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出中国学术的“历史正声”
发出中国学术的“历史正声”
——中国历史研究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纪实
户华为 白 伟
2019年1月3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在来自全国史学工作者代表的热切目光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式揭牌。“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发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作用”。在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历史研究院、向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寄予殷殷嘱托。
国运兴,史学兴。盛世修史、盛世重史,是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优良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中国史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高翔表示,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历史研究的宗旨、定位和使命任务,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是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使命与担当。成立以来,中国历史研究院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贺信精神,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统筹推进历史学科融合发展,繁荣兴盛中国历史科学,奋力书写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新篇章。
勇担时代重任,打造全国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学术家园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虽然甫经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却已早早进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全面推进阶段,扛鼎之力初显。
3月27日,来自全国历史研究与教学机构的中国史、世界史、考古、边疆学等领域的近50位专家学者,齐聚中国历史研究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共商如何加快推进中国历史学繁荣发展。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表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和贺信精神,深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继承与创新中国历史文化,是新时代每一位史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在8月9日召开的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学术发布会上,该院副院长李国强公布了实施“学者工作室”制度、创新科研管理和组织体制机制情况。据介绍,“学者工作室”将以学者个人名字冠名,鼓励和扶持史学优秀领军人才,组建高水平、跨学科学术研究团队,并赋予首席专家以更大自主权,自行安排科研活动,集中优势力量,科学配置资源,不断探索符合史学规律的创新之路。
历史学科的全面发展需要全国史学工作者的努力,也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1979年初在成都召开的中国历史学规划会议,是改革开放后史学界的一次盛会,对历史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影响深远。今天,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瞄准重大现实问题,着力推进历史学学科发展呼唤着新的宏伟蓝图。中国历史研究院积极谋划《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从全国众多史学研究与教育机构中遴选出32家机构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召开了联席会议首届年会。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认为,联席会议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团结全国史学工作者,共同商讨、共同推动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工作和交流平台,必将有力促进历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
如何联系整合全国相关史学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突出重点学术方向,突破学术研究壁垒,开展更加多样性的专业学术活动?中国历史研究院正在全面探索、大胆创新。“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研究中心”“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学知识体系研究中心”“中华文明与世界古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甲骨学研究中心”“海外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首批5个非实体研究中心日前挂牌成立。非实体研究中心旨在充分发挥机制相对灵活、职责定向鲜明、组织力量便捷等优势,致力于把中国历史研究院建成全国历史综合研究中心,中国历史研究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历史研究机构。
挺立时代潮头,用历史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对内传递正确历史观、增强文化自信,对外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创新平台阵地建设,勇于发声、敢于亮剑,使得中国历史研究院不仅在学界拥有号召力,公众“粉丝”也与日俱增。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历史研究院加强学术刊物建设、组建“历史研究杂志社”,改版升级《历史研究》杂志,汇聚所属各研究单位期刊,着力打造以“历史研究杂志社”为主阵地的学术期刊方阵;探索网、库、云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传播平台。
2019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理论文章;6月17日,光明日报发表《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学》长篇访谈……短短8个月,中国历史研究院在权威报刊组织撰写发表了一大批有分量、有内涵、有深度的学术论文和理论文章,提出科学的、专业化的学术命题、学术范畴、学术观点、学术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注重基本理论的构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工程建设。
近日,融媒体作品“国耻家恨,请勿调侃!”在网络广泛流传。作品针对一些人调侃《南京条约》等民族之痛,第一时间以大量史实传递历史真相。“昭昭前事,惕惕后人,不忘国耻,吾辈自强”的呼吁引起网友强烈共鸣。像这样的发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新媒体平台已经有了不少成功尝试。《把“恶月”过成“端午”,就是中国人对困难最硬核的表达》《想当“军阀姨太太”?》《孙元良缘何引争议》《92岁老党员:我们一起奋斗好不好?》《其实你不了解他,他也是个“90”后》《为什么说香港开始出现恐怖主义苗头》《看〈终战诏书〉里的文字游戏》《所谓漫威华裔超级英雄“上气”缘何惹争议》……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钟君说,这些产品以鲜明的人民立场和态度、翔实过硬的历史依据,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亮剑,多篇文章被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网近500个微信公众号和微博账号转发、评论,单篇文章最高阅读量过亿,在网络上形成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势,切实引导网友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主动设置议题,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历史研究院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通过提炼标识性概念和范畴,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加强与国际历史学界的交流对话,牢牢掌握中国历史话语权,推出“中国历史学翻译工程”,加大我国优秀史学著作向海外传播的力度,让世界知晓历史的中国、现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
牢记初心使命,努力创造新时代历史研究新辉煌
将来已来,发展可期。
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大楼,中国考古博物馆(中国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正在火热建设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告诉记者,该馆将重点依托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大量珍贵文物和文献,并荟萃国内考古珍品,展示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品,呈现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展现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智慧,讲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精彩故事。目前各展厅的展陈设计、施工、备案、保护、服务和文创开发工作都在紧张有序推进,将于明年初正式开放;中国考古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小程序开发工作也在顺利进行中,将在9月上线运营。据悉,该馆有望成为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国家级展示窗口、史学成果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权威展示平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宣传阵地、新时代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国家形象馆。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作为“国家队”,中国历史研究院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主动回应时代召唤,启动一系列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以解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为指向,立足史学前沿,着力开展《习近平论历史科学》《清代国家统一史》《(新编)中国通史》等重大项目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传世之作。在服务现实中寻找新的生长点,在服务现实中繁荣学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历史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以来,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聚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通过学科优化配置,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完成院部、历史研究杂志社和历史理论研究所的组建,新设、调整、撤并近40个研究室,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史学人才体系,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人才保障。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中国历史研究院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翔坚定地表示,在中宣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领导下,中国历史研究院以推动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为使命,以开创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新局面为目标,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贯穿到历史学学科调整、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出一批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与全国史学工作者一道,共同致力于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中国史学的智慧与力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