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铁流后卫”董振堂,被毛主席誉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作者:何立海 高荣朝 来源:党史博采 2024-12-19 2489

长征的“铁流后卫”董振堂,被毛主席誉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此时此刻,我们深切缅怀和崇敬为长征胜利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以及为此作出巨大贡献的革命前辈。董振堂——曾任中革军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军团长,被毛泽东称之为“坚决革命的同志”。2009年9月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也是参加红军长征的26名河北籍将士中职级最高的一位。

1934年10月初,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加之当时中央主要负责同志博古、李德的教条指挥,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实施战略转移。

为保证这次战略转移的顺利实施,军委总部确定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红8军团、红9军团和中央军委纵队,共计8.6万人,成建制按梯次排列,实施战略转移。红5军团担负这次战略转移的殿后和掩护任务。红5军团的建制: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参谋长刘伯承(后陈伯钧接任)。辖13师、34师两个师,共计12168人。殿后和掩护,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此,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来将董振堂招到总部,亲自向他交待任务。

在接下来的长征艰难岁月中,董振堂率领红5军团的将士们以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对党的赤胆忠心,以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一次次地阻击着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对红军主力的围追堵截,血战湘江,四渡赤水,扼守石板河,翻雪山,过草地,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书写了红5军团将士们的英雄赞歌。

血战湘江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开始实施突围。此时,蒋介石调动40万兵力,围追堵截,摆开架势企图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一死战。林彪率领红1军团为左路,彭德怀率领红3军团为右路前头开路,8、9军团随后跟进,中央纵队居中,董振堂的红5军团殿后。一开始由于战术不明确,辎重拖累,行动缓慢,给红5军团的殿后掩护任务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挑战。为保障军委纵队的绝对安全,董振堂和刘伯承制定了严密的行军方案。他让第13师和第34师交替前进,主力团第13师37团始终担任全军团后卫。

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后,湘江战役打响。湘江战役,是长征开始后至关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国民党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战略企图。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其中董振堂、刘伯承、陈云率领的红5军团折损大半,陈树湘所率第34师全军覆没。

长征的“铁流后卫”董振堂,被毛主席誉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湘江战役之初,红5军团地处灌阳以北文市一带,担负阻击蒋介石嫡系周浑元部的任务。董振堂率领第13师做运动防御,边打边行,28日在永安关严密布防,与敌激战。29日,第13师刚进入文市东南一带,又遭遇桂军敌第44师从侧后过来的追击,董振堂立即命令部队占领大路两边的山头,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优势,集中火力,多次击退敌人进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牢牢守住阵地,没有让敌军靠近军委纵队一步。与此同时,红5军团第34师同样在左翼的水街镇方向与敌人展开激战。他们的处境更加险恶,敌人猛烈的炮火如暴雨般倾泻在34师的阵地上,全师将士不畏牺牲,进行着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阻击战斗,牢牢地吸引了敌人大量的兵力和火力。在红5军团的拼死阻击掩护下,中央纵队于30日从界首渡过湘江,跨过桂黄公路,成功地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当得知中央纵队脱险后,董振堂十分高兴,立即命令部队,坚决地丢掉一切重装辎重,快速向湘江边靠拢,准备实施渡江。敌人哪肯罢休,天上的飞机,地上的大炮,加之数倍于己的敌人不断缠斗,使红5军团快速渡江的想法一再受挫。他们只能边打边撤,直到12月1日拂晓,董振堂率领第13师经麻子渡到达湘江凤凰嘴渡口。此时的湘江两岸硝烟弥漫,弹火纷飞,岸边尸体横陈,血流遍地,物资器材遍地都是,激烈的枪炮声,战马嘶鸣声,飞机的低空轰鸣声震耳欲聋。渡口江宽,水深,且没有浮桥,不时有过江战士倒在敌人飞机的低空扫射中。面对此情,依江伫立的董振堂有说不出的感慨。他当机立断,立刻指挥红13师从凤凰嘴沿湘江东岸北上六七里,来到倒风塘。这里虽然也没有浮桥,但是河不宽,水不深,江两边又有茂密的树木作隐蔽,是个不错的渡口。伴随着火红的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董振堂率领红5军团司令部、直属机关和第13师全部渡过湘江。随后,敌人的主力部队也到达江边并封锁了湘江两岸。遗憾的是董振堂麾下的34师和红3军团第18团被阻围在湘江以东地区,未能突围随红军主力西进。敌人未能将红军主力围歼于湘江以东地区,便更加恼羞成怒,调集所有兵力,集中围歼我滞留部队。34师广大官兵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毫无畏惧,宁死不屈,左突右击,奋勇杀敌,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大部英勇牺牲。从此,这支英雄的部队也划上了悲壮的句号。

湘江一战,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红5军团损失了整整一个师,由一万余人锐减至不足5000人。董振堂的5军团就像一块铁闸死死堵住数倍于己的追敌,被中央红军戏称为“铁屁股老五”!

四渡赤水

湘江战役后,董振堂带领他的不足5000人的红5军团,继续承担中央红军转移的后卫掩护任务。12月15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了长征以来的首次政治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最终采纳了毛泽东“西进贵州”的主张,并确定撤销红8军团番号,将红8军团连以下官兵1300多人编入红5军团,大大增强了红5军团的战斗力。

遵义会议后,董振堂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积极做好后卫掩护任务的同时,在运动中主动出击,奋勇杀敌,为四渡赤水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1935年1月27日,军委纵队和红3、5、9军团全部抵达土城一带。此时,敌郭勋祺所部6个团尾追而至,企图围歼中央红军。毛泽东分析了敌情后,决定坚决打掉这股敌人,并提议把任务交给红3、红5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董振堂率领红5军团将士们连夜开进青杠坡地域。青杠坡,山势陡峭,叠连起伏,是土城通往东黄店的交通要道,是打伏击的好地方。

下午,敌郭勋祺部2000多人,在迫击炮、重机枪的掩护下向红5军团阵地发起疯狂的进攻。为了节约子弹,红军将士不轻易出手,只待敌人靠近了,才将手榴弹和石头甩向敌人。刹那间,手榴弹在敌群里不断地爆炸,巨大的山石在敌群中横冲直撞,打得敌人屁滚尿流,丢下一二十具尸体败下阵来。不到半小时,敌人再次组织第二次、第三次猛攻。红5军团将士奋勇杀敌,连续打退敌人四次冲锋。敌人第五次冲锋一度突破阵地,被我英勇的将士用刺刀、石头打了回去。之后,敌人增加兵力,蜂拥而上。此时,红5军团的子弹、手榴弹及石头快要打光了,战士们像杀红眼的勇士一般,抽出大刀,跃出战壕,冲入敌阵,上下翻飞,左劈右砍,杀得敌人尸横遍野。连续击退敌人六次冲锋,虽重创敌军,但自身也伤亡惨重,阵地岌岌可危。在此紧迫关头,毛泽东命令军委纵队干部团发起反冲锋,陈赓率部以泰山压顶之势击退敌人,巩固了阵地。战至黄昏,敌我伤亡6000多人,红5军团伤亡近千人。

青杠坡战斗,是湘江战役之后又一场异常惨烈的恶仗。此时,毛泽东主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

1935年2月9日,中央红军陆续到达扎西地区,并进行了精简整编。红5军团撤销师的建制,直辖3个团,即37、38、39团,每个团1500人。

为了摆脱敌人,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北渡长江计划,转兵东进,再入黔北。1935年2月21日,董振堂率领红5军团由太平渡东渡赤水河(即二渡赤水)。

长征的“铁流后卫”董振堂,被毛主席誉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1935年2月23日,红5军团的38、39两个团继续担负中央纵队的后卫掩护任务,掩护前进。抽调主力37团配合1、3军团作战,以牵制敌人主力。根据董振堂的命令,37团将士迅速向良村、文水一带开进,到达指定位置后连夜抢修工事,构筑第一道防线,并派侦察排前去侦查吸引敌人。次日拂晓,侦察排与敌人接火,他们且战且退,把装备精良的川军刘湘3个旅共9个团吸引过来,牵住了牛鼻子。他们从早晨到黄昏,与敌激战整整一天,打退敌人多次冲锋。夜里,他们又快速转移到20里外的阵地构筑第二道防线,再与敌作战......就这样,在几十里的山地里,他们白天作战,夜晚转移,边打边走,牵着敌人的牛鼻子一直往东北方向拉拽。第5天,第37团终于把敌人牵到了温水。此事,敌人方知上当受骗,与他们交战的并不是中央红军主力,而仅仅是一个团的兵力,因此,更加恼羞成怒,向37团阵地发起猛烈进攻。完成牵制任务的37团,遵照董振堂的命令,不与敌人正面交锋,悄悄撤出阵地,回归红5军团主力位置。

从24日到28日的5天时间里,因37团死死拖住敌人刘湘主力,大大减轻了中央红军主力的压力,使他们放手攻取了桐梓,占领了娄山关,再夺遵义城,歼灭和击溃敌人2个师又8个团,其中毙伤敌2400人,俘敌3000多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鼓舞了我军的士气,沉重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为此,毛泽东和中革军委对37团全体将士特予表扬。

1935年3月16日,中央红军为了调动和迷惑敌人,决定主动放弃遵义,在茅台镇附近三渡赤水河,再次向古蔺方向开进。3月22日,毛泽东兵出奇招又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河,把敌人远远地甩在了贵阳。

扼守石板河

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下达指示,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到川西创建苏区,并命令3军团为右纵队,夺取洪门渡;1军团为左纵队,直取龙街渡;军委纵队和红5军团组成中央纵队攻占皎平渡。

5月3日,中央在皎平渡成立了渡江指挥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负责指挥渡江,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亲自找来董振堂,当面交待任务:“这次渡江事关中央红军的前途命运,你部要在石板河选择阵地,构筑工事,不惜一切代价,阻击敌人,掩护中央纵队渡过金沙江。”

“请周副主席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董振堂坚定地说。

石板河,是禄劝县掌鸠河的上游,它的北面是一座大山,沿着一条狭窄的驿道向上盘旋60里,然后再向下回环50里,翻过大山就是金沙江皎平渡口,石板河是通向江边的唯一道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接到任务后,董振堂立即率领军团指挥员进入阵地勘察部署,占领高地,抢修工事,密切监视敌人,严阵以待。

5月3日战斗打响,敌人的先头部队向5军团阵地发起进攻。董振堂在前沿阵地指挥部队奋勇抗击,敌人的每一次冲锋都被5军团的勇士们击退。激战一天一夜,敌人未能前进半步。

5月5日,敌人的敢死队13师5、6个团的兵力向皎平渡追来,先后到达石板河一线,陆续投入战斗,蒋介石给他们下达了紧急手令:“朱毛主力窜禄劝、武定一带,拟由元谋偷渡金沙江北窜入川。命令你们,不顾一切牺牲,追堵兜截,限歼匪于金沙江以南地区。”敌人凭借优势兵力和充足的弹药,向我军阵地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形势十分严峻。

董振堂沉着指挥并命令大家“不要盲目放空抢,注意节约子弹,等敌人靠近再打,要不惜一切代价,守住阵地,保护渡口。”指战员们同仇敌忾,奋勇杀敌,战况异常惨烈。

5军团苦战三天三夜,终于将敌人击退,傍晚,激烈的战斗终于平息下来。这时,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来到5军团阵地向团以上干部传达了军委的命令,掩护红1、3军团也从皎平渡渡江。

掩护军委纵队过江是5军团的既定任务,掩护1、3军团过江是中央军委临时给5军团增加的任务。面对新情况、新任务,董振堂坚定地说:“请中央放心,请毛主席放心,5军团人在阵地在,誓死保证1、3军团安全过江。”

敌人向石板河方向不断增加兵力,到7日,敌人追兵骤增到1万多人,不足5000人的5军团与敌展开你死我活的争夺战,将士们如钢铁闸门一般,牢牢矗立在石板河上,死死挡住敌人的去路,以血肉之躯为1、3军团渡江换取了宝贵的时间。

5月8日早晨,董振堂接到中革军委命令:“第5军团9日渡江,并务于当日渡完。”董振堂命令37团继续坚守阵地,其他人员包括伤病员快速向皎平渡口方向前进,下午,由侦察连换防掩护,37团也撤出阵地,在大雨滂沱中追赶部队。侦察连也是边打边撤,至9日黎明时分,5军团全部到达皎平渡口,依次跟进渡过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终于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把长征以来一直尾随追击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甩掉,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董振堂的5军团为这次渡江付出了很大牺牲,作出巨大的贡献。

三爬雪山 三过草地

1935年5月12日,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会理地区作短暂休整,并在此召开由毛泽东主持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董振堂参加了会理会议。会议批评了一些错误倾向,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军的思想认识,为中央红军的下一步行动指明了方向。

会理会议后,中央红军挥师北上。5月29日,董振堂的5军团随同中央纵队跨过泸定桥过了大渡河,6月初占领天全和芦山,在此进行爬越雪山前的给养补充,两天后通过宝兴,高耸如云、银光耀眼的大雪山就在眼前。

夹金山,海拔高度4000多米,从山腰到山顶,白雪皑皑,一片银光。5军团的大多将士是南方人,不要说爬雪山,甚至见都没见过雪山,对于怎么过雪山,心中一点儿谱都没有。针对这种情况,董振堂进行了短暂的行前动员,说明要领和注意事项,特别强调团结互助,顾全大局的重要性。经过全军团将士的共同努力,5军团没有出现意外,比较顺利地越过夹金山。

董振堂麾下的37团是中央红军最后一个翻越夹金山的部队,也是唯一三次翻越夹金山的部队。

当董振堂率领5军团刚刚翻越夹金山到达宿营地,还没来得及休整,就接到中革军委的电令:“红5军团一部须在夹金山南布防,阻击追敌,掩护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休整,保卫党中央。”义不容辞,董振堂抽调自己的主力37团,马不停蹄地重返夹金山南执行任务。拖着疲惫不堪的躯体再次返回夹金山南,谈何容易,但英雄的37团将士们没有任何牢骚和怨言,以坚决服从命令的态度,二次征服夹金山。当他们回到夹金山南的盐井坪村时,他们原先布防的阵地依然还在,敌人尚未占领。37团将士不辱使命,在此坚守,严阵以待,与敌对峙7天7夜,完成阻击掩护任务后,接到董振堂的电令,又第三次翻越夹金山。

长征的“铁流后卫”董振堂,被毛主席誉为“坚决革命的同志”

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1935年6月底,董振堂率领5军团从懋功地区出发北上,先后翻越梦笔山、长板山,到达芦花、黑水地区。在此之后,中革军委命令,红一方面军取消1、3、5、9军团番号,分别改称1、3、5、32军,董振堂继任红5军军长。8月3日,董振堂的红5军被编入由朱德总司令和总政委张国焘指挥的左路军,继续北上。1935年8月底红军到达阿坝,准备穿越草地。9月初,董振堂率领的第5军第一次过草地,就是四川境内的松藩草地。该草地纵横500里,灰蒙蒙,白茫茫,一望无际。噶曲河由南向北,迂回摆荡,支流横生。由于水流不畅,这里湖洼棋布,沼泽成片。草地里气候恶劣,变化无常。即便是夏季,平均气温也只有10度,且昼夜温差很大。此时正值雨季,红5军要穿越既无道路又无人烟的荒草地,可谓是危机四伏,险象丛生。

第5军个个是从敌人枪口下走过来的英雄好汉,这点困难算什么?历经三天三夜的艰难跋涉,红5军到达噶曲河西岸的日柯一带,接近松藩草地的一半的位置,再过三四天,至多四五天就要走出草地,与党中央的右路军汇合了,同志们很是高兴,而且更加信心十足。就在这时,红5军接到张国焘的命令,命令红5军停止前进,返回阿坝待命。董振堂及其麾下的将士们,此时尽管有不同想法和一百个不乐意,无奈,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们带着万般的憋屈和不舍,极不情愿地原路返回阿坝。

1935年9月,正当红军过草地,艰难北上的重要时刻,发生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重大事件。董振堂率领红5军,坚定地站在以朱德、刘伯承为首的正确力量一边,与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因此,董振堂及红5军也曾受到张国焘的排挤和打击。

张国焘南下失败后被迫北上。1936年7月10日,董振堂奉命率领红5军和红31军第91师从绥靖、崇化地区出发,经卓克基、马塘、毛儿盖,再次向草地走来。这是红5军第三次过草地了,困难更是难以想象。为了解决吃的问题,董振堂痛下决心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宰杀,供同志们食用。最后,实在没有其他办法,他命令各团宰杀了驮运辎重的几十头牦牛,勉强支撑着将士们向草原尽头行进。1936年7月底,红5军经过7天艰苦卓绝的行军,终于走出了草地。许多同志不曾牺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却倒在了这片荒芜的草地上,令人为之惋惜。

长征途中,董振堂率领红5军团绝大部分征程和时间是担任殿后掩护任务,既要行军跟进,又要掩护作战,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经历了血战湘江等所有阻击战,每次阻击都如钢铁闸门,使敌人寸步难行,保障了军委纵队及中央红军的安全转移,被誉为“铁流后卫”。1937年1月,董振堂在西路军征战途中英勇牺牲。毛泽东曾称誉他“路遥知马力”,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6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