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葆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开学典礼讲话

作者:刘奇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3-31 483

  各位老师,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好!中国社会科学院集中招收的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今天正式开学了。伟光同志请我来跟大家见见面、讲讲话,我感到很高兴。特别是看到同学们一个个精神饱满、风华正茂,使我想起了当年意气风发、孜孜求学的美好时光,感到格外亲切。首先,谨向各位老师、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博士生招生和培养工作付出辛勤努力的同志们致以诚挚感谢!

  从今年起,中国社科院每年招收100名左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进行专门系统的培养,这是中央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具有示范意义的开拓之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对这项工作非常关心,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这批博士生培养为新的起点,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取得更大进展。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性措施。思想理论建设关键在人才、在队伍。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我们党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社会科学理论人才,我们要作出计划,组成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我们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很高马克思主义造诣的理论大家。像李达、郭沫若、范文澜、杨献珍、艾思奇、孙冶方等名师大家,不仅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他们的学术风范、理论贡献,至今仍让人怀念不已。当年,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像革命的火炬,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启蒙了无数青年奔上追求真理的革命道路。蒋介石败退台湾后曾感叹,国民党不是败给中共的军队,而是败给了《大众哲学》,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科学理论的巨大威力。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老一辈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培养带领下,大批中青年学者不断成长起来,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为理论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广阔平台、营造了良好环境,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呈现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服务党和人民事业中成长成才,为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实践证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是一支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的队伍,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当代中国,正奋力行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夺取这场伟大斗争的胜利,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理论指导,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不断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理论人才。那么,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可能有多方面的认识。概括起来讲,我觉得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第一位的标准。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作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不可能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事业。大家都知道,马克思出生在一个有名望的律师家庭,大学学的也是法律,本可以子承父业,过上优裕的生活,但他宁愿走一条艰辛的道路,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终身从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探索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之所以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倒,没有被反动势力击垮,就在于他矢志不渝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服务。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和传播者,首先要树立高远的人生追求,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只有虔诚笃信,我们的学术事业才会有方向,学习研究才会有动力;也只有虔诚笃信,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觉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道德境界,锤炼高尚情操,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应有的道德追求。立言先立德。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学问再高,文章写得再好,也不可能令人信服、赢得尊重。自称马克思学生的伯恩施坦,理论水平比较高,早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研究也确实有过贡献,并千方百计地获取了恩格斯的信任。但恩格斯一去世,他就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宣扬修正主义,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严重危害。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作为“灵魂工程师”,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自觉践行者。理论工作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也是一项清苦而艰辛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要有强烈的奉献精神,经得住诱惑,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心无旁骛地投入到理论事业中,用执着追求、高尚情操谱写壮美的理论人生。

  三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全面系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世界、研究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看家本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含着经典作家汲取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一定要下苦功夫、细功夫、真功夫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深、读透,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理论学习研究的重点内容,深刻领会讲话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准确把握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和运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四要有突出的创新能力。具备创新的思维方式、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术前沿发出有力声音,做到有创造、有建树,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必备素质。创新是一切科学活动的生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需要创新。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借鉴古今中外一切有益成果,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核心概念、基本范畴、重要观点的提炼概括,勇于破解难题,提出新的创见,努力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符合实践要求的学术精品。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创造了发展的“中国奇迹”。对于这条道路、这个奇迹,国外学者很有兴趣,总想探究背后的原因,但他们要么受到局限,要么不肯摘下有色眼镜,要么总用西方那一套理论来解读,所以总是讲不清楚、甚至讲不到点子上。对于这个原因,我们中国人最有资格讲,也只有我们才能讲清楚。要有这个底气、有这个自信,用中国的学术话语解析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理念和制度特点。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大有作为的历史机遇,也是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提升创新能力,需要经年累月的学术积累和科研历练。要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刻苦钻研、深入思考,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以广博而精深的学识推进理论创新、学术创新。

  五要有优良的学风文风。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善于把深奥的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广阔舞台上展示才华,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必须坚持的学术品格。马克思曾经引用歌剧《浮士德》中的一句话,“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来阐述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列宁对此有很精辟的解释,他说:“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我们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立足社会实践,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把学术关注点聚焦到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上来,聚焦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来,聚焦到亿万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上来,敏锐发现问题、正确分析问题、切实解决问题,坚决防止“言必称希腊”、照抄照搬“洋教条”的现象,克服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的倾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是来自于实践、服务于群众的,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把学术追求同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同理论普及统一起来,善于用朴实的语言阐释深刻的道理,让群众听得懂、易接受,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

  各位同学,以上这五条,既是对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和人民对你们的殷切期望。中国社科院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殿堂,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在这里学习深造,既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更有一流的专家学者和浓厚的学术氛围。人们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有了这么好的客观条件,还需要大家作出主观努力。同学们都是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有着第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更应深知刻苦学习对一个人成长成才的极端重要性。希望大家珍惜难得的机会,沉下心来,抓紧时间,集中精力,加强学习研讨,加强实践锻炼,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学术能力有一个大的提升。

  在座的各位导师,都是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许多同志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希望各位导师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发展的使命感,肩负起培养高素质理论人才的崇高责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充分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把自己的立场信仰、学养学识传授给学生,把这批好苗子爱护好、培养好。有些导师年事已高,有的还带病工作,令人钦佩,希望大家在教学和工作上注意有张有弛,保重身体。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中国社科院集中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是一次很好的探索和尝试。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做好相关教学和管理工作,为导师和博士生创造良好教学环境,确保这项工作顺利推进。要科学制定教学计划,认真落实教学安排,鼓励和支持师生结合实际开展理论研究。要切实关心博士生的生活,认真做好学生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使同学们无后顾之忧。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培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中国社科院集中招收首批博士生仅仅是一个开始,下一步还将继续招收。同时,中央党校也计划开展这项工作。中宣部、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要全力支持,加强督促指导,总结成功经验,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建设。

  最后,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8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