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才是亚太海域主权争端的搅局者

作者:黄海涛 韩召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2-28 222

  【核心提示】自认为是亚太安全秩序维护者的美国在最近的争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美国的决策者和学界精英们在思考对外政策上的“基调”是现实主义。基于西方的历史经验,由“权力转移”所造成的冲突性场景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在海洋主权问题上的争端占据一些国际媒体的显著位置。然而,只要稍微浏览其内容就会发现,这些媒体的报道偏向性十分明显。无论是中国海监船的正常执法活动,还是划定“防空识别区”,中国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的正当行动往往被简单概括为“以大欺小”,其背后隐含的意义不言自明:看吧,那个强大的“庞然大物”是东亚安全的搅局者。如果说媒体报道讲究吸引眼球,那么官方和学者的表态则更引人深思。虽然一再宣称对亚太海上主权争端不持立场,但最近美国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拉塞尔明确表示,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一系列行为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无独有偶,以约瑟夫·奈为代表的诸多西方大牌学者也在不同场合“善意”表达了希望中国在处理海洋领土问题上予以“克制”的关切。一时间,中国俨然“坐实”了亚太海域主权争端“搅局者”的形象。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东海和南海出现的紧张局势是由于中国单方面冒进造成的吗?或者以某些美国学者的话来说,是中国变得“过度自信”,有意挑战美国在东亚的霸权地位吗?

  中国同周边多个国家在海上领土问题上存在争议是事实。然而,中国在处理此类争议上所坚持的“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却是长期和明确的。如果对中国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高层领导和外交部官员的谈话等进行话语分析就会发现,在论及周边外交、海上主权和中美关系等议题时,其关键词仍然是“谈判”、“合作”与“互利共赢”,一以贯之的外交话语并未改变。而在实际行动中,如果说中国在海域主权问题上变得更为强硬,那为何存在经常性摩擦的只有日本和菲律宾等个别国家?如果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使用的策略,希望各个击破,但难道中国就不担心其他相关国家联合起来搞对抗?这种强硬未免也太不“高明”了吧。对于上述有违西方主流认识的现象,哈佛大学教授江忆恩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解释道:中国的对外政策并没有在2010年以后变得更加强硬,媒体与学界存在明显的误读。不过江忆恩教授只回答了问题的一半:如果搅局的不是中国,那又是谁呢?

  毫无疑问,自认为是亚太安全秩序维护者的美国在最近的争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美国的决策者和学界精英们在思考对外政策上的“基调”是现实主义。基于西方的历史经验,由“权力转移”所造成的冲突性场景在他们的头脑中可谓根深蒂固。这些人深信外交舞台上真正靠得住的硬通货是实力。因此,当美国等西方国家2008年以来一直受金融危机困扰,复苏乏力,而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却一枝独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时,美国精英们首先感受到的并不是中国同美国的实力差距依旧十分巨大,而是中美间相对实力差距的缩小。也是在这一时期,奥巴马总统快速结束了在中东的战争,宣布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重返亚太”的号角由此吹响。

  尽管存在不同版本,强调的重点和手段也各有差异,不过“重返亚太”战略的核心目标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针对中国崛起,未雨绸缪,提前做好战略部署。但不同于美国历史上曾经的另一个对手——苏联,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合作意愿和行动都十分明确。不过一经被美国选为潜在对手,良好的合作表现都被误解为伪装,而中国一旦坚持合理、正当的利益诉求就被当作是挑战者的证明。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的立场同一些发展中大国并无实质性区别,但最后“傲慢”、“不负责任”的大帽子却被一股脑扣到了中国的头上。对于信息的选择性接受,无论是否有意,都进一步强化了美国对中国发展道路和战略意图的不信任,其防范心理表现得越发明显。

  回到亚太海域主权争端的问题上,同中国存在领土争议的某些国家在面对中国崛起时也感觉到了压力。以日本为例,作为曾经的亚洲头号强国,其地位被中国所取代的失落与焦虑更为强烈。一些国家也担忧,如果领土问题现在不解决,等到中国完全崛起后,恐怕更无力翻盘,而且这些国家对于美国担忧中国崛起的心态也都谙熟于心。在“重返亚太”战略的激励和背书之下,钓鱼岛国有化、黄岩岛危机促成了某些国家“挟洋自重”,努力地把水搅浑,妄想从中渔利。而对美国来说,对华防范的心态导致其在相应问题上“压中国、挺盟友、拉偏架”,这不仅无助于地区稳定,还导致争端进一步复杂化和长期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才是亚太海域主权争端的搅局者。

  即便如此,仍有人认为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行动如果不算强硬的话,也是过于强势。公允而论,在事关领土和主权的问题上,中国的根本立场历来都是坚定不移的,绝无妥协可能。因此,并不存在所谓中国由于实力增长而变得更加强硬的问题。但在具体争议的处理方式上,中国却比多数大国来得灵活。中国至今仍然坚持使用谈判方式解决领土争议,从来不存在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先例。目前中国已解决的陆地和海洋边界问题就是极好的例证。中国的对外行为,我们基本上可以沿用“刺激—反应”模式进行概括。换言之,中国并不是主动的“改变现状”国家。如果一定要比较当前中国的对外行为与过去是否有所不同的话,那么由于中国的实力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突飞猛进,因此做出反应的强度和效果自然也会比过去更为显著。这与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并不矛盾,也无关中国是否自我克制。

  对于美国而言,“重返亚太”战略执行至今,效果并未如其所想,国内批评之声也不绝于耳。究其原因,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美国无法“如臂使指”般指挥亚太盟国按其意愿和战略行动,相反还存在被小伙伴们“绑架”的危险。日本首相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又一轮东亚外交的紧张局势,这恐怕绝非美国想要看到的。由此可见,亚太区域的情况错综复杂,维护亚太既有平衡的诸多因素一旦被人为搅乱了,可不那么好收拾。维护亚太区域安全稳定,中美两国都肩负着共同的重大责任,这既是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挑战,也是中美合作的重要机遇。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