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西亚北非乱局演化的“助推器”

作者:柳思思 来源:《当代世界》2013-5 2013-08-29 458

  回顾突尼斯、埃及等国的乱局演化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直接导火索是以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优兔(YouTube)为代表的新媒体,这些图片或者视屏的迅速传播,不仅改变了民众交流的形式,也改写了世界政治生活。[1]

  西亚北非乱局中的新媒体因素

  近年来,随着西亚北非各国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攀升,新媒体的普及率逐年提

  高,具体表现在:第一,西亚北非地区的移动互联网、3G 与智能手机用户的数量不断增加。根据《2010—2011年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巴林、阿联酋、沙特、突尼斯、约旦和阿曼等国已跻身网络信息化先进国 家之列。[2]第二,整个西亚北非国家的网民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阿拉伯世界知识报告》称,截至 2011年末,阿拉伯国家联盟的网民约有6000 万。据谷歌公司预计,到 2015 年将有1亿阿拉伯人使用互联网。[3]第三,国外社交新媒体大受欢迎。在网络服务中,推特、脸谱的网站最受网民喜欢。截至2011 年底,北非地区脸谱用户高达 1700 万,推特用户年增长率高达 142%。[4]

  在西亚北非地区,青年人是新媒体的主要用户。在网络中,青年是舆论领袖,而在现实社会中,他们的生活并不如意,新媒体成了他们宣泄不满情绪与进 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平台。在推特与脸谱等社交媒体的动员下,反政府的民众集合起来,走上街头对政府施加压力,并最终导致突尼斯总统本•阿里的出逃、埃及总统 穆巴拉克的辞职,以及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倒台。

  突尼斯事变有“第一场数字革命”之称,它由最初的群体性抗议演变为推翻政权的政治活动,延续近一个月,其中,脸谱、推特等新媒体对突尼斯事变的 演变起到了重要作用。突尼斯国内网络较为普及,网民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26 岁的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自焚的图片经网友上传至网络之后,彻底引爆了突尼斯人民长期积累的民怨。当天,民众上街游行抗议,利用脸谱、推特、视频分享网 站优兔等发布信息、相互联络、组织示威,抗议活动迅速扩大到多个城市。突尼斯事变也引发了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民众走上街头并进行示威抗议,几名男子还模仿了 布瓦吉吉自焚,在新媒体网站上,这群男子被支持者称为新中东的勇敢“烈士”。

  年轻的埃及商人哈立德•赛义德被害后,2010年7月,一个被称为“我们都是哈立德•赛义德”的网页在脸谱上宣布要发起“一场埃及自己的革 命”,并向35万该网页的追随者发出邀请,询问是否会参加1月25日的游行,3天之内就吸引9万人签名参与。实际上,1月25日,参与示威的民众远远超过 了20万人。1月25日本来是埃及法定假日“警察日”,不少埃及民众平时就对警察滥用职权颇有不满,他们最终把这一日改写为埃及的“革命日”。

  在利比亚反对卡扎菲统治的浪潮中,新媒体也见证了全过程。利比亚人阿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不相信电视上播放的消息,他们的信息来源是推 特和脸谱网。在利比亚爆发游行示威期间,他不断在推特上实时更新现场情况。事实上,在阿尔及利亚、也门、巴林、叙利亚,越来越多的人在推特与脸谱网上传播 和等待着最新的消息进展。

  西亚北非乱局中新媒体的表现

  具体来看,新媒体在西亚北非乱局中的表现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 突破新闻管制,点燃不满情绪

  在突尼斯、埃及等国变局的酝酿阶段,反对派通过新媒体在激发民众怨愤、鼓动民众示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推特与脸谱等新媒体的出现掀起了一场 信息革命,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产生了巨大冲击,使信息发布门槛降低,迅速扩大了信息传播者的数量,使信息传播结构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征。传统信息推广的 模式多是采取链状的单向推广,而在西亚北非乱局中,新媒体的运作模式是环状的。环状结构是指“主帖”通过“跟帖”和“转帖”向相关的话题扩展,从控诉政府 暴行到点燃民怨,再到进行政治动员,将政治热点话题不断深化,强调政治运动的发起者(博主)、政治运动的追随者、政治运动的参与者之间的互动。

  美国《新闻周刊》称西亚北非动乱为一场新的“脸谱革命”。在突尼斯,当维基解密(Wiki Leaks)将美国外交文件中披露的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家族腐败情况发布到互联网上后,突尼斯国内反对派迅速将其发布到脸谱等网站上,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 泛关注,跟帖数与转帖数不断增加,不断有评论声称要不惜一切代价推翻本•阿里总统。在埃及,2010 年 6 月 6 日,28岁的埃及商人哈立德•赛义德被几名警察殴打致死之后,他鲜血淋漓的照片被网民放到脸谱等网站上,并配有他的生活照,让其生前积极进取的阳光形象与 惨不忍睹的死状形成巨大反差,顿时引起埃及网民的公愤,激发了网民的不满情绪与广泛讨论,反对派人士在推特上发出的“革命号召”也由此获得了广泛的响应。

  二、进行政治动员,组织联络平台

  网上行动对现实政治运动推波助澜。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反对派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推特与脸谱网站,成功绕开政府对于新闻媒体的管制,及时 向民众发布有关的抗议活动时间、地点等消息。在突尼斯,自布瓦吉吉自焚而死、总统本•阿里家族腐败情况被晒到网上之后,网名为“阿里”的反政府主义者通过 网络组织起一个数十人的新闻组,他们分布在突尼斯各地,利用推特、脸谱与境内外突尼斯网友交换信息、进行政治动员和组织对政府的抗议。在该新闻组的动员 下,大批民众走上突尼斯各大城市的街头,他们高喊“本•阿里下台”,参与示威的民众达到了数十万人。

  在戒备森严的埃及,推特与脸谱等新媒体也是示威组织者重要的政治动员工具。“一旦你加入我们,我们发表的消息都会出现在你的页面上。政府没有办 法屏蔽这些消息,除非他们屏蔽整个新媒体网络。”[5]值得注意的是,埃及的游行示威活动显示出高度的计划性与组织协调性,示威运动开始时就设立了临时公 厕,也有专门的地方供群众在游行途中洗漱,有志愿者24小时搜集沿途垃圾并堆放到指定地点,有从突尼斯来的“指导人员”向埃及群众宣传突尼斯人的“成功经 验”,这些安排活动都是通过推特、脸谱来组织协调的。 三、进行宣传造势,虚拟“运动指挥部”

  从这场西亚北非事变参与者的年龄结构看,他们多是年轻人,年龄在20—30岁之间,他们是社交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在西亚北非过去的政权统治 下,如果说民众属于“沉默的大多数”,那么,推特、脸谱等社交新媒体就使这大多数民众成为了可供政治动员的力量。[6] 当政府派出警察上街进行封锁,示威者便在脸谱和推特等新媒体上交流如何避开检查,甚至袭击警察以快速抵达集结地的经验;随着抗议路线渐渐扩展开来,新媒体 也就越来越难以控制,即使政府屏蔽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人们还可以通过群发手机短信或“翻墙”、使用第三方客户端登录来发布信息等方式进行相互沟通和交 流;当政府最后不得不一度切断网络,完全中断所有手机通信,更是引起了公愤,完全把民众推向了对立面,政府最终面对的是一场更大规模的示威活动。面对这一 严峻形势,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领导人都无力回天。

  反观整个西亚北非乱局,从小范围示威活动升级为大规模骚乱的过程中,新媒体成为示威组织者进行渲染造势,指挥政治运动的平台。一方面,境外的反 政府人士持续在推特、脸谱上发文表态全力支持反抗压迫的示威者活动;另一方面,境内政治活动的组织者也通过手机、电脑发送博文,上传实时照片,让参与者明 确形势的发展走向并从中受到鼓舞,只要出现暗示“政治运动有可能成功”的消息,就能吸引很多立场不定的旁观者加入,从而为示威者提供可持续动力。以埃及为 例,游行示威开始后不到24小时之内,一则“穆巴拉克的儿子已经逃离埃及”的消息就在推特上疯狂传播,示威支持者将此视为重要的鼓舞因素,对巩固早期示威 活动的成功信念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媒体与西方国家的“网络串联示威”

  在西亚北非事变中,新媒体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的模式使政府屏蔽网站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也使得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政府对于网络信息传播的 “把关人”功能遭到严重削弱。把关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库尔德•卢因提出,是指一定的信息是否进入传播渠道或是否能够继续流通,总是取决于政府把关 人的意愿,但这一切被新媒体所改变。在西亚北非各国,推特、脸谱、优兔等新媒体大行其道,它们发布门槛低,与传统媒体相比,任何人都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谁都能写,谁都有时间写,谁都有时间看,还有“求粉丝”与“加关注”功能,具有政府控制的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普及性、快捷性、传递性等特点,没有了政府的 管理和现实团体的监督。

  在新媒体的推广过程中,西方国家迅速找到了煽动与颠覆西亚北非“独裁国家”的突破口。2011年以来,美国国务院开始加强了对推特和其他社交新 媒体的利用,试图在数字外交时代发出新的声音。2011年1月,美国务院发言人菲利普•克劳利多次在推特上回应粉丝的留言,阐述美国政策立场,呼吁突尼斯 当局保持克制并推行改革。克劳利还在推特上透露,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也要求突尼斯总理穆罕默德•加努希迅速进行政治和经济改革。希拉里高级顾问亚力克•罗斯 说,“克劳利的粉丝影响范围超过全球100多个国家”。[7]在推特界面上,克劳利能与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当地人民直接进行沟通。

  新媒体成为了西方国家进行“互联网煽动与颠覆”的重要战场。2011年2 月 15 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发表第二次“互联网自由”演说,结合席卷西亚北非诸国的政治动荡,将新媒体的使用比较明确地纳入了美国外交政策框架。希拉里所描述的 “互联网自由战略”的内涵主要是,用高度重视的积极态度界定从“言论与游行示威自由”等价值性概念中衍生出来的“互联网示威自由”,将“新媒体”、“互联 网示威自由”纳入冷战后的美国新公共外交政策范围,侧重通过新媒体与独裁国家的网民对话以影响其价值观、世界观与行动方式,从而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

  以新媒体的推广为契机,西方大国政府开始将控制与引导全球范围内的信息流动作为其国家信息战略的重点。一方面,西方大国利用新近广泛使用的新媒 体传播各种信息,并散播动员性话语、观点及西方价值观。如奥巴马政府上台至今,以成立“网络司令部”、五角大楼“网络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国务院设立 “21世纪网络战略”等为标志,控制全球范围信息流动,为“独裁国家”内部的反政府力量提供外界支持;另一方面,西方大国利用新媒体,对这些国家民众的不 满情绪大肆渲染,点燃民怨,也让新媒体成为人们组织联络、动员甚至走上街头的有效媒介。在目睹了新媒体组织动员突尼斯和埃及群众运动的重要作用后,近期, 美国国务院开始利用推特等新媒体来鼓励伊朗的反对派力量。美国国务院在两个推特账户上用波斯文发布消息。一条消息说:“我们希望加入你们的对话。”另外一 条是:“美国呼吁伊朗允许人民享有集会和示威的普遍权利。”[8]美国政府的推特项目与美国外交是一致的,美国当局希望避开伊朗政府的阻碍,直接与伊朗人 进行接触,向伊朗人民声明自己的立场,尤其是鼓动伊朗青年参与到反对内贾德政权的斗争中。

  西方大国在新媒体领域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全球共有13台根域名服务器,这13台根域名服务器中名字分别为“A”至“M”,其中10台设置在美 国,另外英国、瑞典和日本各有一台,推特、脸谱、优兔等新媒体的总部也都在美国。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媒体在西亚北非的持续动荡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也 意味着,任何人都无法回避这一波浪潮,如果不想被完全淹没,就只有想方设法去主动应对。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注释:

  [1] 最常见的新媒体是“推特”(如中国的微博)、“脸谱”(如中国的人人网)、“优兔”(如中国的优酷)。新媒体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

  [2] Jeffrey Ghannam,"A Report to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edia Assistance",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edia Assistance,February 3, 2011,p.24.

  [3] Michael Allen,"Social media in the Arab world: a democratic tipping point",Demdigest, February 7, 2011,p.1.

  [4] Jeffrey Ghannam,"A Report to the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edia Assistance",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Media Assistance,February 3, 2011,p.25.

  [5] Beam, Christopher. Block Like an Egyptian: How Did the Egyptian Government Turn off the Internet? Slate, January 28,2011 p.1.

  [6] 肖洋.声誉与权益:论北非地区中国国家形象优化策略[J].当代世界,2013,3:65.

  [7] Fergus Hanson,“Baked in and Wired: eDiplomacy @ State”, Public Diplomacy,October 25, 2012,p.1.

  [8] JoAnne Allen,"U.S. reaches out to Iranians in Farsi on Twitter",Reuters, February 13, 2011,p.1.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572期,摘自2013年第5期《当代世界》)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