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后首次“头脑风暴”,习近平为什么关注这个问题?

作者:佚名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0-12-01 2708

  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记者 张蔚然)中共中央政治局11月30日下午就加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这是十九届五中全会闭幕后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的首场集体学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政治局集体学习被外界认为是党内高层开展“头脑风暴”的场合。五中全会后的首次“头脑风暴”,习近平为何关注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这一主题的选择有深刻的时空背景。

  当前,中国正在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中国科技部生物中心原主任、清华大学国际生物经济中心主任王宏广认为,随着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这一“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通过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习近平意在为中国创新发展“再赋能”,形成知识产权保护、应用与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更长远眼光看,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中国未来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所必须完善的制度准备。

  “习近平主持此次集体学习,既为承启五中全会精神、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长远谋划’,以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是‘干在当下’,通过抓住关键点、补上薄弱环节,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提质升级。”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这种“长远谋划”突出体现在加强顶层设计。比如,习近平在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

  过去多年来,自主知识产权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王宏广认为,习近平特别要求加强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是现实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一些关键先进技术越来越难在国际上获得,个别国家甚至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对国与国之间正常科技交往设限,使国际交流合作氛围受损。中国在关键领域“苦练内功”,有助于把握发展主动权,保证未来创新发展持续拥有“源头活水”。

  而“干在当下”则意味着,只有让知识产权保护“更给力”,创新发展方能“如虎添翼”。在讲话中,从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到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再到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一一明确。

  在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黄晋看来,这些部署首先凸显问题导向。比如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有利于打破目前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不尽完善的情况,进而推动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

  另一方面,这些部署也注重从制度层面发力。比如,习近平要求健全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及时研究制定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保护办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保护和制度保障存在一定滞后性。及时补上这些领域保护短板,有利于推动新业态发展更加顺畅、创新环境更加公平公正。”竹立家说。

  除了统筹“长远谋划”与“干在当下”的关系,专家还注意到,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关照“内”与“外”的关系。在“向内看”、全面加强本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坚持“向外看”、统筹推进知识产权领域国际合作和竞争。

  在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同时要求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强调要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保护,依法管理涉及国家安全的知识产权对外转让行为。

  黄晋表示,科技竞争与合作是关乎各国生存权和发展权的重要问题,由于知识产权问题属地性很强,各国在保护方式上存在国情、法律和文化等差异,客观上需要构建良好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来规范国家间竞争与合作。习近平提出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展现了中国的责任担当。

  目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和人员开展国际合作过程中已经遇到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跨国纠纷甚至争端。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这一问题尤显迫切。

  王宏广认为,习近平强调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并就研发、保护和对外转让等提出要求,这些论述非常必要。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不仅是在保护中国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也是在保护中国社会的创新要素,更是在为中国成为知识产权创造大国夯实基础。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方能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经济社会活动环境,方能更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王宏广说。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