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所谓“钱荒”不会引发金融危机

作者:石建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3-06-25 430

  近日中国资金市场的“钱荒”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家对引起“钱荒”的表面和根本原因似乎已形成共识,对中国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流动性管理,进一步促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等政策措施都是理解和拥护的。但同时也有人担心:“钱荒”蔓延或发展下去,会不会危及银行储户存款、引发银行倒闭潮,更有人预言“钱荒”会引发更大范围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笔者认为,上述担心和忧虑完全没有必要。

  首先,目前的“钱荒”是暂时性问题,正在逐步缓解。由于临近6月末,银行需要进行存款准备金率的缴存、财政存款的上缴、企业分红以及银行年中考核等多种因素叠加,使得资金紧张程度加剧。此外监管部门强化理财产品监管以及加大对跨境套利交易的监管,也导致各银行需要增加资金以满足合规要求。可以预见,过了6月30日这个时间节点,银行“钱荒”是会缓解甚至会消除的。最近几天,上海银行间同业隔夜拆放利率已从20日的13.44%逐日下降,24、25日分别为6.4890、5.7360,下降趋势明显。由此可见“钱荒”正在缓解。

  其次,目前的“钱荒”只是结构性问题,可以通过银行体系内部的结构调整迅速解决。中国经济“不差钱”,无论是银行体系内资金还是社会资金的总量都是充裕的,5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逼近百万亿元大关,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7.22万亿元,同比增长14.5%;而1至4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增量高达15097.41亿元,月均增量约3774亿元,而去年全年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总额也不过4946.47亿元。这意味着,整个银行体系的存量流动性依然处于高位,所谓的资金紧张是结构性的。

  通俗些说,结构性的“钱荒”就是钱放错了地方。今年6月份以来,全国银行信贷增加近1万亿,其中70%以上的新增信贷是票据融资,而一般性贷款增加很少。这项数据足以说明很多钱并没投到实体经济中。对比之下,反而是银行的同业业务增长迅速,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超过15%。信贷急剧增长,票据融资随着增加,一般性贷款增长很少,同业业务迅速增长,这些数据背后就是典型的资金错配,是银行资金在玩“钱生钱”游戏时的错配导致了结构性“钱荒”。

  把放错了地方的钱放到对的地方以解决结构性“钱荒”问题,这并不很困难,只不过是增加些调整银行资金错配的成本而已,不会危及银行储户的存款安全,更不会引发银行的倒闭潮。

  第三,目前的“钱荒”是局部性的问题,是央行主动性的市场化调控所致,尚在可控可调的范围之内,不会产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从短期来看,钱确实缺,但也只是银行缺,别的领域并不缺,银行缺的部分也不多。在本轮“钱荒”中,央行没出手救市,看似是一种消极行为,背后其实有着更为主动的战略性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有所好转,但形势依然错综复杂。随着美国经济的稳步回升,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间越来越近,全球经济去杠杆化的进程开始加速,此时中国央行顶住压力“不放水”,意在整顿社会融资规模过快扩张与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倒逼银行加快其去杠杆和去“影子银行”的进程,加快解决银行体系内资金空转套利问题,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政策性的主动调控,而不是等到泡沫破裂后的被动调整,将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也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总之,目前的“钱荒”只是我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中的一个小阵痛,不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局,更不会产生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作者为本报特约评论员、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