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文化情怀丨“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题:“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徐壮、张玉洁
“听说你们那儿下雨啦?”
“是的,总书记,我们在做相关监测工作。”
2019年9月29日,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同获得“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热情握手,并关切地询问敦煌的近况。
敦煌的雨,为何让总书记如此挂心?
此前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到甘肃考察,首站便来到敦煌莫高窟。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专家学者关于文物保护、文化传承、文明互鉴的意见建议。在这次座谈会上,樊锦诗向他汇报了一系列影响敦煌文物保护的自然因素,水是其中之一。
“游客目前是否超量了?超负荷情况怎样?”
“您说的自然灾害影响有哪些?”
“近年敦煌下雨多了?”
……
座谈会上,从游客数量到自然灾害影响,总书记细致询问。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丝路重镇敦煌,多元文明在此交汇,孕育莫高窟的华光璀璨。回望敦煌鼎盛之时,辉煌灿烂如星子。然而,这一璀璨文化明珠,时时面临着起甲、空鼓、酥碱、脱落等一系列保护难题,对敦煌的文化传承和研究造成影响。
这次考察中,总书记对敦煌当前的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传承谆谆嘱托,“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保护水平,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要“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
樊锦诗感叹:“他关心的,都是敦煌当前面临的最紧要的问题。”
日升月落,时光似水,近3年过去了。我们来到敦煌,从莫高窟九层楼出发,走不到10分钟,来到敦煌研究院的实验室中,看到滴定管、培养皿,还有更多叫不上名字的科研设备静静运转,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于宗仁正穿着白大褂,和同事们在精密的实验仪器前进行操作、讨论测试结果。
很少有人把这样的场景和文物保护联系起来,而这正是敦煌文化保护者的努力方向。
总书记对科技的强调,给于宗仁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两年,我们加强基础研究,多角度研究病害机理,初步认识了水、盐、环境因素等对文物的作用机理。如今,研究院拥有了一支200余人、产学研一体的保护队伍,人才涉及化学、地质、环境、生物等近20个领域。”于宗仁说。
在参与敦煌数字化工作的“90后”员工熊业腾看来,敦煌最吸引他的,正是莫高窟的科技感。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挖掘,敦煌学研究已经向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多种学科人才在这里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莫高窟壁画是有温度和肌理的。”熊业腾感慨道,“总书记说,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博大精深,需要毕生精力才能见成效、出成果,总书记对敦煌文化的重视令我深受感染。这里有广阔的舞台,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2021年金秋,北京。巍巍紫禁城,“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观众如织。
探索打开传统文化的更多新方式,敦煌研究院精心打造敦煌仙子“伽瑶”,以动画方式、人格化的内容讲述古老的敦煌传奇,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打开互联网,中英文双语版本的“数字敦煌”资源库,向全球共享着敦煌石窟30个洞窟整窟高清影像。
“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敦煌文化在总书记关怀下不断发扬光大,总书记所期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正在敦煌儿女的努力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2019年全国两会上,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热情邀请习近平总书记到敦煌看看,总书记这样回应。给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发去贺信,习近平总书记盛赞“敦煌是历史上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他谈及古丝绸之路,将敦煌等古城称为“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体现着他对敦煌文化的深情与深刻思考。
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只有心怀自信的民族,才能在历史潮流激荡中屹立不倒,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敦煌,正是这一历史进程的不朽见证。
“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这是总书记的嘱托,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为此,我们愿择此一事、终其一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