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刀”斩穷根:强党建修村路搞产业促搬迁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7-09-10 262

“腰里别着一口刀,日起陡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陡子、高毛、龙湾、凉桥等都是一口刀村的地名,顺口溜指村民走了一天路还没出村,深刻描绘出该村曾经的地理条件恶劣。交通闭塞、生态脆弱、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土地零碎,居住分散是该村的真实写照,用“建在刀背上”的村落来形容实不为过。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渠镇一口刀村,地处武陵山区腹地,乌江流域,是典型的深山石山区贫困村,耕地面积798.22亩,总人口3601483人,现有贫困人口148470人,属国家一类贫困村。

“人多地少,熔岩地貌,劳作成本高。”一口刀村驻村第一书记肖涵走组串户的间隙,介绍起村里的扶贫工作,“一人患病全家穷,村无产业百户贫’”。

“村里无砖房,客来无好凳,想吃带肉饭,除非过新年。”生动形象地反映该村曾经贫穷的生活状态。

然而,随着中国政府反贫困力度不断加大,一口刀村也悄然发生着改变。

10年前,沿河作为务工人员流出大县,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务工所得给一口刀村带来了生活的改善。但村民赶集、取钱、购物依然要翻山越岭,行走羊肠小道。

一口刀村79岁老党员朱启强回忆叹息,“没有年轻人来带头发展,一口刀‘穷根’难斩断。”

一切,都在悄然改变。

近年来,一口刀村党支部结合实施“民心党建”工程,按照“山上易地搬迁、山下发展产业”为抓手,因户施策。

如今,该村硬化的通组路、串户路纵横交错,村民往来方便,山上牛羊成群,山下产业成片。

当提起现在村里的情况,朱启强肯定,“党员多,年轻化,有干劲,不怕苦。”

“以前要从麻阳河谷底走路进村,路在60多度的陡崖上蜿蜒,行人必须手攀脚登。”陪同记者走访的沿河县委宣传部网监中心主任杜尚会对以前到村采访深有感触。

该村360户人家,散落在上下落差达830米的山坡间,耕地坡度超过60度。公路不通,村民只能靠肩挑背驮来运物资。

2002年,一口刀村把修建通村公路作为当年的“村事”来抓。经过一年准备,2003年,一口刀村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启动了通村路建设。

经过数年不断修缮,一口刀村通路,让‘刀上人家’真正实现从“走山路”到“走好路”的转变。“前两年路硬化了,车轮胎也用得久点。”村里搞运输的朱琼说,“‘刀背上的村庄’无路不行”。

“村里水田稀缺,旱地也是看天收。近年村里修了排洪渠,下大雨地里金丝兰菊安然无恙。”坳口组村民朱天树说,“土地流转有租金,在地里务工还有收入,入股的4亩地年底还可分红利。”

针对贫困户,村党支部与驻村帮扶工作组围绕脱贫致富这个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分类分户施策,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在产业发展中,一口刀村用活村里的荒土,采取“党支部+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目前,该村共发展丹参和玄参600亩,软质石榴300亩,金丝皇菊150亩,珍珠花生200(覆盖74户贫困户土地入股89.8),琯溪蜜柚166(覆盖25户贫困户土地入股34.7),核桃700亩。

“对居住环境恶劣的贫困村民,我们动员搬迁脱贫。”肖涵说,“虽然故土难离,但通过村党支部与驻村帮扶工作组的持续努力和反复动员,加上搬迁群众的现身说法和影响带动,一口刀村创下了40天内签约230户,2个月内搬迁194户的成绩。”

近两年来,一口刀村党支部与驻村帮扶工作组积极协调,加大争取项目资金、整合资源力度,完善村里水、路、教育等基础设施,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日前,贵州宣布正式发起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从91日到1130日,共3个月。这一“脱贫攻势”也必将让一口刀村这样的深山石山区贫困村受益。

贵州2017年脱贫攻坚秋季攻势重点集中在7个方面: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产业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保障、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商发展、教育扶贫和农村劳动力全员培训、大抓精准医疗扶贫。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