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揭秘:西安事变杨虎城才是主角,我是名义上的

作者:佚名 来源:新青年8341 2024-06-23 877

1936年12月12日凌晨,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听到几声枪响之后,遭到了西北“剿总”副司令张学良和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的扣押,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就此拉开序幕。

《西北文化报》关于西安事变的报道

一直以来,外界始终认定张学良是此次事变“主谋”,事变结束后,蒋介石一度软禁了张学良54年,然而对于张学良本人而言,这场事变的主导者其实另有其人。

1991年,恢复自由之后,张学良开始接受各方媒体采访,当张之丙姐妹向他询问当年“西安事变”的一些细节时,已经90岁的张学良却突然对着镜头说:“‘西安事变’就是杨虎城……那可以说他(杨虎城)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任。”

张学良的一席话顿时让在场的记者疑惑不已,长久以来,外界包括很多历史典籍中都认为张学良在“西安事变”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但他本人却说事变的“主谋”是杨虎城,自己只是挂个虚名而已。

那么,事情真如张学良所说的那样吗?“西安事变”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要从张学良初到陕西时说起。

1935年,张学良因热河一战的失利,让东北军失去了东四省和河北的地盘,为了保留住东北军的战斗力量,曾经的“少帅”只能带领十几万东北军投靠蒋介石。

但当时蒋介石正一心想要挑起内战,并四处搜捕我党进步人士,张学良虽有抗日的决心,但因军队补给受蒋节制,无奈只能接受蒋介石的调遣,在不久后前往西北与我军作战,蒋介石还张学良安排了一个好听的名头,叫西北“剿总”副司令。

来到西北之后,张学良第一次接触到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杨虎城虽然在蒋介石手下任职,但对蒋介石早有怨言,作为一名爱国热血军人,杨虎城对蒋介石所奉行的“不抵抗”政策嗤之以鼻,还多次公开表示抗议,希望蒋介石能放弃个人成见,尽快建立抗日统一战线。

但此举很快就招来了蒋介石的不满,为了给杨虎城一点“教训”,蒋介石解除了杨虎城的陕西省主席职务,导致杨虎城空有抗击日军的决心,却无法做出实质性的作为,在这种情况下,杨虎城只能四处寻找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而张学良的到来则让他看到了一点希望。

张学良与杨虎城

刚到西北时,张学良对杨虎城的态度其实非常傲慢,因为杨虎城是草莽出身,张学良不愿意跟他有过多的接触,东北军也因为初来乍到,和17路军经常打架、争吵,不过即便如此,杨虎城仍觉得张学良是可以联合抗日的对象,所以频频向张学良示好。

后来与杨虎城接触多了,张学良逐渐放下了对杨虎城的成见,两人就西北局势做了很多全面的分析。

在交流中,杨虎城表示希望张学良放弃蒋介石下达的“剿匪”念头,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在杨虎城看来,日本人占了东北,还动了张作霖,张学良没有理由不抗日。

但当时张学良碍于和蒋介石是“把兄弟”的关系,再加上东北军还要依靠蒋介石生存,所以张学良并未明确表态会不会跟杨虎城联合抗日。

实际上刚到西北时,张学良对蒋介石下达的命令执行的非常积极,在张学良看来,只要自己卖力一点,取得足够多的战功,就会得到蒋介石的扶持,夺回东北将指日可待。

然而,在西北与我军多次交战失利后,张学良看着被歼灭了近3个整编师的战损,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对手,再打下去也只是徒劳。

而更让张学良寒心的是,在损兵折将之后,蒋介石不仅不愿意出资重建部队,反而还削减了东北军的军饷,甚至牺牲的战士们连抚恤金都拿不到,这让张学良对蒋介石失望透顶,与此同时杨虎城也经常对张学良发牢骚说:“以中央军之数量,东北军之精锐,皆未能消除共,区区如彼之军队,能何为乎?”

在这种情况下,张学良的信念终于开始动摇,他向杨虎城袒露了自己“疲于内战”的心情,杨虎城顺势再次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这一次张学良终于不再犹豫,决定亲自向蒋介石进言。

西安事变前,蒋介石(左二)、宋美龄(左三)、张学良(左五)、杨虎城(左六)等合影

1936年10月29日,张学良飞抵洛阳龙门,借着为蒋介石祝寿的名义劝谏蒋介石联共抗日,但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同年12月初,蒋介石赴西安训话,驻华清池,张学良再次苦谏蒋介石一致抗日,蒋介石不仅不为所动,反而发布了第六次“围剿”计划动员令,并明确表态“匪不剿完,决不抗日。”

蒋介石视察军队

苦谏无果,张学良只能又找到杨虎城,询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敦促蒋介石尽快抗日,杨虎城略作思考后,向张学良说道:“蒋公来西安,余等可行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故事。”

杨虎城的一句话让张学良大为震惊,以武力扣押蒋介石,这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过的,而更让张学良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杨虎城一介草莽,竟然能想出这样的计策,由于事关重大,当时张学良嘴中一直念叨着:“先让我想想,先让我想想。”

实际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种事也并不是杨虎城想出来的,早在蒋介石挑起内战之初,17路军51旅旅长赵寿山就向杨虎城提出过“兵谏”蒋介石的主张,但当时杨虎城势单力薄,并未实施,而今有张学良助阵,杨虎城这才向张学良提出了“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再慎重考虑后,终于同意了“兵谏”,当天晚上,东北军卫队一营营长王玉瓒率队接管了华清池的大门守卫,杨虎城则率领17路军在周围负责警戒任务,保证张学良一行人的行动顺利。

然而,在进二道门时,蒋介石的一个卫士突然发觉情况不对,为避免出现意外,王玉瓒当即举起手枪连开三枪,命令部队开始进攻。

突然响起的枪声让蒋介石的神经顿时紧绷了起来,趁着外面混乱起来,蒋介石连忙从后门逃走,但因为当时蒋介石的假牙还放在桌子上,外面也没有汽车离开,王玉瓒等人判断蒋介石跑不了多远,当即下令搜骊山,活捉蒋介石。

最终,东北军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蒋介石,随后蒋介石便被送到了新城,关在了黄楼里面,由于在山洞里面待的太久,蒋介石又冷又饿,再加上受到了惊吓,全身止不住的颤抖,后来为了让蒋介石能好好吃饭,张学良还悬赏了200元为蒋介石找回了假牙。

“西安事变”的发生让我国的抗日进程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但对张学良而言,如果没有杨虎城,这场事变其实没有这么顺利,东北军之所以能无所顾忌的活捉蒋介石,主要也是杨虎城17路军的功劳,事变发生后,杨虎城立即稳定了西安城内的秩序,并迅速控制了一批国民党军官,东北军这才成功的完成预定任务。

也正是因为这样,晚年的张学良回忆起此事时,才会说出杨虎城才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这种话,而且事变后,对蒋介石的各种交接工作当时也是杨虎城在负责,张学良其实并没有费多大的心力。

杨虎城证件

蒋介石被扣押后,张学良和杨虎城立刻与我党取得了联系,希望能与我党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抗日,而在这一过程中,杨虎城发挥的作用其实远比张学良要大。

早在日本游学期间,杨虎城就已经接触到了孙先生的三民主义,回国之后,杨虎城又多次与我党秘密接触,在蒋介石下令围剿时,杨虎城也曾多次对我党进步人士进行掩护,帮助我军脱困,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杨虎城没能加入我党,但却一直与我党交好。

图为杨虎城在西安新城大楼举行宴会,庆祝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蒋介石被扣押后,杨虎城又积极游说张学良与我党合作,在杨虎城的斡旋下,周总理与张学良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谈,在这次谈话过后,张学良便接纳了联合我军一致抗日的政策。

此后不久,在西北就出现了一支由我军、17路军以及东北军共同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整个过程中,杨虎城发挥了巨大作用,也难怪张学良会说他才是“主角”了。

然而,杨虎城却不是幸运的,蒋介石被抓后,关于怎么处置蒋介石在军中传的沸沸扬扬,当时17路军中的大多数军官都主张解决掉蒋介石,以绝后患,蒋介石原本就对17路军颇有微词,现在又闹出了事变,放了蒋介石,他不会就这么善罢甘休。(政治就是利益平衡)

而且杨虎城和张学良不同,张学良和蒋介石有着“兄弟之谊”,且张学良背后有庞大的东北军做依靠,杨虎城没有背景,17路军也只有区区6万余人,如果放蒋介石回去,杨虎城势必会成为蒋介石打击的首要目标。

将士们的担忧杨虎城又何尝不知,但杨虎城也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没了蒋介石,国内的战争将会被无限放大,这场事变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届时日本人趁虚而入,抗日局面会变得更加糟糕,所以思来想去,杨虎城最终对部下说道:“放是一定要放的。”

杨虎城顾全了大局,同意了释放蒋介石,但等到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后,张学良立刻遭到了软禁,杨虎城也被迫卸了职位,失去了对西北军的控制,最后流落到国外。

抗战全面爆发后,杨虎城虽多次申请回国抗击日军,但均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张学良与蒋介石

1949年9月,就在国民党军准备放弃重庆之前,毛人凤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对杨虎城将军动了手,这位一心为国的抗日英雄就这样在建国前夕永远地离开了,一个有功于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1
0
1
9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