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典范

作者:佚名 来源:光明日报 2021-07-16 601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以下简称《问答》)一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答人民之问、聚焦民生热点、贴近民众阅读,成为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典范。

  解答人民之问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大众化的前提是理论必须回应时代问题,与人民的历史实践紧密结合。《问答》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聚焦治国理政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将问题导向贯穿全书,问得鲜明、答得精准,字里行间蕴含着党的创新理论的深刻现实解释力和强大实践引领力。

  权威解答理论难点。《问答》在第1板块“思想之旗领航向”中,设置6道题目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传承、创立背景、科学体系、实践价值、科学方法等,揭示出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6个“如何理解”,具体阐述了为何学、谁来学、学什么、怎么学等理论学习的核心问题,为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明确方向、划出重点、提供方法、作出要求。

  科学回应实践课题。伟大时代呼唤理论创新,创新理论指导社会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科学指南。例如,围绕新的“赶考”路,《问答》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实现长期执政的深入思考和实践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针对近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的中国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问答》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的精辟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问答》集中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的深邃洞察和科学回答,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问答》以对三大规律的集中阐释为轴线,贯通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领域,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金钥匙”。

  聚焦民生热点

  群众的思想最鲜活、语言最生动。理论大众化只有抓住民众身心,融入大众生活,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问答》充盈着人民情怀,一问一答间体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英雄,展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问答》第3板块“初心砥柱天地间”,聚焦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连续追问为什么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一辈子的事情,为什么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为什么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集中阐释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方向性、立场性、根本性问题。《问答》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充分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境界。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是贯穿党的创新理论的一条红线。《问答》第4、5板块设置了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驰而不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解决民生问题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少做花上垒花的虚功,毫不动摇把公益性写在医疗卫生事业的旗帜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等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问题,在解疑释惑、把脉开方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真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生动诠释人民最大、民生最大的为政真谛。

  贴近大众阅读

  列宁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问答》在理论通俗化、语言群众化、形式多样化、载体时代化上下功夫,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讲、阐释深刻道理,实现了科学性与大众性、学理性与通俗性、学术语言与群众语言的融会贯通,让读者看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

  《问答》每篇文章开卷便给人以画面感,夹叙夹议中引出关键论点、问题所在,之后便着墨分析是什么、把脉为什么、探索怎么办,循循善诱、一气呵成。每篇文章还设置诸多小栏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习言习语”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的金玉良言,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的真知灼见和赤子情怀;“知识链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有助于开阔读者眼界,使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网友微言”涌现着基层声音,原生态的话语表达让理论学习接地气、冒热气、有生气;“延伸阅读”提供深入学习研究的权威文献,集中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对相应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深刻洞察。《问答》还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通力合作,提供“扫码听书”服务,通过在线收听的方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答》的语言表达也堪称理论大众化的典范。例如,善于用百姓话语阐述深邃理论。例如,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时,分别从“对”的理论、“好”的理论、“行”的理论、“活”的理论展开;用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界定好的舆论效果。善于在讲故事中说明深刻道理。例如,讲陈望道蘸墨汁吃粽子的故事,强调“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善于用文学笔触讲述党的创新理论。例如,用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形容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用“从曾经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到‘地球村里最靓的仔’”来描述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巨大成就……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巧妙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信手拈来,使文章读来不仅有理论味道,更有艺术美感。

  马克思主义以抓住事物的本质为旨趣,以说服掌握群众为使命。《问答》是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典范。要以学习贯彻《问答》为契机,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通俗化,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物质力量。

  (作者:刘忠晖、田国秀,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