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说说兰考蜜薯

作者:陈先义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2-09-03 1851

陈先义:说说兰考蜜薯

蜜薯者,红薯也!

也许你会说,红薯有什么可说的?你还别说,这还真是一个不可不说的话题。之所以不可不说,因为它之所以叫蜜薯而不叫红薯,说明它在品质上已经有了新的跨越。其次,还因为红薯这种再普通不过的粮食,记载着我们一方百姓的沧桑之变。而发生这个沧桑之变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兰考。

说红薯,就必须谈点历史。

在兰考,红薯是载入兰考发展编年史的一种特色农作物。早在20世纪60年代,咱国家遭遇灾害,赶上了穷日子,那时候,红薯在我们兰考是看家的主粮。老百姓有句俗语:“红薯片,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那时候,一年红薯半年粮,也就是说,这一年中有半年吃的都是煮红薯;另外半年,你也别以为就是大米白面,同样也离不开红薯。红薯片晒干磨成粉,然后用它或做窝窝头,或下粉条当菜,或用红薯粉做成面条。花样不管怎么翻新,一年到头还是红薯。

1963年前后,我在县中学读书,上学需要带干粮,家中空空,无什可取,背上一袋子红薯就是一个星期。学校食堂负责为学生把红薯蒸熟。每当下课后,同学们到大食堂领自己标了记号的蒸熟的红薯网袋,然后配以咸菜辣椒作菜,便是一顿饭。一顿三块红薯,数着吃,一直挨到周六回家。今天回想起来,或许会觉得苦,但那时候,却一点也没有觉得苦,有的吃就行。因为所有人都一样啊。县委书记焦裕禄可是我们县最高领导吧,怎么样?跟我们一样吃红薯。他儿子焦国庆乃我同窗,课余去过他家,印象最深的,是他家案子上那筐刚刚蒸熟的红薯。那时候,大小干部都一样,无差别,都受穷。国家困难时期,百姓都体谅国家的不易啊。

1969年深秋的一天晚上,那时,第二天天一亮我就要穿上军装当兵走了。我要告别红薯生活了,没想到这天晚上,家乡父老最重要的送别礼,还是红薯:当天晚上要下红薯粉条。这可是件大事!

陈先义:说说兰考蜜薯

为什么?那时候,一个村子里,没什么手工作坊,唯一的可以称得上手工作坊的,便是我们村几户人家合起来开的下粉条的小粉坊。这可是周围三里五村都羡慕的行当。

下粉前,须先把新红薯洗净晾干,而后切成薄片再打成糊浆状,这都是妇女孩子们干的活。而最后一关是由丁壮劳力承担,要下粉条。烧开了水,弄一个很大的葫芦漏瓢,让浆状的糊浆从瓢里漏下,一瓢足有七八斤,一边敲打一边漏出长线,长线直接落进烧开的沸水中,煮三五分钟后,捞出来就是长长的红薯粉条。晾晒之后,便是稀罕物儿。对于当时的乡亲来说,这便是“名牌”副食。对于整个工艺来说,最为关键的环节便是这最后一关,“揣粉面”和“下粉条”。

临参军这天,恰好就是这下粉条的日子。这一天,几乎精壮劳力必须到场,因为这是要出大力的。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揣粉面”。那些已经磨好的红薯粉必须搅合均匀,搅合均匀才能出高质量的粉条,才能卖出好价钱,也才能赢得好口碑。

怎么搅合?人力。几个赤膊上身的汉子,面对一个一米高的大缸挥动胳膊,喊着号子,动作整齐地搅动大缸里百十斤重的红薯粉和得面。搅合的均匀度,决定当晚粉条的质量,进而决定粉条能在集市上卖出的价钱。于是,劳力们有节奏的号子声,和着粉面搅动的声响,显得神圣而庄严,那情景,很像长江三峡的船工,男子汉的劳动伟大,似乎在那一刻得到了充分展现。

就这样,我度过了在故乡的最后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便穿上军装,告别了父老亲朋。

再见,亲爱的红薯,再见,我故乡的红薯生活。

但是怎么也没有想到,过了五十年后,依然离不开红薯的话题。如今的兰考,红薯还是那些红薯,土地还是那方土地,而红薯却已经做成了品牌。不同的是,红薯已经不是乡亲们的看家主粮,而是变成了扬名四海的特色农产品。

从去年开始,老家的乡亲不断地要我回家,说一定要回家看看老家的红薯。开始,企业家出身的好友杨培淦说,回来看看吧,会让你惊喜。我笑了,吃红薯长大,红薯还能不知道,那有什么好惊喜的?再后来,闻名全国的大诗人曹天也说,哥啊,可跟你在家时不一样啦,回家看红薯来吧!

陈先义:说说兰考蜜薯

啊?红薯还能成一道风景?

直到后来,当乡亲们把那些精包装的写着“曹天红薯”“兰考蜜薯”等特有标志的红薯寄到了北京时,我才惊讶这个变化的巨大。

秋色渐浓,正是红薯收获的时节,我回家看红薯了。

应了豫剧《朝阳沟》那句唱词:“满眼的好风景,看也看不够。”兰考遍地,红薯种植渐成气候,沿途放眼望去,碧绿的红薯连片成方。让我无法想到的是,小红薯竟然被老乡们做出了大文章。如今的红薯,再也不是过去“一年红薯半年粮”的无奈的救命粮,而是真正的地标性特色产品,是驰名全国的特色产品。因为兰考是中央领导同志曾挂靠的基层单位,老家的乡亲们非常有心,特意把脱贫后的特色产品送到了中央机关,要党的领导们品尝一下来自中原最著名的贫困县的兰考蜜薯。

县委书记李明俊十分热情,对我说,你回家一趟,一定要多看看。他亲自给开了一个必看的名单,比如柳林的现代化新村典范何寨,以做“五农好酱”名扬全国的代庄,还有把兰考泡桐做成乐器誉满全球的音乐小镇等等,这一切都让我这个外出半个世纪的老兵感到惊讶,不过我最想看个究竟的还是红薯。

这个在过去当作救命粮的产品,怎么也没有想到,居然能够完全做成一个超乎想象的特色品牌。

乡亲们告诉我,现在兰考种红薯的多了去了,但是最著名的能把红薯打出省外甚至是国外的只有两家,一家叫曹天红薯,另外一家叫“兰考裕禄情”蜜薯。恰巧,这两人我都很熟。所谓曹天红薯,老百姓又叫它“文化红薯”“诗人红薯”,因为曹天名气太大,几个回乡创业经营红薯的大学生说,经营红薯,如今起名字很重要,为什么?因为有名就有流量,有流量就有金钱,就有效益,这个说法,颇具现代经营眼光。

之所以以曹天名字命名,是因为曹天名气很大,在全国最高达千万粉丝。他把家乡旧居改成民俗小院,结果国内名家大咖,诸如吴小莉、陈鲁豫等等名人们,包括诗人名家们,竞相登门去体验生活。用这样一个名字命名,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每到新春,花开时节,曹天都要举办一次“诗歌·春天·原野”创作会,来自各方的诗人们来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村,给村子带来前所未有的惊喜。曹天说,能让乡亲们高兴快乐,哪怕与名人们照张相合个影,也是一个诗人对家乡的贡献。如今,用曹天名字为红薯命名,这是极其富有大眼光的一种经营方略。我相信,曹天红薯一定会名满天下。

陈先义:说说兰考蜜薯

不过要讲做强最大,在兰考数的着的还是杨培淦的“裕禄情蜜薯”,比之曹天红薯,杨培淦的“兰考蜜薯”干脆以焦裕禄命名,因为焦裕禄在兰考的奋斗,就是为了改变兰考面貌,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兰考梦啊。杨培淦曾经有多年的经商经验,是一个富有智慧和胸怀的企业家。如今他把主要精力用来经营兰考蜜薯,计划明年种植3000亩以上,成为红薯大王。为了解决储藏问题,让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如初的蜜薯,他开发研制的现代化大型薯窖,可以储藏百万千万斤鲜薯,一个具有更大规模前景更远大的未来就要实现。。

杨培淦告诉我,不是所有地方的红薯都能做成品牌的。兰考红薯之所以好,得益于它的地理优势。兰考地处黄河古道的黄金地段,土壤以沙壤土为主,土层深厚,极富有机质,透水性能好,PH值在7.68.5之间,而红薯最为适宜的生存条件恰恰这里全具备,太粘了或者土层太薄了,都长不出兰考这样的红薯。

兰考蜜薯之所以受到广泛社会赞誉,就是因为它这特殊的地域优势,它原产非洲,清朝乾隆年间引进中国,唯有在兰考得到超越非洲的质量和发展,这几乎在国内无与可比。这种在兰考沙地生产的红薯,不论生吃、烤吃、蒸吃、煮吃都能尽享美味。不管是“曹天红薯”还是“裕禄情蜜薯”,兰考红薯都是一种类型,不过名字不同而已。

不过,比之名字,人们更加在意兰考红薯到底怎样的一种效用?兰考蜜薯之所以名气越来越大,是因为这种红薯比之其它红薯,据食品科学家们进行多年研究,在膳食结构上,它居于宝塔塔尖的位置,近几年,营养学家们不断向消费者推荐最佳膳食结构,而大多把红薯放在宝塔塔尖的位置,网络上也不断说这是高层领导膳食最佳配餐食品。而兰考蜜薯据说又处于所有红薯品种的最优位置。何以此说?因为它含微量元素高于其它红薯品种,维生素ABCE等也都优于一般品种,淀粉含量每百克小于16克。美容保健、净化血管、预防三高、润肠通便、延年益寿等都是极佳食品。

去年在北京遇见一个兰考老乡,他告诉我另外一件事,让我颇感惊奇,他说他现在回兰考也开始栽红薯,不过不是为了收获红薯,而是为了要红薯叶。他带神秘意味的说:所有叶子都出口日本啊,就是要赚日本人的钱。他说他是在北京认识的一个日本商人,称红薯叶子其价值要高于红薯,价钱也高,因为科学研究证明,红薯叶子具有软化血管和预防癌症的特殊功效,在日本极受推崇。另外,这个日本人还从本国带来一种种植方法,非常适宜在兰考推广,那就是让红薯深深埋入地下,而后就只长叶子不长红薯,这样可以大量收获红薯叶。按照市场价格,其收入要比红薯还要高很多。

陈先义:说说兰考蜜薯

如此算来,关于红薯的大文章越做思路越开阔。

兰考乡亲是懂得感恩的。焦裕禄那一代老同志们毕生致力于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兰考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正在朝着更美好的未来不断发展。所以,杨培淦给自己的公司也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感恩薯业有限公司,感什么恩?感谢党的恩,感谢像焦裕禄那老一辈共产党人的恩,也是兰考百姓对焦裕禄那一代人的思念之情。想当年,一代共产党人代表兰考百姓八方求援,让百姓度过了艰难时期。兰考百姓始终不忘。

回到北京以后,与曾经在欧洲做过多个国家大使,现在专门负责中欧地标产品准入的沈如祥大使闲聊,他说起我国向海外出口特别是向欧洲出口的地标产品,比如烟台苹果、长白山人参、大浦蜜柚、富平柿子等等,足有上百种之多,这些具有地标意义的大量产品,一旦被中欧双方确认批准,便可以享受免检和大批量输出。我便谈起“兰考蜜薯”这个也颇具地标意义的产品,问是不是也可以作为一种推荐品牌呢?他听后表现极大兴趣,并且听了我的详细介绍。并且告诉我说,徐州有一种红薯,正在做地标申请,与你们兰考蜜薯像类似,但看来不如兰考条件优越和上规模档次,如果有可能,将来可以作为中欧200个知名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互保的考察备选项目。他还提出,适当时候要去兰考考察。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兰考蜜薯上了欧洲人的餐桌,成为国际知名地标品牌,那我们的兰考蜜薯就不只是扬名华夏,而真正走向海外了。我们相信那一天会到来的。赚外国人的钱,让咱家产品走向全球,我想,这不是梦想,因为中国兰考音乐小镇的乐器已经走出国门了,兰考蜜薯走出国门,也是完全可能的。让我们和乡亲们一起为此努力。

陈先义:说说兰考蜜薯

写到这儿,想到豫剧《七品芝麻官》一句著名的唱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里卖红薯好像是一种惩罚似的,卖红薯怎么啦?回家卖红薯不可以这么理解,我看可以改一改:“当官为民谋幸福,也可回家种红薯。”朋友们,到兰考一起吃红薯,种红薯,卖红薯,怎么样?红薯,如今是兰考百姓的幸福路!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陈先义
陈先义
0
0
13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