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境内改变世界历史的四大战役

作者:孙力舟 来源:四月网 2013-08-15 1809

  叙利亚的血腥内战已经持续两年多。近来,叙利亚政府军利用埃及军方发动政变吸引了西方注意力的机会大举反攻,已经控制了被称为反对派老巢的霍姆斯的大部分城区,还击毙了曾因直播自己吃人心脏过程而震惊世界的反对派指挥官。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8月1日在叙利亚军队建军68周年之际讲话重申,他对胜利怀有信心。

  叙利亚内战的世界意义

  战场形势的转变,让坚持巴沙尔·阿萨德必须下台的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处于骑虎难下之势。这场战争的性质已经超越了叙利亚,成为土耳其、沙特、卡塔尔等伊斯兰教逊尼派主导的国家与伊朗、阿拉维派主导的叙利亚政府、黎巴嫩真主党等伊斯兰教什叶派力量的大对决。这场战争的意义甚至超越了中东地区,成为美国及其盟国与俄罗斯、中国、南非等新兴国家关于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准则的大博弈。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一度严重失衡,美国直接武力打击不听话的国家,并策动其国内反对派实现政权更迭,从南斯拉夫联盟、伊拉克到利比亚,屡试不爽。在叙利亚问题上,不仅长期对西方说不的俄罗斯和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坚持和平解决,而且一般被认为是西方文明分支的南非、巴西等国,也反对外部势力的武装干涉。这并非因为中俄等国对于带有强烈家族和教派统治色彩的叙利亚现政权抱有好感,而是体现了新兴国家对于美国及其英法等北约盟友随意干涉别国内政、颠覆别国政权的不满。

  叙利亚内战的结局,实际上意味着西方十多年来推行的“人权高于主权”和外部强加所谓“政权更迭”的国际实践能否继续下去。如果叙利亚内战的结果是政府军完全胜利,或者内战双方在没有外部武力干预或威胁的情况下自主议和,组成民族团结政府,无疑意味着国际力量对比和国际道义博弈向着更均衡的方向发展。相反,如果叙利亚政府最终在西方的军事打击下被推翻,无疑将让转型中的世界格局变得更不稳定,让各大国更倾向于采用武力消灭不驯服的小国政权。

  这并不是在叙利亚燃烧的战火第一次改变世界历史进程。说起叙利亚军事史,军事爱好者们一般想到的是1973年的戈兰高地坦克战和1982年以色列对叙利亚在黎巴嫩贝卡谷地驻军空袭中的电子战。这都是叙利亚二战独立之后的著名战例。其实,叙利亚南近埃及,东邻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接小亚细亚、西与希腊隔海相望,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叙利亚境内,历史上曾发生四次改变人类历史的战役,分别是公元前14世纪末古埃及对赫梯帝国的卡叠石战役、公元636年阿拉伯帝国对东罗马帝国的雅穆克战役、公元1260年蒙古西征军与埃及马穆鲁克军的艾因贾鲁战役,以及公元1516年奥斯曼土耳其与埃及马穆鲁克军的达比克草原之战。

  卡叠石之战——文字记载的最早战役与和约(公元前13世纪)

  公元前16世纪,古埃及扩张到叙利亚。公元前14世纪,统治中心位于小亚细亚的赫梯帝国趁埃及内乱夺取了叙利亚。

  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埃及为了夺回叙利亚,不断与赫梯交战。当时埃及拥有海军优势,赫梯人的陆军武器则比较先进,全部已经使用了铁制兵器,则埃及军队则混用铁质与青铜兵器。公元前129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率约2万人的军队,装备约2000辆马拉战车,挥师北进,抵达叙利亚境内奥伦特河畔的赫梯人要塞卡叠什城(Kadesh)。赫梯国王穆瓦塔利斯集结军队约2万人,2500辆战车迎击。双方激战一整天,最终势均力敌,未分胜负,此战是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战役之一。在以后的十多年中,双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约公元前1280年(一说公元前1271年),拉美西斯二世法老与赫梯国王哈图西利斯三世缔结“银版和约”。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和约。和约规定巴勒斯坦归埃及,叙利亚归赫梯所有,双方订立军事同盟,互有引渡对方逃亡者的义务。

  雅穆克战役——中东伊斯兰化的开端(公元636年)

  公元7世纪初,东罗马和萨珊波斯两大帝国在长期拉锯争夺中东的战争之后两败俱伤,给了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扩张的机会。

  633年,哈里发任命被称为“安拉之剑”的名将哈立德领兵出击,开始扩张“圣战”。 634年,阿拉伯远征军兵临大马士革城下。在得到保证城内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承诺后,大马士革投降。

  东罗马皇帝希拉克略命其王弟提奥多拉率军出小亚细亚增援叙利亚。哈立德率军退出大马士革以避其锋芒,诱敌深入,用小股部队不断骚扰东罗马军。

  636年8月1日,阿拉伯军与东罗马军在叙利亚境内约旦河支流雅穆克河附近展开决战。哈立德指挥的骑兵善于骑射,利用来自小亚细亚和欧洲的东罗马军不熟悉沙漠气候水土的特点,以沙暴为掩护,发起冲锋,最终击破了敌军的方阵。东罗马军全线崩溃,提奥多拉被杀。希拉克略皇帝率领残部撤退,悲痛地说:“美丽的叙利亚,永别了”!640年,东罗马帝国在中东最富庶的叙利亚全部陷落。此后,阿拉伯人向西征服了东罗马帝国在埃及和马格里布北非的领地,一直打到西班牙,向东征服了两河流域和波斯,深入中亚。地中海东岸和南岸逐步阿拉伯化和伊斯兰化,形成了今天中东地区民族宗教的格局。

  艾因贾鲁之战——蒙古西征的终结(公元1260年)

  1258年,蒙古第三次西征的主将旭烈兀在消灭巴格达的阿巴斯哈里发政权之后,率军攻击。此时的叙利亚,沿海地区是欧洲十字军建立两个政权,内陆地区则由阿育布王朝的叙利亚苏丹纳西尔(al-Nasir) 统治。大马士革的屏障阿勒颇(Alleppo)要塞抵抗七天以后陷落,纳西尔被俘。1260年1月,蒙古大军及其基督教盟友亚美尼亚国王海屯和安条克国王波赫蒙德的军队兵不血刃进驻大马士革。随后,罗马教皇亚力山大四世发来敕令,告诉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蒙古人都是异教徒,不可信赖。教皇还将安条克国王波赫蒙德开除教籍,以惩罚他和蒙古人合作,这让蒙古军此后的作战中处于孤立境地。

  正当旭烈兀策划进军耶路撒冷和埃及的时候,蒙哥大汗在围攻中国重庆附近的南宋要塞钓鱼城时去世的消息传来。旭烈兀立刻率领大军东归蒙古本土,去支持其兄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只留下将领怯的不花率两万军队(其中只有一部分是蒙古人)镇守叙利亚。

  埃及苏丹忽都思决心趁此机会同怯的不花决战。1.2万名埃及马木留克骑兵借道十字军控制的加沙地区,向叙利亚进发。(19世纪末英国人霍渥斯(Henry Hoyle Howorth)爵士所撰的《蒙古史》将此数错误的记为12万)。

  忽都思选择艾因贾鲁附近的山谷,引诱怯的不花进入山谷,以发挥弓箭的威力。逆境中的蒙古骑兵奋勇冲击,几乎将马穆鲁克军击溃。据阿拉伯的史料记载,忽都思此时大呼“为了伊斯兰!”单枪匹马冲入蒙军阵中,挥舞着大马士革弯刀大力砍杀,他唤起了马穆鲁克骑兵的勇气,跟随主帅发起冲锋,怯的不花阵亡,蒙古军队全军覆灭。战败消息传到大马士革,留守的蒙古将士弃城而逃。

  此战是蒙古扩张历史上的转折点,此前蒙古人也多次被击败,但每次都能回去报复暂时的胜利者,消灭他们的军队,占领他们的土地。但是,艾因贾鲁战役之后,旭烈兀建立的伊儿汗国(又称波斯汗国)的蒙古军多次攻击叙利亚,都没能成功,更谈不上攻入非洲了。艾因贾鲁战役成为蒙古西征的终点。

  1516年达比克草原之战——奥斯曼帝国的崛起

  2012年土耳其拍摄的电影《征服1453》再现了奥斯曼军队攻坚的风采。其实,勃兴时代的奥斯曼帝国同样擅长野战。

  1516 年夏,苏丹谢利姆一世亲自统帅的奥斯曼军队入侵叙利亚。8月24日,奥斯曼军与埃及在阿勒颇附近的达比克草原(MarjDabik)决战。据David Nicolle所著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1300-1774年》介绍,此战奥斯曼军队投入的总兵力不详,但其战斗序列有清楚的记载:正中央是谢利姆、锡南帕夏和禁卫军(又翻译作耶尼色里)军团;右翼是安纳托利亚(今天土耳其的亚洲部分)西帕希(土耳其人组成的采邑骑兵)和土库曼部落轻骑兵;左翼是鲁梅利亚西帕希和库尔德部落骑兵。马穆鲁克苏丹甘萨伍赫·高里统帅的军队约60000人,其中12000-15000名是马穆鲁克人,余部由贝都因人、土库曼人和库尔德人的骑兵组成。

  在战斗中,土耳其的近卫军的火枪和炮兵倾斜的火力给马穆鲁克骑兵造成重大杀伤,加之马穆鲁克人内部矛盾重重,配合不力,最终全军崩溃,甘萨伍赫·高里死于乱军之中。叙利亚各个城镇随即向奥斯曼人投降。1517年,奥斯曼军队乘胜征服了埃及和伊斯兰教的麦地那和麦加两大圣城,奥斯曼苏丹成为逊尼派穆斯林的世界性领袖。此后,土耳其人统治了阿拉伯人400年。此战是奥斯曼土耳其发展成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关键一仗。此前,奥斯曼土耳其人对付的主要是小亚细亚和巴尔干的小国,以及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国。此后,奥斯曼军与当时世界上强大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奥地利哈布斯堡、波斯、俄罗斯等帝国反复拉锯,还利用埃及的海军基地向西占领除摩洛哥以外的北非,向东出击东非、印度,甚至印度尼西亚,与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争雄。

  在此后的近400年中,叙利亚土地上的战争规模较小,主要原因是中东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潮,叙利亚的地缘战略位置相对下降。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阿拉伯的劳伦斯”与其盟友——部落酋长侯赛因家族的战士几乎兵不血刃的进入大马士革,二战期间英军和自由法国的军队也只经过短暂的战斗就打垮了驻守叙利亚的亲德的维希法国的军队。二战结束之后,石油让中东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今后几十年中石油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作为中东地理枢纽的叙利亚,可能还会上演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