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发电上网电价下调 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或迎重大变革
人民网北京12月24日电 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根据发电成本变化情况,从2016年1月1日起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国平均每千瓦时降低约3分钱。
此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提出,明年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对此,厦门大学能源经济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对人民网记者表示,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
“估计煤电联动机制完善方案最快明年一季度就会出台,和成品油价格调整一样,煤电价格将按照固定的时间点、固定的公式进行调整。”林伯强说。
电价下调的最大受益者是第二产业
日前,在电力供大于求、煤价下降、电力体制改革、电力市场竞争激烈等背景下,国内对下调电价的预期强烈。
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通过疏导电价矛盾,促进减轻企业负担、节能减排和工业结构调整,根据发电成本变化情况,从2016年1月1日起下调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国平均每千瓦时降低约3分钱。
会议指出,降低金额重点用于同幅度降低一般工商业销售电价、支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并设立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转型资金,支持地方在淘汰煤炭、钢铁行业落后产能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等。
目前,虽然我国新能源发电比重不断提高,但是,能源供应结构和火电为主的发电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业内人士认为,电价下调可以减轻企业负担,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当前,我国电力消费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其中冶金、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四个行业为电力消耗的主要行业,四大高耗能产业电力的消费量,约占整个电力消费量的40%。
中电联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的火电发电量为3823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4%。能源局的数据显示,1至11月,全国全社会用 电量累计5049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7%。其中,第二产业用电量36330亿千瓦时,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2%。
据估算,燃煤发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下调0.03元,今年1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电厂的火电利润将损失1146.96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第二产业用电成本将减少1089.9亿元。可以这样说,电价下调的最大受益者就是第二产业。
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或迎重大变革
我国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始于2004年年底。当时规定,以不少于6个月为一个煤电价格联动周期,若周期内平均煤价较前一个周期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便将相应调整电价。
2012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继续实施并不断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在电煤价格波动幅度超过5%时,以年度为周期,相应调整上网电价。
此后,2013年10月和2014年9月,为疏导环保电价的矛盾,上网电价曾两度下调,但是销售电价并未下调,也没有明确说明是煤电联动。
今年4月,发改委发布《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全国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平均每千瓦时下调约2分钱,工商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千瓦时 下调约1.8分钱。全面推进工商业用电同价,江西、贵州和新疆实行商业用电和普通工业用电同价。这意味着煤电联动两年来的首次开启。
9月30日,中国电煤价格指数在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网站上正式发布。该指数由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根据全国1600多个监测点的价格得出,每月向社会公开发布一次,使市场能清晰了解未来电价将要调整的方向和幅度,有利于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提前做好经营计划。
在卓创资讯煤炭分析师刘杰看来,中国电煤价格指数的发布,意味着今后电价的调整可以参照这一指数,从价格指数出发来判断成本,使煤电联动相对透明。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司长许昆林指出,目前,发改委正在研究进一步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包括启动的时间点、价格调整的依据等,成熟以后会按照程序报批后发布。
林伯强表示,目前来看,国内主要发电来源还是煤炭,这构成了电价的主要成本,而煤炭的价格是透明的。相对于其他电价市场化改革,煤电联动机制不仅简便易行,而且还有成品油价格机制实施的经验积累。因此,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是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煤电联动,一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固定的调整时间点,比如3个月、6个月,二是调整价格比较透明,就像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一样,除了有关 部门,业界也可以测算出来。”林柏强说,“这是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两个重要方面,估计完善方案最快明年一季度就会出台。”
林伯强表示,煤电联动可以从开始时由政府按照机制决定联动幅度,到政府设定价格联动浮动区间的企业自主联动,再到由电力企业根据市场供需自主调价、政府价格监管。这就是一个电价市场化过程。
但中宇资讯煤炭行业分析师关大利坦言,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电价调整对国内CPI甚至国计民生都有较大影响,电力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电价市场化方面,这块改革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长远的打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