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式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呈衰退趋势
美国学者乔舒亚·柯兰齐克新著《撤退中的民主:中产阶级的反抗和代议制政府在世界范围内的衰退》于2013年3月在美国出版发行。柯兰齐克对全球范围内西式民主制度衰退这一现象进行诊断,批评发达国家正蒙蔽双眼,对一场真正的危机视而不见。该书一出版,便引发西方学界与媒体广泛关注。
“国际政治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乔舒亚·柯兰齐克是美国外交学会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涉及东南亚、民主化及人权与民主制度的全球化。柯兰齐克书中列举了大量正在倒退中的新兴民主国家,讲述它们如何在过去20年间接连倒下,并以此说明民主国家的倒退并非一连串的“例外”。他的分析反映出一种新趋势,即民主化的失败并非个案,西式民主制度正在全球范围内大举衰退。在书中,柯兰齐克研究了多种类型国家的民主发展现状,探讨为何中产阶级转而反抗民主制度,以及全球民主化浪潮的衰退能否可逆等问题。全书共分十一章,包括“民主制度进入倒退期”、“我们如何走到当前状态”、“第四次浪潮”、“民主制度未必促进经济发展”、“中产阶级的抗议”、“贪污、贪污、更多的贪污”、“中国模式”、“独裁者的反击”、“新兴国家的失败”、“西方的失败”以及“给未来的处方”。
这部专著出版后,引发西方学者和媒体广泛关注。美国学者认为,柯兰齐克借助对民主国家的特别分析,对过去10年间的政治发展情况进行了全球性探索。美国东南亚问题专家萨曼莎·拉维奇认为,柯兰齐克提出了“世界正面临民主制度全面撤退”的噩耗;其作品并非仅仅以此为主题的简单描述,而是探求是什么原因侵蚀了现有民主政体并阻碍新民主国家产生;书中出色地提出了被西方忽视已久的问题,对于研究美国未来的安保及国际地位等问题而言,是一部极为重要的著作。
美国《大西洋月刊》特别刊载该书有关中国模式的部分内容,并撰写编者按,评介柯兰齐克此书“探讨了为什么近年来‘北京共识’吸引了众多崇拜者”。美国《洛杉矶时报》在该书出版不久便发表对柯兰齐克的专访,就“世界为何对民主制度失去信心”这一趋势性问题展开讨论。此外,该书还入选《外交政策》双月刊“2013年读什么”栏目书单。
“民主制度的失败并非个案和例外”
柯兰齐克说,综观全球,在过去两年里,一些一度被誉为政治变革典范的国家,民主制度的垮台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他援引全球自由程度研究组织“自由之家”调查数字指出,截至2012年,全球自由程度已经连续7年下滑,创下连续下滑年数的纪录。研究全球民主制度的机构“贝塔斯曼基金会”报告宣称,在整个发展中世界,“民主制度的总体质量已经恶化”;而放眼全球,截至2012年,“有缺陷的”和“存在严重缺陷的民主政体”的数量高达52个,这些政体的制度、选举和政治文化存在缺陷,距离真正的民主政体还远得很。
柯兰齐克还引用《经济学家》信息部的“民主指数”调查数据指出,“2010年全球所有地区的民主程度平均得分都低于2008年”,在被调查的167个国家中,91个国家的民主状态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这份报告最终得出结论:“民主制度正在衰退。”
柯兰齐克表示,上述机构的调查数据表明,在过去5到10年里,“就连被誉为新民主典范的国家也出现了退步”。比如,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当匈牙利、波兰等国加入欧盟时,它们的转型被认为是成功的。然而,在成为欧盟成员近10年后,所有这些国家的光环都已黯淡,它们的民主制度体系在恶化,选举流程有很多问题,对公众自由的承诺也成了空话。
对此,柯兰齐克指出,民主制度衰退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著名的“全球晴雨表”系列调查项目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考察人们对民主制度的看法。该项目发现,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地区,人们对民主制度的支持率不断下滑。在中亚和前苏联国家,情况也是如此。同样,在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尼加拉瓜、乌拉圭和秘鲁,只有少数或者极少数人认为,民主政府比其他任何类型的政府更可取。
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停滞更是削弱了公众对民主制度的支持。欧洲复兴开发银行2011年公布的关于中东欧的综合性报告称,在全部10个欧盟新成员国,国际金融危机及欧洲债务危机大幅降低了民众对民主制度的支持率,“那些享受更多自由的人在受到危机冲击时,希望减少民主制度和市场所发挥的作用”。
柯兰齐克说,即便在世界上经济最活跃、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亚洲地区,民调结果也显示,民众对民主制度越来越不满。例如,印尼是本世纪头10年的民主成功典范。然而,贿选和腐败现象在民选政府中已经显现。根据2011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只有13%的印尼受访者认为,现有的民主政客群体比苏哈托时代的领导人做得更好。
即便在民主根基比较深厚的国家,对民主政治程序感到幻灭的民众数量近几年也出现爆炸式增长:在印度,数万人走上街头,举行反腐示威;在以色列,民众在首都特拉维夫安营扎寨,抗议他们的领导人不关心基本的经济问题;在法国,民众强烈抵制政府的紧缩政策。
“未来‘反民主’因素仍将后劲十足”
柯兰齐克认为,从全球范围看,“反民主”因素未来仍将后劲十足。
第一,中产阶级是导致西式民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衰退的“罪魁祸首”。冷战结束后,许多政治理论家都赞成一种假设,即国家的民主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经济愈发达则民主程度愈高,尤其是当生机勃勃的中产阶级生根发芽之后;也就是说,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民主化。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全球正在见证中产阶级的爆炸式发展:世界银行估计,从1990年至2005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规模扩大至原来的3倍。如今,全球每年大约有7000万人迈入中产阶级的行列。但是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已经变得“太过有教养,太过专心于享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全球新生代中产阶级似乎最看重的是稳定而不是其他。在许多国家,中产阶级越来越鄙视西式民主文化的行为模式,比如通过选举而非暴力示威的方式来更换领导人。从玻利维亚到委内瑞拉,再到菲律宾,中产阶级在试图更换民选领导人时,已经诉诸街头示威或者向法院提起上诉的方式。
第二,“中国模式”发展为西式民主制度的替代样板。柯兰齐克称,国际金融危机过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民众对民主制度不满,所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领导人正在更为仔细地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最终会促成他们国家民主制的瓦解”。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模式比想象中复杂,它是在韩国等早先以国家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基础上的改进,同时有自己独到的举措,“这些举措旨在确保共产党保持在经济和政治决策方面的核心地位”。
柯兰齐克表示,最近几年,向北京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在发展中国家,中国的软实力攻势使之对实行西式民主的国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甚至在比较自由的国家,这场攻势也使北京发展模式更加具有吸引力。
应该指出的是,柯兰齐克虽然承认中国模式“在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地区备受推崇”,但书中对中国模式有一些负面解读。
第三,西式民主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衰退并不是美国能够解决的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就职演讲中宣称将支持从亚洲到非洲、从美洲到中东的民主政体,但柯兰齐克认为,民主制度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衰退并不是美国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必须由这些国家的人民自己解决。柯兰齐克在书中用大量篇幅探讨美国海外“民主促进”从政策制定到行动实施中的不足与失败。他认为,全球经济危机、西方的衰落、新兴民主国家贫弱的领导能力等,都是反对西式民主的因素存在的理由。
需要指出的是,柯兰齐克虽然在书中指出了美国海外民主输出的败笔,但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驳斥美国“民主促进”行动本身,而是为美国更有效地输出民主“出谋划策”。为此,柯兰齐克书中开出了拯救西式民主制度衰退浪潮的处方。其中包括:实行期望值管理。作者认为,民主制度走到今天这步田地,部分原因在于新兴民主国家民众对社会和政治自由有着更高的诉求。他们对民主有着很高期望,希望民主制度带来发展和公平。新兴民主国家有必要对公众期望值进行管理与疏导。避免发展陷入停滞状态。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对民主政府的信仰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作者认为,发展停滞是民主制度面临的最大威胁。保证中产阶级地位。中产阶级担心民主制度或许会削弱自己曾经拥有的经济与社会权力,一旦丧失信心,便会离开故国转而选择到他国投资。这会直接导致国家经济陷入不景气。向贪腐行为宣战。作者认为,贪污腐败是民主国家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对商业信心指数和公众对民主的看法具有巨大腐蚀作用。作者建议新兴民主国家通过提高公务员收入水平,并结合独立的反腐监督机制来减少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