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中国经济发展进程波澜壮阔、成就举世瞩目,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时代赋予学界的重大课题。
近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系列重要讲话的巨大鼓舞下,我国政治经济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将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推向高潮?如何构建科学、系统、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4月7日,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全面深化改革”研讨会上,学者就此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
讲好经济学的中国故事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题中之义。
“长久以来,经济学一直笼罩在西方中心论的霸权话语体系之下。”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周文认为,解构经济学的西方中心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面临的迫切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立足于中国实践,提炼和总结中国经验。他举例说,在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时,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二者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的,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实践则证明政府与市场可以是互补关系。“从中国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实践中提炼出一套完整理论,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突破口。”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决不是象牙塔中的独白式研究,必须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中国经济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震的话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定要占据“行动的舞台”,要努力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要能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科学方案。
基础研究亟待加强
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旭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建设实际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已经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五大发展理念等重大问题的诸多理论成果。“如何把这些条块状的理论系统化、体系化,是我国政治经济学界应该思考的问题。”
张旭认为,要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大厦,不能仅仅停留在出现问题想办法、政策总结的层面,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原点性、基础性问题的研究。“研究的基础范畴应该是从商品开始,还是从劳动开始?不同条块的理论之间如何实现逻辑自洽?不回答清楚这些最基础的问题,就无法建构科学的理论体系。”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也谈到了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必要性。他表示,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研究的一个必然路径,就是要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系统、全面,更富有学理性的研究。“钻研重大理论问题,要有坐十年乃至二十年冷板凳的精神。”
还有学者主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从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中汲取经验,要进行扎实的调查研究、搜集建立数据库,避免流于空谈。
加强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
“要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关键在人才。我们的人才梯队在哪里?”刘震的发问道出了与会学者的共同心声。
“当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人才队伍状况,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求相去甚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邱海平表示,在目前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育科研格局中,政治经济学处于相当弱势的地位。在许多高校的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围绕西方经济学开设的课程数量远远超过政治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专业的课程数量。由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数量和课时不断被压缩甚至取消,政治经济学专业队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断层严重。邱海平建议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设置为本科生的必修课,“这是第一步,在有了课程和队伍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讨论和解决怎样提高教育质量,怎么编写出好教材,如何加强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
何自力呼吁,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看作与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等学科并列的一门学科,要充分认识到它在我国经济学中的统领地位。因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他认为,不应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置于现有经济学院的框架之下,建议在高校普遍设置专门教学研究机构,用以支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育教学体系及师资培养。“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成长环境,使将来有更多青年人进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平台里学习、成长和发展。”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