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的极右之路越走越远
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这是自2006年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参拜以来第一位以首相身份参拜的政治家。众所周知,靖国神社供奉有14名二战甲级战犯,被视为军国主义象征,而首相前去参拜,不仅在国际上被视为对二战罪行的漠视、为当年的侵略翻案,在日本国内也被视为对战后和平主义、民主主义道路的悖逆。
2006年秋首次任首相的安倍以口头模糊表态、实际上不去参拜的方式,修复了因小泉连年参拜而持续恶化的与中国、韩国的关系。然而,2012年12月26日再次上台后,安倍的表态却出现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我)对上次执政时未能参拜痛悔至极。”这句话,已经埋下了一年后参拜的伏笔。
可以说,安倍的参拜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持续紧张,安全问题上日本渲染中国威胁论更导致两国关系陷入谷底,此时挑起历史问题,中日关系势必再受伤害;日韩关系因独岛和“慰安妇”等问题持续冷淡,韩国总统朴槿惠至今未访日;美国希望日本在其“亚洲再平衡”战略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但10月底访日的两位美国亲日派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与前助理国务卿坎贝尔,均警告安倍在历史问题上不要造次。安倍参拜势将日与中、韩关系推向险地,而东亚关系过度紧张特别是日韩关系难以改善,为美国所不乐见。
外在制约因素不少,理性上安倍似应在参拜问题上更为慎重,但他还是在执政一周年之际去了。
种种不解似应从安倍的执政理念中寻找源头。作为冷战后最右的首相,安倍对其第二任期有很强的企图心,简言之,就是“富国强兵”与“洗白历史罪行”,他要将自己打造成日本的“中兴之主”,富国靠“安倍经济学”,强兵在最近的《防卫计划大纲》及《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已充分体现,而“洗白历史罪行”也早有端倪,如上半年“侵略定义未定”的发言及对承认侵略的“村山谈话”的非议等,可以说其参拜之举早已蠢蠢欲动。
2006年安倍之所以放弃参拜,其实有民意背景。2006年7月《朝日新闻》民调,支持首相参拜的仅20%,反对者高达60%。当年他不参拜可说是顺应民意。而现在去参拜,则是顺应了右翼的“民意”。去年拱他上台的是右翼势力,右翼对他“兑现诺言”有强烈期待,安倍此时参拜,也是为了回应右翼的期待。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安倍的参拜,显示了他作为日本执政者的“傲慢”和缺乏理性,无论是对曾经遭受侵略的周边国家还是对日本老百姓,表现在不顾一切要实现其个人目标,而不考虑他国感情或日本的国家利益。2013年上半年,他之所以发出否定侵略的言行之后又收回,主要是考虑到立足未稳,不想节外生枝。但7月参议院选举执政党大胜,安倍内阁同时控制众参两院,至2016年7月前,日本不会再有重大选举,安倍自认基础已经牢固,傲慢、强硬的本质逐渐显露。如12月初他不顾在野党的联手反对以及社会各界的强烈抗议,在国会强行通过了《特定秘密保护法》,年底的安全政策制定,也完全体现了安倍的个人色彩。此次参拜,表明安倍在内外政策上,或许会有更多的“强行突破”,如拟议中的2014年春天集体自卫权的解禁。
安倍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他从本质上就不想改善当前的对华、对韩关系。安倍屡屡渲染中国“威胁”,来为其“强兵”战略提供借口,根本无视中日关系已受领土问题伤害的现实,他敢于参拜,正是基于“没必要改善中日关系”的态度;与韩国也存在领土、历史等诸多问题,坚持强硬路线的安倍对短期内改善日韩关系,实际并不抱太大希望。在安倍看来,参拜只是让日韩关系已破的罐子摔得更破而已。美国不希望安倍参拜导致与邻国的紧张关系加剧,参拜后美驻日使馆也罕见发表声明表示“遗憾”。但安倍显然并不愿意让美国完全控制他的行为,与让美国不快相比,安倍显然更重视参拜对于其“洗白侵略历史”战略的重要意义。安倍自认美国在对华关系上有求于日本,相信美国不会因为其参拜而真的给他脸色看。同时,一年来安倍将外交重点置于东南亚国家、蒙古、印度等国,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安全对话或合作,企图形成对中国的制约。安倍敢于此时参拜,是因为相信自己的行为并不会损害这些已经构筑的“良好关系”。
安倍的参拜,表明他在历史问题上完全露出了其右翼“獠牙”,也表明其已经下了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否定侵略、否定历史罪行的“决心”。如果安倍参拜这种美化军国主义的行为不断持续下去,让更多的日本民众误以为右翼的观点是正确的,让他们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与国际上的看法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会让日本变得更为“异类”。无论在历史问题还是在领土问题上,安倍都想挑战战后国际秩序。这将使日本成为东亚乃至亚太的“麻烦制造者”,最终吃亏的还是日本自己。
(《环球视野》摘自2013年第52期《瞭望新闻周刊》)
链接:日本终结“扭曲国会”局面政治右倾化加剧
王泰平
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成为世界关注的热议话题。日本政治右倾化是日本政界和社会上的右翼政治势力力图改变战后和平发展道路、使国家政策右转的政治倾向,主要表现是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和教育基本法,为战犯翻案,歪曲和美化侵略战争,否定侵略历史;谋求修改战后《日本国宪法》第九条和平条款,行使“集体自卫权”,向海外派兵;制造“中国威胁论”、“朝鲜威胁论”,利用与邻国的领土纷争挑动民族情绪,奉行强硬外交,为扩充军备、调整军事政策制造借口等。
日本政治右倾化是对日本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的一种反动,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它与日本战前的国家观、历史观一脉相承,其要害是企图通过否定侵略历史和修改和平宪法,摘掉战败国的帽子,摆脱战后国际秩序的束缚,成为可以拥有正规军队和向海外派兵打仗的“普通国家”,实现“政治大国”的目标。
安倍晋三于2012年底重新掌政后,日本政坛的右倾化趋势更加明显。加紧修宪准备,拟改自卫队为“国防军”,并最终实现可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目的。为加速军事大国战略,改变了战后日本在“和平宪法”框架下的一些政策,包括放弃对外出口武器三原则,炮制了首份《国家安全保障战略》、新《防卫计划大纲》及《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架空专守防卫的政策等。
为铲除所谓“自虐史观”,进一步修改审定教科书标准;以中国欲“以实力改变现状”为口实,调整外交和安全政策,加强日美同盟,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和军演,并极力拉拢他国,拼凑对华包围圈,把中国与朝鲜并列为日本的“安全课题”,企图压制中国的崛起,保持在亚洲的第一国家地位。
由于安倍政权企图以翻历史定案实现其“政治大国”目标,有可能把日本引入战争歧途,祸国殃民;对外必将造成亚洲的紧张局势,影响该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尤其是严重损害中日关系。日本国内右倾化趋势越发展,中日政治关系受到的侵害就越大,是一种负相关关系。日本政府在岛争问题上采取的强硬态度,对钓鱼岛实行“国有化”,正是日本右倾化的重要表现和近年来日本政治右倾化发展的结果,而造成中日民间感情恶化的根子也正是日本政治的右倾化。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安倍内阁的一系列言行举措表明,其对华战略基调是政治上较量、经济上利用、外交上制衡、军事上防范、海权上争夺。如果说小泉政权与中国的矛盾还是关于历史的,那么安倍政权的政策指向势必与中国产生现实的、未来的摩擦,而这或许将是更深层次的、更具根本性的矛盾。
未来五到十年,是中日关系转型的关键时期,对日本的战略走向、对华政策以及日本会否修改现行宪法,都需要予以密切的关注。尽管由于日本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变化的制约,日本难以复制战前那样的军国主义,但是随着政治右倾化的发展,中日两国战略互惠关系在安保领域有可能转化为战略对抗关系和战略互损关系。对此,必须认真应对,未雨绸缪。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第609期,摘自2013年第52期《瞭望新闻周刊》)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