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加减法”怎么做?习近平给出答案

作者:佚名 来源:央视网 2017-06-16 269

6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前5月经济运行情况。各项数据表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中国经济传递出增速趋稳、质量趋优的信号。

2015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一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依据、深刻内涵、根本目的和工作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处理好“减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这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正确方法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持续释放,在“减”和“加”之间,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靓丽答卷。

新常态呼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问题,经济面临着实体经济结构性的供给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失衡、房地产和实体经济的失衡等问题。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动能切换”,实现“升级换档”,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成了摆在中国经济面前的一道难题。

“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新常态下,发展需要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法。要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攻方向,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如何打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清晰的路径:要把握好“加法”和“减法”,增加要素投入,促进经济总量增加,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换言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减法”和“加法”一起做。一方面,要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更多资源,下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先手棋”;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做强做大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精准施“减” 持续用力

不破不立,汰旧立新。打好这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要用辩证思维做好“减法”: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因为无效、低端的供给不但占用了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挤占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减的同时,还要减得准,不误伤,牵住“牛鼻子”,抓住问题根源精准发力。比如,在淘汰过剩产能的同时,要补足部分行业产能不足的短板;在推进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去库存的同时,要警惕一二线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在去杠杆的同时,对低杠杆、高成长性的企业也应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杠杆。

循道而行,功成事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路径,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精准施“减”:去产能进展顺利,钢铁、煤炭分别完成了去产能任务的60%40%以上;去库存效果明显,商品房待售面积5月末同比下降8.5%;去杠杆稳步推进,4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是56.2%,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总之,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新动能快速成长,带动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加”出成效 改出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加法就是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当前,各地在推出去库存、处置“僵尸企业”等“减法”措施的同时,纷纷加大扶贫、水利设施投入、补环境短板、加快民生改善等力度。

但做“加法”不能“一窝蜂”,要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强刺激”和“撒胡椒面”。比如,近年一些地区出现光伏热、风力发电设备重复建设等现象。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加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增加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加大脱贫攻坚力度。要把调存量同优增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同培育新兴产业有机统一起来,振兴实体经济。要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消费升级的方向、供给侧的短板、社会发展瓶颈制约等问题,统筹部署创新链和产业链,全面提高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最新经济数据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发力之下,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在减少无效供给的同时扩大了中高端供给,带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和产品的供给质量稳步提升,共享经济、分享经济、智能家居等新业态都在快速发展;补短板亮点突出,生态环境保护投资、公共设施管理投资等都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减法”与“加法”,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而是一道时代命题。坚定不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前推进,着力培育新动能,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将获得强劲动力,不断前进的中国经济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创造更多机遇。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