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3周年:奏响共赢曲 引领新繁荣
制图:张芳曼
美丽初秋,最忆杭州。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今成世人瞩目的焦点,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的手再次紧紧相挽,全球经济将从这里踏上新征程。在G20杭州峰会上,无论场内的热烈讨论,还是场外的坦诚交流,都有一个高频关键词:“一带一路”。
历史指针拨回三年前。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瓜果飘香的中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同年10月,在椰风送爽的东南亚,习近平总书记又发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一呼而百应,“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上最长的两条经济大动脉、文化大长廊,走出历史深处,合奏时代交响。
这三年,“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逐步成为世界强音,焕发出强大感召力;这三年,“一带一路”从宏伟构想逐步化为现实成果,展现出蓬勃生命力;这三年,“一带一路”从政府主导逐步转为各方行动,释放出独特吸引力。
今年8月,在塔吉克斯坦,由中企承建的“瓦赫达特—亚湾”铁路通车,居民往来不再需要绕道邻国,当地经济也迎来新希望;9月,在巴基斯坦,中巴合作建设的瓜达尔港自由区奠基启航,作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的中巴经济走廊迈出新步伐……雏形初具,愿景延展。三年实践证明,“一带一路”建设契合当今世界谋发展、促和平的共同诉求,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自信、胸怀与担当,引领着沿线国家携手促共赢,创造新繁荣。
新蓝图——
互利共赢的“一带一路”
7月,来自101个国家的212家主流媒体代表齐聚北京,参加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2016“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这一论坛自2014年以来已连办三届,成为目前由中国媒体举办、参与国家最广、媒体数量最多的全球媒体峰会。论坛上,思想激荡,观点碰撞,妙语连珠,掌声不绝。不同地区、不同肤色与会代表由衷的认同感,是“一带一路”倡议迸发勃勃生机、赢得世界点赞的一个缩影。
大漠驼铃,碧海白帆。打开世界政经版图,“一带一路”东接亚太经济圈,西入欧洲经济圈,地位举足轻重,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人口约44亿,生产总值约23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沿线各国发展意愿强烈,迫切盼望找到新的发展模式和区域合作形态。加强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一起应对危机挑战,已成共识。
“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在国际国内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彩阐述,让“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传遍世界,深入人心。
这是一条共同繁荣之路——
“一带一路”犹如一双长而有力的臂膀,托举起亚欧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一带一路”是各国通往共同繁荣的大舞台,并非中国的独角戏,它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为世界带来无限可能。中国与沿线各国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金融合作、人文交流等领域,迎来一个共建共享的新节点。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资本流动提供的全球性公共服务平台,全世界的资本和资金都可以参与。”中科院“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卫东说。聚焦构建互利合作网络、新型合作模式、多元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翻开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华章。
这是一条互联互通之路——
哈萨克斯坦铁路总公司执行董事长阿纳什金的办公桌上,哈文版中国铁路分布图和中欧班列线路示意图很抢眼。阿纳什金说,过去,清关、报关需要5个小时,现在30分钟就能完成;过去列车在哈境内一天只能走500到600公里,现在能奔驶1300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道理,如今化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心愿。中国将“一带一路”建设的切入点定位于互联互通,看准沿线国家发展的掣肘点,找到欧亚经济腾飞的立足点,抓住造福沿线人民的关键点。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是中国智慧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诚意的最佳诠释。
这是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漫漫丝路,绵延万里。“一带一路”建设既有对千年丝路精神、文化、文明的传承,更有对发展理念、方式、道路的创新。“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人民勤劳,但不少国家仍处于贫困、冲突、战乱中,亟须新的发展模式和合作形态。
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密切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应和了沿线国家创新发展方式的现实呼唤,各国并肩打造全新的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
新进展——
务实合作的“一带一路”
不久前,一项锁定中国、涵盖五大洲近万人的调查在全球展开。这份调查的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角色在世界舞台的转变:整体形象稳步提升、在国际社会更有担当的中国,获得越来越多海外人士的好评,18—35岁的年轻人平均给中国打出更高分数。
近几年,世界经济把更多期待寄予中国。中国致力于自身经济转型,拿出亮丽成绩单的同时,也在世界经济中体现了“中国担当”,散发着“中国魅力”。
今天,当巴基斯坦人把吉拉姆河湍急水流变为清洁电力,当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在国际贸易整体低迷之际仍物流如织,当塔吉克斯坦杜尚别热电厂给民众送去祈盼多年的温暖……实实在在的利益,让人们更真切地感受到,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合作共赢之路,也是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完善全球治理的时代注脚。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中国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截至今年7月,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累计达511亿美元。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双边贸易额突破万亿美元。从无到有、由点及面,“一带一路”海陆统筹、东西互济、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渐次铺开,建设速度和成果超出预期。
基础设施短板正在补齐,提高沿线各国联通效率——
由中企承建的蒙巴萨—内罗毕标轨铁路项目即将开通,这是肯尼亚百年来建造的首条新铁路,总投资38.1亿美元,其中90%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优惠贷款。项目已为肯尼亚创造就业岗位4万多个,培训技术人员约2万名。
打通“断头路”,提升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水平,是“一带一路”规划的重要理念。三年来,沿线国家加强合作,畅通便捷的丝绸之路已见雏形。渝新欧、蓉新欧、汉新欧、郑新欧、西新欧,一条条大通道让原本坎坷多艰的丝路车行无阻;普特拉姆燃煤电站、老挝南塔河水电站、印尼玛木朱电厂,一个个合作项目繁星点点,给沿线人民送去光明与希望;油气管网、输电走廊、能源通道、卫星通信,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联通格局挽起沿线国家合作之手。
政策协调力度持续加大,力求沿线各国优势互补——
“一带一路”沿线人口众多,市场规模极为可观,各国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互补性很强:有的能源富集,有的劳动力资源足,有的地理区位优势独具。共建“一带一路”,有利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形成互补互利互惠。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加强政策协调、消除合作障碍,是做大做好合作“蛋糕”的关键。
去年,中国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绘制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壮美蓝图。沿线国家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开展务实合作。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波兰、老挝等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开展8个合作规划编制。这些规划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指南,为拓展各方合作空间、发挥潜力优势、促进共同繁荣、增强联合竞争力提供了政策保障。
交流学习平台搭建成型,拉近沿线各国心理距离——
许多走过丝路沿线的人会感慨:梦中景象与眼前画面如此接近!7000多公里的丝路上,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自然呈现,“大美丝路”旅游资源独一无二。数据显示,未来5年,“一带一路”区域的国际旅游总量占全球的70%以上,中国将为沿线国家输送1.5亿人次游客和超过2000亿美元的旅游消费,也将吸引沿线国家8500万人次来华旅游。人气旺的丝路游,正成为沿线国家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一带一路”倡议要生根开花,必须得到沿线各国人民支持。这三年,随着合作交流日益深入,沿线百姓的心近了、情真了、人亲了。丝路精神的滋养,使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朝着相同的方向和梦想前行。
新憧憬——
持久发展的“一带一路”
“杭州峰会是真正的国际合作重生的契机。”被誉为“G20之父”的加拿大前总理保罗·马丁的这一判断,以及国际舆论场频频出现的类似声音,透露出世界经济对中国声音和中国方案的渴望。
习近平总书记9月3日在G20工商峰会上的主旨演讲,准确把脉世界经济,开出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
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
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
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
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国与沿线各国分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的郑重承诺。
“一带一路”生机盎然,却也像一个幼儿,要精心呵护方能茁壮成长,更好地造福沿线国家和百姓。
这需要秉持互利共赢的理念。
当前,全球经济深度融合,各国发展环环相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协调合作是必然选择,互利共赢是根本出路。
“一带一路”把44亿人紧密连在一起,是一个具有广泛包容性和巨大发展潜力的区域合作大平台。“一带一路”摒弃制度模式偏见,抓的是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想的是自己要过好、也要让别人过好,信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互帮互助走得远。各方应凝聚合作共识,让“一带一路”真正成为和平之路、增长之路、机遇之路,共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这需要加强市场导向建设。
无论在一国之内或是在国际市场,有活力的产品才能长久。“一带一路”离不开沿线各国政府的引导,但要拥有更旺盛的生命力,还须回归市场。在推进过程中,应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以商业化原则、市场化机制和手段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来,我国央企和民企表现踊跃,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正能量。据统计,央企参与了大量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包括中俄、中哈、中缅原油管道,中俄等周边国家输电线路,以及中缅、中泰等项目。同时,积极与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
“走出去”“引进来”,企业可能遇到一系列困难,比如对当地政治经济、投资环境、法律条文不熟悉,海外项目专业人才匮乏,“走出去”的配套政策和机制滞后等问题。政府应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助力企业解决“水土不服”,扬帆远航。
这需要推进切实有效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回应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呼声。共建“一带一路”,既要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又要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与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
在“五通”方面,沿线各国还有不小的努力空间。区域基础设施尚需进一步完善,形成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还要进一步提升,形成高标准自贸区网络;人文交流还应更广更深,增强不同文明的互鉴共荣。
三年回首,从规划布局到落地生根再到深耕细作,“一带一路”留下一行行坚实的足印。展望前方,我们祝愿沿线国家同心共绘“一带一路”新蓝图,奔向更繁荣、更和谐、更美好的明天。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