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绿色

作者:佚名 来源:人民网 2022-08-14 146

  跟着总书记看中国·千家万户的事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绿色

  黄土高原、广袤草原、茫茫戈壁、洁白冰川……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除海洋和岛礁外所有的地貌类型,宛如一柄“玉如意”镶嵌在祖国西北内陆的甘肃,有着“生态奇观的博物馆”“自然风貌的大观园”之称,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甘肃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甘肃发展把脉定向、指路领航。

  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不避路远、不辞辛劳,一次次驱车跋山涉水,越山丘、进草原、穿沙地,看山、看林、看水。他指出:“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甘肃生态保护工作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继续向前推进。”“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2600万陇原儿女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用生态“底色”描绘发展“绿色”,使绿水青山成为甘肃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多的绿色故事在陇原大地上生动演绎。

  “护绿” 祁连山下,巡护脚步丈量高原林海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绿色
森林消防员在山丹马场开展巡护。人民网 王文嘉摄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不仅孕育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还阻挡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南侵,拱卫着青藏高原和“中华水塔”三江源。

  在祁连山下携装巡护是什么体验?10人的小分队,每人负重20余斤,森林消防员们栉风沐雨翻山而行,每次巡护需徒步至少20里路。默默坚守在高海拔地区的他们,被雄鹰见证勇毅,被骏马见证忠诚,在高原奉献着青春。

  早晨不到7点,队伍便到达了山丹马场内的森林消防流动执勤站。海拔3500米,清晨的风砭人肌骨,即便是夏天,远处的山巅依然能看到尚未融化的积雪。

  虽然守护这片草原已多年,但对于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甘州大队一中队队长助理牛向平来说,每一次巡护都是一次全新的“旅程”:“我们每次巡护的区域、路线都不一样,很多地方车进不去,执勤队员们都背着几十斤的装备徒步行进。”说话间,一位入队不久的队员摔倒了,牛向平赶忙上前扶起他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临近中午,队员们早已饥肠辘辘,牛向平指挥大家在背风处围坐下来,开始准备午餐——单兵自热食品。一起来巡护的有几名是刚入队的消防员,还未能熟练掌握制作食品的技巧,他手把手操作示范。“单兵自热食品能不能好吃,全靠水分掌握。你们看,加入100克左右的水之后,迅速将袋口对折进袋内,等几分钟就可以吃了,千万别烫伤自己。”他事无巨细地叮嘱,“新手”们学得认真。“吃完仔细检查一下,一定要记得带走垃圾。”

  “巡护时每天要走二三十里路,这里的山早已经走遍了,比自己家都熟悉。”牛向平说,“近几年,我们发现环境明显改善了,植物长得越来越好,还能碰见许多小动物,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都大有提升,景区内已经很难见到垃圾了。”

  “以前我拿起相机都是抓拍一些美丽的瞬间,怎么美就怎么拍。但是现在镜头拍到的都是水域救援、打火实训的‘紧张’以及战友们义无反顾向前冲的‘拼劲’。”爱好摄影的预备消防士杨凯觉得,如今自己相机里的定格画面更真实、更震撼。

  “刀山敢上、火海敢闯”,这支“暴走”在祁连山下的队伍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穿林海,跨草原,只为将青翠守成绿海。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管护着省内288个国有林场和128个国有苗圃、82处森林公园、49处自然保护区、10个重点林区,总面积达1.43亿亩。十几年来,森林消防队伍在祁连山、子午岭和秦岭等多地开展防火宣传、巡护执勤、练兵备战,全面研判管护区火灾种类及防火形势,积极探索建立指挥机制、协调机制、协同机制,发挥好森林消防队伍国家队的专业优势,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近年来,甘肃省坚持把整治生态环境问题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相结合,创新生态保护监管手段机制,着力构建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目前,144宗矿业权全部退出并完成补偿工作,42座水电站完成分类处置,25个旅游开发项目通过差别化整治,所有草原纳入草原补奖政策范围,21.97万羊单位(牲畜的计算单位)减畜任务全部完成,传统共牧区放牧牲畜全部退出并实行禁牧管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使得祁连山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前不久,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美丽甘肃的建设被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陇原大地将加速释放绿色潜能,加快实现从“绿色之变”到“富足之变”的跨越!

  “增绿” 八步沙里,治沙人铁肩担日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绿色
天气干旱,郭万刚(左一)来到治沙点,捧起一抔土,和林场工人一起查看墒情。人民网 王文嘉摄

  八步沙变样了。片片绿意将黄沙遮盖,平整宽阔的环林路上多了观光车来回往返,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这里参观,听41年前“六老汉”“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故事,看从“沙窝窝”变成“金窝窝”的八步沙。

  清晨5点30分,天还未亮,已经起床的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正在洗漱,年届古稀的他精神矍铄。老伴正在厨房为他准备早餐。

  “最近天气干旱,今天我要先去看看浇水的情况,还要去十二道沟的护林站。最近那里的骆驼比较多,要尽快搭好围栏挡住骆驼,养活一棵树不容易。”郭万刚边吃早餐边和老伴聊着一天的“行程”。吃完早餐后,带着老伴准备好的水和馍馍,郭万刚蹬着自行车去往林场洒水点。

  水,是横亘在八步沙人面前的难题,如何让树“解渴”、活下来是林场人最焦心的事。8辆水车穿梭在林场内一口深约250米的机井与治沙点之间,每天能为树木提供50车次约700立方米的水。缺水没有让治沙人后退一步,那股“敢把沙漠变绿洲”的拼劲反而更足了。

  “我们目前每年治沙10万亩以上,240万亩沙化土地80%已得到治理,按照近几年的速度,再有3年我们就可以完成古浪全境的治沙任务,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郭万刚心里盘算着治沙的工期,绿色的梦也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就在离林场不远的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纪念馆里,记载着三代人的治沙回忆。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压沙治沙的老物件吸引了不少“红领巾”的注意。看见孩子们来了,郭万刚摘下头顶的草帽走进纪念馆,只要有时间,他都会为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讲八步沙的故事。

  卷起铺盖住进沙窝,用“一步一叩首,一苗一瓢水”的土办法栽种树苗——谁能想到,仅靠一头毛驴、一辆架子车、几把铁锨起家的“六老汉”,多年后竟然成为了“沙漠最强创业团队”,而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漠里走出了成功圆梦的“时代楷模”。

  “了不起,真的了不起!”前来八步沙参观的人们总会发出这样的赞叹。

  41年来,三代人不断改良治沙技术,先后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25.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3万亩,完成通道绿化近200公里,农田林网50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在不毛之地的腾格里沙漠建起了绿色防沙带和绿色产业带。在林场的涵养下,全县风沙线后退了20多公里,一个乔、灌、草结合的荒漠绿洲在八步沙延伸。

  “这边是没治过的沙,黄色的;这边是治好的沙,绿色的。黄色和绿色对比起来哪个好?”“绿色的!”“那我们一定要坚持植树造林,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好不好?”“好!”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应。郭万刚欣慰地看着孩子们,仿佛看到了更多的绿意。

  “活绿” 黄河之滨,河道堤防也是亮丽风景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用“生态”底色绘就“发展”绿色
新修缮的黄河护堤旁,行人步道绿树成荫。人民网 王文嘉摄

  “黄河边扔石头”是每个在兰州长大的孩子的童年记忆。浩荡东流的黄河水日夜奔腾,圆润饱满、形态各异的黄河石散落在两岸,有的成为“黄河奇石”被当做艺术品收藏,有的在孩子们的手里化作河面上的一圈圈涟漪,还有一些被委以“重任”——保护河道。

  黄河南北两岸步道下格宾网箱里装满了黄河卵石,一块块黄河石整齐地摆放在河堤护栏网中夯实、筑起了长长的黄河风情线观光步道。取之黄河、用之黄河,市民广场的文化区、草地里的小石子路、母亲河畔的休闲区、黄河之滨的步行路面,还有景观造型的装扮点缀……黄河石作为城市美化的装饰品,在黄河之滨继续发挥着余热。

  而在城关黄河大桥北西侧,被河水冲毁的河滩岸坎已被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网格结构生态预制块替代,网格里长满了茂密的高羊茅和芦苇等绿色植物,自由生长、绿意盎然,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增强护岸强度的同时,有效防止了河水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也保护了河道堤防。

  “我们还修建了‘便民护岸’,台阶的造型方便市民上下和休憩,而且它有很好的消能作用,冬季也不会冻裂变形,能更好地保护河滩。”兰州市黄河河道管理站副站长施磊说。

  从小在兰州长大的李静玉,现在是兰州市广武门街道广后街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母亲河的流水声是李静玉耳畔最熟悉的声音,但现在的她与黄河的关系更“亲”了——她成为了金昌北路到水车博览园段河长。作为甘肃2万多名河长湖长中的一员,李静玉履行着守河护河“第一责任人”职责,扛起了治理保护“分段”“分片”责任。

  作为社区级河长,李静玉每天都要来巡河,“最大的感受就是没有垃圾可以捡,大家都很爱护这条母亲河。”她说,现在无论是市民群众还是来往的游客,都很爱护环境。常态化的河道巡护,也让“河畅、水清、树绿”的黄河之滨景色更迷人。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近年来,兰州市实行乡镇河长、村河长、村民小组河长+监督员、巡查员、保洁员、宣传员的“3+X”河洪道巡查模式和“1+2+5”河洪道治理反馈机制,全力护航大河东流。黄河兰州段出境水质综合评价也连续4年稳定达到Ⅱ类,力保一河净水送下游。

  经过近3年的努力,甘肃全省规模以上118条和规模以下1191条河流管理范围划定,133条主要河流、3个湖泊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首次明晰了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范围——“三线四区”,也标志着管理范围明确、岸线水域边界清晰、管护责任体系落实的工作局面基本形成。同时,甘肃积极推进智慧河湖建设,利用河湖划界和岸线规划成果,探索建设了省级水域岸线数据库与管理信息系统。在黄河干流白银市段开展河湖立体监控试点,通过卫星遥感图斑、无人机巡检和AI摄像头监控技术手段,缩短河湖问题响应时间,快速干预解决违法问题。全省12441块河长公示牌都换发了“电子身份证”,实现了“一牌一码”和信息更新线上管理。秉持着“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甘肃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让绿色生态为百姓幸福加码。

  看山,山清水秀,祁连山下的森林消防巡护小分队常年守护着高原林海;看林,郁郁葱葱,八步沙的治沙人把“沙窝窝”变成致富“金窝窝”;看水,安澜壮阔,金城人民和母亲河在黄河之滨“互赠”美好。陇原儿女共同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贡献力量。(董洪亮 杜昱欣 王彤 王文嘉 黄帆)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