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普世价值”论的迷障

作者:金民卿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6-12-14 2049

走出“普世价值”论的迷障

金民卿

“普世价值”论是一种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渗透、经济侵略和霸权主义行径进行掩饰、服务和辩护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它以推广和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为手段,通过文化渗透、政治霸权,最终为资产阶级攫取经济利益服务。

“普世价值”论把资产阶级的特殊价值观抽象为全人类的普遍性价值观,把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利益抽象为全人类的追求,把西方某些国家的地方性经验抽象为世界性的原则。当这种抽象普遍性的思想同某些国家的政治霸权主义结合起来之后,就由学术思潮演变为政治思潮。它把某些西方国家在全世界所推行的文化渗透、政治霸权,美化成先进政治理念的推行和合理政治制度的普及,把某些西方国家有着鲜明阶级性的具体价值观和政治制度永恒化、标准化。

其实,“普世价值”论并不是一个新东西。资产阶级在其上升阶段,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追求,用以号召和动员本阶级及其联盟者,联合起来推翻腐朽的封建政治制度。在成为统治阶级之后,资产阶级进一步把本阶级的价值追求幻化为全社会、全人类的价值追求,用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地位。当代的“普世价值”论既是历史的延续,同时又形成了新的理论样态和表现形式。

在国际上,“普世价值”论把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政党制度、宪政思想、民主模式、人权观念、现代化经验、国家治理理念等,泛化为全世界必须遵循的原则,以此干预其他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一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是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充当国际警察和裁判,肆意给一些国家定性定论,以经济制裁、军事干预、文化渗透等形式,干涉别国的内政和国家主权,造成一些国家经济滑坡、社会动荡,乃至于国家解体、民族冲突。近20年来发生在东南欧、中东、北非、中亚等地区的“颜色革命”等事件就是明证。

“普世价值”论在中国也有一些特定的表现形式,对中国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危害。

第一种是误读中国发展道路。一些人用“普世价值”论来误读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一些人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向普世价值的靠拢和接近”,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不断汲取普世价值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又有人断言,这是中国“走向普世价值的重大步骤”。第二种是攻击中国政治制度。一些人抱着明显的政治动机,攻击四项基本原则,否定马克思主义,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企图以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取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多党制取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第三种是恶意夸大社会矛盾、制造事端。一些人用所谓的“普世价值”故意夸大和歪曲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把一些非政治事件政治化,挑起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极少数人同国外势力相勾结,恶意评价和干涉中国内部事务,为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暴行辩护,制造政治冲突和民族分裂事件,严重扰乱社会稳定。

当今世界国际间的阶级斗争和制度交锋始终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渗透和冲击没有停止,某些西方势力一直在实施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一直试图通过意识形态输出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普世价值”论就是其中的重要表现。针对“普世价值”论的政治实质和严重危害,我们必须要加大意识形态建设和防范的力度,有效阻止错误思潮的蔓延和冲击。

首先,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推进和深化,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多样并存。为此,我们必须要在思想观念多元多变多样的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发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引领力。

其次,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面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我们应该明确,对外开放是有底线的,这个底线就是四项基本原则。为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所谓的“普世价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再次,旗帜鲜明地批判错误思潮。当前,某些人把自己的经济诉求政治化,同国际资本代言人的思想观点同流合污,助推错误思潮蔓延和外来意识形态渗透。还有一些人完全站在个人特殊利益的立场上,公然站在了党和国家的对立面。对于这些错误思想,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进行深入分析和批判。

最后,大力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和思想理论界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矛盾分析、阶级分析等基本方法,认清“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的政治倾向性,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作为学者,我们不能奉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圭臬,用西方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的现实,对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缺乏理论清醒和思想鉴别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和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认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金民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0
0
1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