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国:英雄文化二十五日谭

作者:佚名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02-02 529

英雄文化二十五日谭

——读唐正学长篇报告文学《英雄生死录》

王宝国

王宝国:英雄文化二十五日谭

读到唐正学先生长篇报告文学《英雄生死录》,欣喜山西英雄文化又得新的标杆。因篇幅所限,这里略谈如下三点。

一、英雄不问出处,选个“村里人”为主人公。

唐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于首都名校新闻专业毕业,来到山西开始他的新闻记者生涯,游走于庙堂与江湖之间。按理说,他创作长篇报告文学,有的是大选题,为何偏偏为“村里人”贾宝执倾注一生心血。笔者认为,不止因为贾宝执最后时刻的壮烈,也在于贾宝执一生所具有的英雄人物的特质。这特质,就是梦想、勇气与果敢。

少年贾宝执从母亲那里得知,穷人之所以受穷是因为一无耕牛二无土地,于是萌发了他最初的梦想:等长大了饲养好多好多牛,刨闹好多好多土地。有了这个梦想,不知天高地厚的他,竟用几个铜钱斗胆买下一只死活难料的小牛犊。他由此梦想着改变自家的命运。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小牛犊养成大犍牛,却要被财主霸占。他毫无畏惧,据理抗争,并果断把大犍牛牵到市上卖掉,看你财主奈我若何。在这里,英雄的特质在少年贾宝执身上显现无遗。也许老天开眼,正当凶多吉少的当口,红军来了,实行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他的梦想转眼变成了现实。他加入共产党成为村支部书记,梦想从此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大众。唐著由此展开,讲述了贾宝执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无论是把大家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担当,还是为此百折不挠,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直至最后壮烈牺牲的精神,无不体现了一位真正的人民英雄所具有的本质与特征。

在这个世上,谁没有梦想?但并非梦想就有结果,也并非具备勇气与果敢便会成功。唐著可贵之处,是让我们从贾宝执身上看到,个人梦想只有与人民大众梦想相融合,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勇气和果敢,从而使梦想成为现实。

二、文学自有源流,复活明清传奇之魂。

打开唐著目录,笔者首先惊喜地看到,这是一部“三言二拍”式的章回体著作。与其章回体格式目录相映照的是,每回正文之前配以开场诗词一首,平添了浓郁的文学性,透出地道的传统文化色彩,读来无比亲切。比如,回目“一人守阙寒言冷语,八户同心热火燎天”,开场诗“朝天大路不平坦,正道时乖有因缘。三匠合成诸葛亮,洪荒拓土早春寒”。音韵铿锵有致,却意在文外,其文脉之深厚令人佩服。不仅如此,唐著从头至尾运用了大量成语、典故,以及生动的带有地方特色的谚语、歇后语、俚语等等,甚至民间传说故事与流行歌词,不仅给人以地域感和时代感,更让全书浸润于民族文化的气息之中,赋予传统报告文学更多的艺术性与民族性。笔者认为,这就是唐正学先生在继承古典文学精髓基础之上,对于报告文学这种文体写作的一次创新尝试,实在难能可贵。笔者作为一个山西人,不得不点赞川人唐先生对赋有地方特色的文学语言的挚爱与追求。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言,“再辉煌的文化都离不开前朝的文化铺垫”,因此对之“我们都应带着敬畏之心”。如果唐先生没有带着“敬畏之心”博览古籍并深入民间学习,经过长时期积累沉淀,唐著就不可能如此厚重。

三,神性结缘“人曲”,借来卜伽丘的意境

唐著又一大妙,是借用卜伽丘《十日谈》的意境和框架。

因种种原因,很早就完成初稿的唐著一直未曾重启思路,恰逢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却让唐先生突发灵感,化用《十日谈》的框架,设置父女二人每天朗读《英雄生死录》一个章回,并就有关问题展开对话,最终形成今天别开生面的“英雄文化二十五日谭”。

有论者研究称,《十日谈》复调结构 的特点,一是呈现一种立体的层次感,二是作者隐退人物独立,三是开放性的结局。唐著正是如此。通过父女二人对话,把英雄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源头与长河,国际与国内,个人与群体等等,自然而然地且有条不紊地呈现出一种三维空间,其纷繁诉求正中读者下怀。“村里人”贾宝执的故事场,便巧妙地成为了世界性话语。普世性的“英雄文化二十五日谭”,因此可成为世界文坛又一部“人曲”。

中国传统文学之里,西方古典文学之表。唐先生借古用远,将一部记述当代英雄的“村里人”非虚构作品,赋予了中西合璧的美妙内涵和意境,实乃读者之大幸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1
1
4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