碎”了政治制度、文化模式、战略取向等一切分歧与冲突,因为如果不“压碎”这些东西,又如何能“压碎”由此而产生的狂想呢?  

    一切都指望经济关系,把所有的赌注都押在这个天门上,这是当代中国“精英”们的基本逻辑。  

这个空间的确很大。  

此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签署的“里程碑”式协议就是一个有力的诠释,成果有48项之多,可谓惊世骇俗。而且,这还只是开始,未来的发展还要更加惊人,试想,都有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等豪气干云般的哥们义气,金钱又算得了什么呢?自古兄弟有通财之义,中国的钱其实也就是美国的钱,既然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了,“有钱同使”难道还在话下吗?可以预计,今后中国必将开始大规模对美投资,让巨额的外汇储备为美国的发展服务。至于大规模对美采购,帮助美国解决逆差、失业以及经济复苏等,早已不在话下。从另一个角度说,之所以敢于讲出“任何困难都无法阻挡中美合作的潮流。对此,我们充满信心”这样的豪言壮语,底气还是足之又足的。  

    这难道就是中国对美国的战略防范,就是面对美国的挑战而进行的战略设计吗?  

    长期以来,人们所了解所议论的,都是美国的对华战略。很少提及中国的对美战略。的确,不管美国对华战略是怎样的博大精深,是如何奥妙无穷,但其基本路线和主要策略还是明显的,因为举措突出,甚至可以说是让人一目了然。概而言之,美国的对华战略,其基本路线就是“和平演变”,让中国重蹈前苏联的覆辙;其主要策略就是两手抓,一手抓遏制与打压,一手抓合作与共赢,两手都很硬,奇正相生,里外配合,缓急相济,无穷不尽,取得了1+1〉2的明显成效。  

但是,中国对美国的战略又是什么呢?  

多年来,除了一个耳熟能详的“韬光养晦”之外,很多人对此都很费解。  

其实,中国也有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暗藏玄机的战略,《环球时报》的一系列文章之所以在逻辑前后矛盾,其实就是在绕着弯子说明,中国的战略就是打经济牌,把希望寄托在经济关系上。具体地说,以前是依靠市场,现在则依靠外汇,让美国从中国身上获益,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并且不断加大份量与额度,如同用药,不断加大用量,以此日渐巨大的利益诱惑,逐步形成某种程度的依赖。  

此招使出,效果是客观可见的。美国人自然不傻,当然会算计一下,到底是彻底与中国摊派合算呢?还是就这样与中国打打拉拉来得合算?也许,精明的美国能算出,与其同中国搞得势不两立、鱼死网破,还不如就这样缠绵着更加有滋有味、有吃有喝,有穿有用。反之则风险甚大,用《环球时报》的话说就是,“这样做的风险比美国与逐渐强大的中国共处可能带给它的风险大得多”。  

    所以说,靠经济关系拯救中美关系,实现经济力量的战略运用,这就是中国对美战略,乃至是对整个西方世界的战略的核心。  

中国的精英们一直对中美关系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中有的人把美国当作心灵的圣地,有的人把美国当做精神上的祖国,有的人则深情地指望美国能容忍中国持续地崛起下去,为此他们也殚精竭虑,不要说什么“承受骚扰”、“忍受孤独”,就算委曲求全、忍气吞声、甚至当牛做马也在所不辞,他们已经锻炼出一个比弥勒佛的肚子还大的肚量,如果把美国比作当年的吴王夫差,他们就想甘当吴王身边的越王勾践,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起点上,再一次践行“韬光养晦”的最高境界。  

这叫什么?是“压碎狂想”还是“不能幻想”?这难道不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幻想吗?  

    以经济关系为诱饵,美国当吴王夫差,中国做越王勾践,这大概就是中美关系最大的幻想。  

    但是,问题的全部在于,山姆大叔就那么容易上钩,或者就那么心甘情愿地当一回当代世界的吴王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