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躺平就没疫情了吗?用数据分析新加坡今年的超额死亡率
之前分析日本超额死亡数据的时候,不少人就拿新加坡作为反驳我的例子,说新加坡已经没疫情了。
那么,我今天继续“用数据说话”,来分析一下新加坡和韩国今年的超额死亡数据。
这样数据更全面,说服力也更强。
先说结论,今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还有我们的台湾省、香港,都出现了明显超额死亡人数激增的现象。
且都共同出现:
疫情高峰期,超额死亡人数激增。
疫情低谷期,超额死亡人数回落。
这说明,疫情才是这些地区超额死亡人数激增的主要原因,跟所谓战后婴儿潮,人口老龄化关系不大。
具体本文会来做一个详细的数据分析,用数据说话。
因为最近新读者很多,所以在开始数据分析,为了防止被喷,还是得再次强调一下。
我通过这些数据,不是为了呼吁重新严防严控,只是在做预期管理,因为这也是我们可能需要面对的风险。
现在防控成本和难度越来越大,当超过一个临界点的时候,客观上已经很难继续坚持的时候,我们也是早晚会放开。
今天就有一个城市,取消了临时管控区。
对于未来可能逐步放开,我过去半个月的文章已经跟大家做过很多这方面的预期管理,大家应该也不会感到意外。
该准备的,应该早就准备好了。
不过大家也还是要注意,这不意味着我们就直接躺平了。
严格来说,取消管控区,也还是在20条的范围之内,因为20条里并没有临时管控区,只有高风险区。
这次某市只是取消临时管控区,如果阳性确诊了,还是要隔离,所在的楼仍然是要被当做高风险区处理。
不是完全不防了,我们仍然还是会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现在很多人生活压力都很大,如果长期隔离,没有收入,还要面对车贷房贷,确实会让人很崩溃。
所以,很多人是因为生活压力的原因,去希望放开,这点我是完全可以理解。
但我还是希望大家,在呼吁放开的同时,能对奥密克戎的“个体威胁低”但对“整体威胁高”有一个理性辩证的思考,能对当前国外疫情的实际数据有一个充分了解,能知道我们一旦放开后,可能需要面对的局面和代价。
我现在最担心的是,很多人为了呼吁放开,过度轻视奥密克戎,过度轻信所谓国外没疫情的谎言。
这样会导致,未来我们在放开的时候,民众可能因为过度轻视,而缺乏个人防疫意识,从而放大我们放开的代价。
并且,民众在未来面临放开的代价时,缺乏心理预期和准备,从而更容易出现恐慌情绪,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那样会导致我们舆论更加混乱,会有更多怨言。
所以我们才要做好预期管理。
去充分了解国外疫情的真实情况。
要做到这一点,不能仅凭“国外的朋友”这种身边统计学,也不能凭“世界杯很热闹”这种感性思维,就断定国外没有疫情了。
要了解国外疫情,最有效的,还是得通过数据去了解。
但现在很多国家,疫情数据都有很大水分,比如很多人视为防疫模范生的新加坡,虽然今年这个奥密克戎死亡率超低,但新加坡今年前9个月比2019年多死了26%的人。
这是一个相当夸张的数字。
那我们就先从新加坡开始。
(1)新加坡疫情数据
首先,当前新加坡的疫情数据看上去确实很好。
新加坡正处于上一波疫情回落的低谷期,过去28天新增感染5.29万例,重症率万分之4,死亡率万分之2。
这是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截图是机翻效果。
这个数据,首先比日本、韩国要好非常多。
我从直接查日本疫情数据。
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的数据显示,11月29日,日本新增13.84万例,新增死亡210例,以此计算,死亡率仍然在千分之1.5。
韩国的数据,过去一周平均每天新增确诊5.3万例,平均每天新增死亡48例,死亡率接近千分之一。
显然,新加坡这个万分之2的死亡率,比日韩要低太多。
新加坡人难道比日韩,身体素质好那么多?
还是新加坡防疫、医疗资源,能比日韩好那么多?
其实因为,当前是新加坡一波疫情刚结束的低谷周期,一般世界各国疫情低估周期,奥密克戎死亡率都是大幅下降。
要感染人数激增,疫情高峰期,死亡率才会上升。
新加坡今年也有3波疫情,上一波疫情高峰期是在10月。
我们以新加坡10月20日疫情峰值的数据来看,7天平均新增确诊8194例,7天平均新增死亡2.86例,以此计算在疫情高峰期,新加坡的奥密克戎死亡率是万分之3.5,仍然比现在日本和韩国还低。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事实,奥密克戎在疫情高峰期时候的死亡率是可以超过千分之2。
之前日本10月疫情低谷的时候,也还维持在千分之1的死亡率。
新加坡在疫情低谷周期,出现万分之2的死亡率,还是有很大猫腻。
我们看一下新加坡的超额死亡数据,就会大吃一惊。
下面是重点。
(2)新加坡疫情数据
首先在新加坡移民局的网站上,有关于每季度的人口统计公报。
然后我从这些新加坡每季度的人口统计公报,整理了2019年到今年9月,新加坡逐月的死亡数据。
我也简单做个表格,方便大家看。
表格可能不够直观,那我也做成曲线图给大家看看。
如图所示,2019年和2020年,新加坡的按月死亡人数曲线基本保持一致。
但2021年10月开始,新加坡有一波死亡人数激增,一度达到单月死亡2483人,而2019年10月才死了1833人,多死了650人,超额死亡率达到35%。
这是因为,去年第四季度,新加坡爆发了第一波大规模疫情。
新加坡在2020年初有过一波小规模疫情外,一直到2021年10月,才爆发大规模疫情,也是新加坡躺平后的第一波疫情。
当时新加坡疫苗接种率还不高,所以那波疫情新加坡的死亡率还是很高的,从图中也明显可以看出来。
所以,新加坡在2021年10月,有35%的超额死亡率,就不奇怪了。
但是,我们从这个曲线图可以看到,2022年3月,新加坡也有一波死亡人数激增,远超往年的状态。
2022年3月,新加坡单月死亡达到了2622人,远超历史同期水平,比比2019年多死了785人,超额死亡率达到42.7%。
但我们从感染曲线图可以看到,新加坡在2022年3月,在大规模打疫苗的情况下,奥密克戎死亡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新冠死亡人数峰值是低于2021年10月那波。
但超额死亡人数,却高于2021年10月那波。
我们可以把新加坡今年的疫情数据,跟新加坡今年的死亡人数做一个对比。
从图中可以直观看到,新加坡疫情跟超额死亡人数的相关性。
疫情高峰期,超额死亡人数激增。
疫情低谷期,超额死亡人数回落。
目前新加坡只公布到9月的人口数据,在9月的疫情低谷期,新加坡的超额死亡人数明显回落。
但需要注意,即使在5月和9月的低谷周期,新加坡的超额死亡人数仍然远超往年同期水平。
这说明,虽然奥密克戎在新加坡的疫情低谷周期,死亡率很低,但仍然有大量的老人,悄悄以自然名义超额死亡,提前死亡。
另外,10月新加坡虽然又有一波疫情,但疫情的严重程度,远低于去年10月,所以我预计新加坡公布的10月死亡人数,虽然会环比大幅上升,但会小于去年10月。
也就是,相比去年,今年10月的超额死亡人数可能是负的。
但跟2020年和2019年比,今年10月,新加坡超额死亡人数仍然将大幅上升。
我把过去这3年,新加坡相比2019年的超额死亡人数和超额死亡率,做一个对比统计。
可以清楚的看到,2021年和2022年,新加坡的超额死亡率有明显的增加。
2020年,新加坡相比2019年超额死亡率只有2.84%,波动很小。
2021年,新加坡相比2019年,超额死亡率大幅度提升到13.17%,比2019年多死了2824人,其中10月和11月,两个月集中超额死亡了1227,占全年超额死亡人数的43%。
但是2021年,新加坡新冠死亡人数只有799人,是超额死亡人数的28%。
2022年,因为只有前9个月的人口数据。
所以,对比2019年前9个月,2022年前9个月多死了4147人,超额死亡率达到惊人的26%。
而今年,新加坡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只有875人,只有超额死亡人数的21%。
看到这里,肯定又有人,还是会说,超额死亡率增加,是因为战后婴儿潮,人口老龄化。
那我特意把新加坡过去10年,每年的超额死亡人数都列出来。
如图所示,过去10年间,新加坡除了2017年有过一波超额死亡率小幅放大之外,其他年份,超额死亡率都没超过2.5%。
从2013年到2020年,这8年里平均超额死亡率是2.24%。
这说明,考虑到战后婴儿潮还有人口老龄化因素,新加坡每年自然增长的超额死亡率约为2.2%。
所以,2021年相比2020年的超额死亡率为10%,就非常的醒目,远超2013年以来的平均水平。
我们即使扣掉这个自然增长的超额死亡率,2021年的超额死亡率也达到7.8%,比2020年多死了1722人,这直接导致因素,就是2021年第四季度爆发的疫情。
同时,我们把2022年这惊人的26%超额死亡率,扣掉20年、21年、22年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每年自然增长死亡人数。
2019年前9个月,新加坡共死亡15913人。
2022年前9个月,新加坡共死亡20060人。
每年自然增长2.24%,那一年平均自然增长357人死亡。
3年共增长1071人自然死亡。
那么扣掉3年自然增长的话,如果没有疫情影响,2022年前9个月的本来应该死亡16984人。
结果现在死亡20060人,超额死亡了18%。
也就是说,扣掉战后婴儿潮、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扣掉今年自然增长的死亡人数,新加坡今年的超额死亡率仍然高达18%,多死了3076人,但新加坡公布的今年新冠死亡人数只有875人。
这显然还是有一些问题的。
虽然像日本、韩国超额死亡人数也大于新冠死亡人数,但基本也就超出一倍,而新加坡是直接超出3倍多。
这显然是有一些猫腻的。
有可能新加坡是做了一些统计手脚,把一些本来因新冠死亡人数,悄悄挪到了其他死因,变成了超额死亡人数。
但不管新加坡怎么做手脚,超额死亡人数都能看出这个猫腻。
当然,要是新加坡公布的逐月死亡人数也有猫腻,那确实就很难分辨了。
不过目前来说,我已经统计了日本、韩国、新加坡,还有我们对岸的超额死亡率。
我们周围的地区,今年的超额死亡率普遍都超过10%。
其中日本超额死亡率最低有12%,韩国超额死亡率最高,新加坡第二,我们台湾省有14%的超额死亡率。
我们去年总的死亡人数是1014万人。
如果按照台湾省的超额死亡率,那我们放开后,一年超额死亡人数将达到140万人,也就是相比去年会多死140万人
虽然这140万里,可能超过一半都是80岁以上的老人,但他们不是寿终正寝,是超额死亡,是提前死亡。
这就是放开需要承受的代价。
(3)老人的命也是命
那么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躺平国家,今年超额死亡这么多人,社会还不会乱?
因为死掉的大部分是老人。
此外,像新加坡这样人口才545万,相当于我们一个普通城市人口,今年相比2019年,是多死了4147人。
假设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多死4147人,而且死的大部分是老人,那么你能感觉到吗?
很多80岁以上老人因为疫情因素,虽然没有感染,但提前死掉后,恐怕他们的家人,也不会觉得是因为疫情才导致老人提前离世,还会觉得是寿终正寝。
而这,只会反映在冷冰冰的数据上,从数据我们才能知道疫情的实际影响。
以台湾省为例,目前因新冠死亡人数是14276人。
从超额死亡数据看,
其中54%为80岁以上的老人。
35%为60-79岁的老人。
40岁到59岁的中年人,也占了8.3%,有1180人。
80岁以上老人暂且不说。
就说70岁左右的老人,在当前人均寿命普遍达到80岁左右的时候。
一个70岁老人本来从大数据说,平均还可以多活10年,结果现在因为新冠病毒,提前去世了,成了超额死亡人数中的一员。
那这个老人,十年里的消费,等于就没了。
有一些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人说老人是负担,对这种说法,我是很愤怒的。
我认为在我们这样一个重视孝道的国家,本不应该有这种社会达尔文主义。
老人的命也是命。
而且,我认为老人的消费能力其实是很强的,老人也要吃喝日常消费,养老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一个社会骤然提前死掉这么多老人,那对经济肯定也是有很大影响。
就更别说,像对岸这样还有11%的比例是60岁以下的人群,我们按照一年140万超额死亡人数算,11%的人,也是15万人了。
这些人本来还有二三十年可以活,现在提前死了,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还是很大的。
这些我们普通人短期内很难直观察觉,但会体现在整个宏观经济上。
这还没考虑,奥密克戎持续变异,带来重复感染,以及“长期新冠”对年轻人影响,所带来的的对社会整体负面效果。
还有广大人口,不断持续重复感染,奥密克戎BA.5其实有一半的概率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发烧和咳嗽,嗓子如同刀割。
之所以现在无症状患者比例那么大,是因为我们理解的无症状患者是完全没有症状,但实际上只要你CT没有肺炎特征,就都会被算入无症状。
哪怕你发高烧40度,剧烈咳嗽,也还是无症状。
只不过年轻人基本可以扛过去,在7天左右自愈。
所以现在海外基本都是施行医疗分级制度,所有轻症患者,只要不是严重到没有呼吸机就活不下去的,医院基本都不会接诊,哪怕你发着40度高烧,感觉都要把肺咳出来了,也只会让你自己居家隔离自愈。
这意味着,随着疫情扩散,大量人口感染,就会带来大量人员请假,企业到岗率持续不足。
所以,现在海外躺平的国家,没有一个经济是好的,基本都是很差的。
我说这么多,并不是说要呼吁重新加强防疫。
因为现在客观条件上已经做不到,呼吁也没意义。
还不如实事求是的去呼吁大家做好预期管理。
我分析海外的疫情数据,更多只是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疫情。
未来即使我们要放开,也应该有“战疫”的心态。
过去这3年,是国家在保护我们,绝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跟疫情战斗的心态。
现在因为各方面因素,面对当前如此艰难的局面,面对两难的选择,确实也到了比较难以为继的时候。
未来,可能就到了需要我们自己去直面疫情的时候。
那我们作为个人,如果能够重视疫情,去加强个人防疫,那么我们至少也能减少放开的代价。
反之,要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轻视疫情的态度,在放开之后,缺乏个人防疫意识,出门不戴口罩,整天到处乱跑往人堆里钻,那我们可能就会放大躺平的代价。
现在其他躺平的地区,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防疫。
比如,日本也是还有一些基本的防疫措施,而且还是人人出门戴口罩的状态,日本个人防疫意识比较强。
再比如,我们的台湾省也仍然还有一些防疫隔离规定,确诊者要有5天的居家隔离。
当然,他们这种隔离,是比较松散的,缺乏强制约束力。
我最近也在思考,未来即使放开,比如阳性感染者不再集中隔离,但至少仍然会维持7天左右的居家隔离,赋码管理。
我之前分析20条的时候也提到过,这次的居家隔离有赋码管理,所以跟之前的居家健康监测有很大不同。
目前应该也是在尝试居家隔离的效果,如果执行一段时间,居家隔离效果好的话,明年春天可能就会考虑用居家隔离,替代集中隔离。
海外地区,没有赋码管理,居家隔离形同虚设,才会变得跟躺平一样。
我们可以赋码管理的话,其实是可以通过居家隔离,大幅度减缓病毒传播速度,压低感染曲线,来尽可能减少放开的代价。
当然,这也只是我个人一个猜想。
总的来说,我认为优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如何去尽可能压低感染曲线,同时减少对民众的生活影响,这是需要一个不断摸索和尝试的过程。
我们未来还是会不断去优化,对此大家也是要有所预期。
管理一个国家,肯定是不能动辄从一个极端,到另外一个极端,那样很容易乱套。
肯定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大家也是需要有耐心。
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积极做好个人防疫,减轻国家负担,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家人。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