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泰斗汤一介今晨逝世 习近平曾赞其贡献大

作者:佚名 来源:新华网 2014-09-10 354

 今天(9月10日)凌晨,《人民日报》官微发消息称:国学泰斗、北大国学国宝级教授汤一介先生于昨晚8时56分逝世,享年87岁。其官微点上了象征祭奠的蜡烛,并祝“先生一路走好!”

  官微赞扬汤一介先生:“他是中国哲学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郭象与魏晋玄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哲学研究不可绕开的著作;他从大量的史料里梳理、建构出中国哲学体系,推动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他一生努力不曾停歇,一生秉承八个字,‘事不避难,义不逃责’。”

  在北大,季羡林、汤一介都可称为国宝级专家,如今两位泰斗均已仙逝,令人惋惜不已。知情人称,汤先生去年已经患重病,一直治疗,并称先生非常坚强。

  

国学泰斗汤一介今晨逝世 习近平曾赞其贡献大

  汤一介(资料图)

  今年6月底,汤一介主持编纂的《儒藏》精华编百册由北大出版社出版。据了解,《儒藏》全本将收录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学文献3000余种,约10亿字,计划于2025年完成,规模将超《四库全书》。如今巨著未成,先生已去。

  《儒藏》编纂工程,曾得到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今年6月27日,87岁高龄的汤一介先生出席《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仪式时曾说:“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不编完《儒藏》全本,就代表这个工程没有最后完成。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就愿为这个工程尽力。”

  

国学泰斗汤一介今晨逝世 习近平曾赞其贡献大

  习近平与汤一介促膝谈心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人文学苑,与汤一介促膝交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赞扬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创新作出了很大贡献。

  汤一介1927年生于天津,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子女影响很大。父亲嘱咐他的两句话“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是家风。意思是勇于承担困难的事情,对合乎道义的事情负责。他曾回忆道:“我十六七岁时,抗战最困难时期,写过一篇文章《一滴汽油一滴血》批评达官贵人浪费汽油。”

  1946年,汤一介考上北京大学。从此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编书中度过。在北大求学时期,他结识了妻子乐黛云——这位后来在中国比较文学界举足轻重的学者。上世纪80年代,他以“知天命”之年重新焕发学术研究的活力。从此用“只争朝夕”的精神工作,为中国哲学研究的开拓与发展付出辛劳。

  中西方文化“和而不同” 反对国学大师的称呼

  上世纪80年代起,各种学术思潮涌动,整个社会掀起文化热潮。针对当时兴起的“国学热”、“东方中心论”,汤一介是第一个发表文章批评“文明冲突论”的。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

  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创办了中国文化书院等学术机构。

  汤一介反对人们用“国学大师”称呼他。他认为,“大师”应该有一个思想的理论体系,而他自己只是中国哲学问题的一个思考者。

  主编《儒藏》从历史汲取力量

  在汤一介的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已出版的100册《儒藏》,藏蓝色封皮,烫金的字,格外悦目。作为这部集中华儒家文化精髓的浩瀚工程的总编纂和首席专家,汤一介责任重大。

  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希望编纂《儒藏》典籍。2003年,教育部正式批准由北京大学主持制定、汤一介为首席专家的“《儒藏》编纂与研究”方案,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在汤一介看来,这个项目自己责无旁贷。十年来,《儒藏》系列已出版百册“精华编”,按照计划到2025年儒藏全本将全部完成编纂。整个项目将涵盖历史上儒家主要文献,包括历代学者研究著作等,还包括受儒家文化深刻影响的韩、日、越三国用汉文著述的主要著作,如今已吸纳四国大约500名学者。

  (综合新华网、新京报等报道)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