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 众行才能走远(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观察)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4-08-25 201
京津冀 众行才能走远(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度观察)

制图:蔡华伟

京津冀,当下备受关注的一片热土。

    大战略,正破题。

    自今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国家战略以来,中央部委密集调研、谋划蓝图,两市一省加快对接、推进协同,市场力量敏锐出击、主动作为。

    “继续研究、明确思路、制定方案、加快推进”,中央指明工作路径,思路方案日渐明晰,顶层设计紧锣密鼓。但是,兴奋的媒体、灵敏的市场,有时也显现出“听风就是雨”的过度敏感。

    一则“河北保定被选为首都政治副中心”的报道,引发保定房价和证券市场保定概念股应声而涨。喧嚣散去,所谓“政治副中心”子虚乌有。河北省领导说得很明白:河北很多城市都能承接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的疏解,但省委、省政府和相关市、县都没有提过“首都政治副中心”的概念。

    数十万人在京工作,住在河北燕郊,何时拥有便捷的通勤交通?一些媒体的心情似乎比燕郊人更急迫,相互矛盾的消息反复出现:“北京地铁线将修往河北”“独家:北京政府部门否认地铁修往河北”……一些“新闻猛料”,往往只是道听途说。

    还有,“北京300多家污染企业将迁往冀中南”的报道,动物园批发市场搬迁,引发北京“污染外移”“甩包袱”争论。

    关于行政区划的消息,总是最能吸引眼球。有学者大胆建议“撤掉天津的直辖市建制,在京津冀三地建立直隶省”,又是引来热炒……

    种种或令人兴奋,或引发热议的传言,在记者两个多月的采访中,被证明多为捕风捉影。有识者说,如果沉迷于对所谓“京津冀热点”的追逐,将忽视协同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

    莫为浮云遮望眼!只有超越表面肤浅的乱象,才能梳理、厘清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

    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京津冀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一起做”,三地领导共识坚决,“一定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但区域内部差异显著、差距巨大也是事实,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行走京津冀,干部群众所思所盼,各地所谋所动,集中表现为以下问题——

    如何既种好又跳出一亩三分地?

    如何既加强顶层设计又鼓励基层探索?

    如何同时用好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

    如何算眼前小账、发展大账、未来总账?

    如何既对内聚合又对外开放?

    如何既扎实推进又善于重点突破?

    如何让绿色财富的创造者成为受益者?

    如何打造创新高地并取代政策洼地?

    如何使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同步?

    这其中,既有对发展目标的价值判断,也有对发展路径的探索认识;既有关于协同、联动的理念探寻,也有操作层面的方法比较;既有同一国情背景下的普遍性难题,也有基于京津冀的区域性困惑;既有早已显现、急需破局的突出问题,也有深化改革必将遭遇的深层次矛盾。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方法的先导!对这些难题,严肃理性地思考,创新探索地实践,才能让共识更坚定、路径更清晰。

    独行只能走快,众行才能走远。只要增强推进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体制机制的勇气,京津冀定能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发展新路!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5日 01 版)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