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建筑国企75年的红色发展之旅

作者:溪林迪翁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4-20 2690

一家建筑国企75年的红色发展之旅

1950年5月10日建筑公司档案(天津第九区第十小学工程估价单)

一家建筑国企75年的红色发展之旅

1953年10月21日建筑工程第二师档案(宽甸九一五场建《工地简讯》合订本)

在中共百年党史中,有这样一支红色建筑大军,是当之无愧的新中国建筑先锋。回顾其历史经纬,他们由两支队伍合并整编而来,先后进驻天津、迈向长春、共赴包头、建设首都、转战十堰,后迁入襄阳,进驻武汉,为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锻造了可歌可泣的铁军精神和无尚荣光。

建国初期,他们在华北、东北和包头工业基地建设中开创伟业,让一座座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工程拔地而起,他们也是后来十堰开荒建设的主力军,参加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设,征战“一带一路”二十余个国家,历经风雨75载的红色发展之旅,攻坚克难,励精图治,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建筑公司和建筑工程第二师的组建与合并

这支红色建筑大军,其最初源起是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兵团后勤部在天津创立的建筑公司,以及1952年4月在天津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他们都有人民军队血统,是新中国最早布局在津京、华北地区的基本建设主力军。

1949年6月,第二十兵团参加平津战役后,开赴天津市布防渤海湾和卫戍京津,1950年4月第二十兵团后勤部奉命组建修建委员会,吸收利群、四义、玉记等营造厂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招收技术工人,由第二十兵团配备干部,在天津创立建筑公司,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公营建筑公司之一,职工三百多人。1951年6月,第二十兵团赴朝鲜参战,后勤部抽调建筑公司汽车运输队,参加抗美援朝承担战地运输任务。

1952年6月,华北行政委员会建筑工程局从部队接收建筑公司,并更名为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天津分公司(始称“华建”),公司在天津广招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工人,职工队伍达三千余人。

1953年3月,华北基本建设工程公司天津分公司划归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改为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为地师级建制,时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为公司签发了营业执照。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一〇九师,来自原国民党傅作义部绥远“9·19”起义部队,整编后于1951年9月赴朝鲜参战,其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一〇九师参加龟城郡南市和泰川郡泰川机场的修建,同年12月回国后驻扎天津,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三兵团三十七军一〇九师,1952年4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历史沿革及大事记》记载,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成立不久,1952年4月即编入建筑工程部前身中央总建筑处内设机构,8月编入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建筑工程部内设机构,是建筑工程部筹建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为新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特别贡献。

在1950年至1955年初创时期,这两支驻扎在天津的建筑部队相向而行,互培互学,互相支援,转战华北和东北,主要承建部队营房工程、军用机场、军用工厂、军校、高校等国防和国民经济重点工程建设,包括天津东局子、塘沽新河、汉沽等地的部队营房基建工程,故城机场、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南开大学、师范大学、政治学院、海光寺陆军医院、二九一医院、新乡纺织厂、衡水总后勤部3502被服厂、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等工程,以及河北定兴机场、故城机场,哈尔滨东安机械厂(东安航空发动机公司)、伟建机械厂(哈尔滨飞机工业公司),辽宁丹东机场、宽甸机场,包头公庙子机场、呼和浩特机场,支援一汽、一重(富拉尔基)、哈尔滨亚麻厂、齐齐哈尔机车车辆厂、辽阳375厂、沈阳电缆厂和二重(德阳)等工程建设。

1955年5月,根据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二师集体转业,与建工部华北直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合并组建为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职工人数约1.5万人,后扩大到3万余人。1958年8月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总公司改为建工部华北包头工程局,12月改为建工部第二工程局,1963年建工部第二工程局机关从包头搬至北京。1964年5月,建工部决定将山西、河北等地方建工局纳入,建工部第二工程局改编为建工部华北工程管理局,1965年10月又改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早期企业名称变化频繁,单位和职工自称“华建”),职工人数高峰时达6万人。自1955年至1969年,先后承建了包头617厂(坦克厂)、447厂(高炮厂)、202厂(核燃料厂)、303厂(飞机用铝厂)、包头二电厂、包头一电厂、包头糖厂、包头棉纺厂、包钢部分工程,呼和浩特钢铁厂、太原卫星发射中心、5901长波电台指挥中心、5902中波电台指挥中心、大同616厂(坦克发动机厂)、414厂(橡胶厂)、侯马847厂(鱼雷总装厂),内蒙生产建设兵团化纤厂,北京人民大会堂等“首都十大建筑”工程,承建和参建了一五计划苏联援助中国“156项工程”的16项,为新中国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〇二”的诞生与调迁

1969年,为加快三线建设,建工部决定调集第八工程局在包头和呼市的大部,以及沈阳、武汉、北京、包头的建校应届毕业生和一批复转军人,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聚集在湖北十堰,与先期到达的北京三建队伍,组建“建筑工程部一〇二工程指挥部”,按部队建制设为团、营、连编制,对应以前的局属公司、工程处、施工队,下设七个土建工程团、两个安装工程团、一个机械运输团、一个土石方团、一个机械修配厂、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构件厂、一个建筑科学研究所、一个材料供应处、一个职工医院等十七个县团级单位,承担第二汽车制造厂的建设。一〇二工程指挥部正式职工3.3万人,临时工7000多人,包括在武汉市周边地区、黄冈大别山地区和江汉平原地区面向农村招工的工人和接收的一批湖北籍转业复员军人,共计4万人。

建设二汽是在极度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工作条件下进行的,“一〇二”建设者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自1969年至1981年,在秦巴山区汉水谷地近百公里的走廊建设了二汽27个专业厂、6个辅助生产厂,安装工艺设备12030台、560条生产线、117条自动线,建筑面积达345万平方米,并承建了为二汽配套的东风轮胎厂(年产100万套轮胎),以及厂区铁路、公路、桥梁、防洪、水库、供水、供电和城市建设配套工程,为十堰二汽建成享誉世界的东方汽车城奠定了基础。

在二汽前期建设过程中,1972年11月5日,国家建委给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和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发出“关于将二汽建设总指挥部所属原北京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及其配属单位的施工队伍约一万人调回北京承担施工任务的通知”,至1973年3月,第一、第二、第三工程团,第一安装团等职工分期分批返回北京,恢复了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的建制,成为“一〇二”成建制返回京津的第一支队伍。

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的组建与分立

1972年11月14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复设立湖北省建委第一建筑工程局编制,单位级别为地区级。12月31日,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基本建设委员会决定,成立湖北省建委第一建筑工程局,将原一〇二工程指挥部各单位划归第一建筑工程局组编,自1973年1月1日开始办公,仍属国家建委直供企业,继续承担二汽和十堰城市建设任务。

1975年3月,湖北省建委第一建筑工程局更名为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国家建委和湖北省革委会决定,由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组织施工队伍,配备必要的设备,参加天津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建设。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二公司、四公司全建制分批调遣队伍,第一批援建人员于次月进驻天津重型机械厂、天津发电设备厂承担厂房重建任务,9至10月三千多名职工连同配置的施工设备,分期到达宁河县芦台镇、汉沽区参加新建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12月27日,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成立“支援天津抗震救灾工程指挥部”。1980年7月,经中共湖北省委批准,“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支援天津抗震救灾指挥部”更名为“湖北省支援天津建设指挥部”。

1980年10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建委通知以湖北省支援天津建设指挥部为基础,组建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同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发文,“根据国家建委(80)建发施字第423号通知,以原湖北省第一建工局支援天津市建设指挥部为基础,组建国家建筑工程总局第六工程局,该局为地师级驻津单位。”

至此,湖北省第一建工局支援天津市建设指挥部先后调往天津1.4万人,成为原“一〇二”成建制返回京津的第二支队伍。

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的成立与改组

1981年10月,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总部从十堰迁入襄樊(今襄阳),开始走出深山,随即将土石方公司迁往武汉,在武汉重新组建第二建筑公司,逐步向省会武汉转移。

1984年9月19日,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湖北省人民政府决定,湖北省第一建筑工程局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始称“湖北工建”),开始从省内走向省外,从国内走向中东、北非和东南亚,在市场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迎来了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企业新一轮辉煌的“黄金期”。

1990年代后半期,国有企业普遍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1996年5月,为适应市场变化,湖北省工业建筑总公司更名为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1997年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要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力争到20世纪末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实施立足湖北,走向全国,拓展海外的发展战略,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设立总承包部、区域公司和海外公司,加强市场开拓、经营管理,开拓施工总承包业务,艰难地渡过难关,进入新世纪,寻找突破方向。

2002年5月,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总部迁址武汉,成员企业随后大部相继迁入武汉,完成从下放湖北以来“十堰--襄阳--武汉”三级跳,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驻襄樊时期,承建二汽襄樊基地铸造三厂、轻型车厂、康明斯柴油机厂、神龙富康轿车CKD厂、轿车总装厂、二汽襄樊电厂及配套的二汽襄樊金融大厦、二汽襄樊基地管理部大楼等,襄樊仪表元件厂、热电厂、水泥厂、钢厂、钢丝厂、湖北化纤厂、卫东机械厂、汉丹电器厂、宏伟机械厂、华光器材厂、红山化工厂、文字603厂、3542厂、3611厂、航天42所、航空609、610研究所、航宇救生火箭撬滑轨试验场、神龙汽车武汉工厂等,并进入北京亚运会工程市场荣获“特别鲁班”,进军三峡工程市场获“鲁班奖”提名,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批准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经营权,在埃及、科威特、埃塞俄比亚、孟加拉等亚非国家承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湖北省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改制与重组

2006年12月31日,按照《公司法》的要求,以湖北省工业建筑总承包集团公司为母体,吸收资产优良的成员企业,改制组建新的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逐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标志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入新阶段,后被国务院国资委授予“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示范企业”,企业改革改制初见成效,集团进入恢复发展快车道,2010年进入“湖北企业100强”,年底成立工程总承包公司和国际工程公司,实行“授权经营、单独核算、目标管理、业绩考核”的公司化运营管理模式,企业营收规模和实现利润稳步扩大。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分布在全国各地和海外项目的湖北工建人在短短两天时间时交纳特殊党费和爱心捐款90多万元,企业捐款1100多万元,支援救灾重建。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灾后恢复重建,集团党委主动请缨参战,成立“湖北工建援建汉源县过渡安置房现场指挥部”,组织三公司、安装公司等专业队伍,派出管理和技术骨干,调用千余名建筑工人,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走遍雅安七县一区一市,完成1212套过渡安置房的搭建、24950套过渡安置房水电安装及外围供水供电组团施工任务。过渡安置房建设完成后,参加湖北省对口支援汉源县新县城居民住房暨学校建设工程建设,承建13万平方米汉源县新县城复合安置房项目工程。

历经七十余年的发展,湖北工建自2013年以来深入发掘企业史素材,从历史深处汲取智慧,总结提炼企业精神,善用红色资源,传承红色文化,先后汇集“华建”与“102”老职工回忆录《变迁—内蒙草原十三年、武当山下十三秋、改革开放十五春)》《奉献与生存》等书籍,协助十堰市政协和十堰市档案馆先后出版《三线建设·“102”卷》《十堰三线建设档案选编》,编著《踏歌远行》《城市印迹》《良匠开物》《攻坚之路》等企业史丛书,创作企业歌曲《102之歌》等,组织“赴迁鄂前老基地(包头)寻根活动”,为企业文化的传承回补了丰厚的滋养。

2016年,湖北工建成功晋升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工程设计建筑行业甲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和工程设计市政行业甲级资质,并具有工程勘察综合资质甲级,在高端民用和公共建筑上不断发力,多次刷新部分省会城区和鄂西北城市天际线,创建了湖北能源调度大楼国家优质工程、襄阳四中迁建项目鲁班奖、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分院一期门诊楼(机电安装工程)鲁班奖、湖北省电力公司调度通信楼(机电安装)鲁班奖等。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江城,1月23日武汉“封城”,2月初武汉疫情不断升级,为了打好疫情防控应急建设突击战,湖北工建迅速组建突击队,成立由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现场临时联合党支部,三百多名党员干部主动请缨冲锋在一线,三千多名劳务作业人员顶风冒雪抢险施工,驰援“两山”医院,搭建“生命方舱”,从1月31日开始,主建和参建传染病防治医院和应急医疗点15个,投入资金超过1亿多元,独立提供床位7340张,配合兄弟单位提供床位4000多张,运送应急医疗物资6万多件,捐赠抗疫车辆和防疫物资,职工捐款500多万元,670名党员下沉到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展现了这支红色国企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传承部队的军人作风不变,铁军精神和家国情怀不变。

2020年9月19日,历经疫情阻击战的大考,湖北工建隆重举办“建企70周年升国旗仪式暨新闻发布会”,集团总部、各成员单位、海内外四百多个项目部举行升旗仪式,伴随雄壮的国歌,国旗、司旗一同升起,传递着这家红色国企浓浓的家国情,拳拳的爱企心。

2021年12月,根据湖北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部署,湖北省联合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联发投”)与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湖北工建”)、湖北清能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清能集团”)、湖北省宏泰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宏泰城发”)“四企合一”,重组为新的湖北联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湖北联投”)。湖北工建承担“工程建设全领域总承包商”的职能定位,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铁军精神,助力湖北联投向世界企业500强的宏伟目标奋勇迈进。

2025年4月,正是红色国企“湖北工建”创立75周年。75年来,一列列部队官兵、一代代青年学子、一批批引进人才陆续加入这家历史悠久的企业,面对深厚的红色基因、丰厚的企业文化,聆听企业故事,传唱企业歌曲,无不受到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洗礼,新一代湖北工建人更加坚定筑牢百年基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律和改革自强,正大踏步走向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伟大征程。

(2025年4月21日 武汉)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0
4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