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凯:屠呦呦和青蒿素获诺贝尔奖说明了什么?

作者:李定凯 来源:作者博客 2015-10-07 824

      今天——2015年10月5日,中央电视台的晚间新闻联播中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中国本土药学家屠呦呦与美国科学家威廉 -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获奖是因为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 双氢青蒿素。这样,屠呦呦成为在科学领域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人,而且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史上第12位获得该殊荣的女性。

  这是一条大新闻,它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不可等量齐观,因为它打破了多年来为什么中国本土科学家得不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追问。

  屠呦呦所获诺奖的成果是她(和她的同事们——海天注)在创制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为挽救千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方面做出的革命性贡献。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可以参见本文后面的附文。

  这个诺贝尔奖是在2015年评定的,但是发明青蒿素的核心工作是在1967—1975年期间完成的,这个时候正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从发动后期到走向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改革、发展的阶段。从青蒿素的研究到获得诺贝尔奖,相隔40多年,这说明了什么呢?

  一、它说明了:在毛泽东时代,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献身精神,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就是 他们努力的方向;他们充满智慧,有创造能力,敢于攀登而且有能力攀登世界科学技术的高峰;他们在发展科学技术的道路上团结奋斗,不怕困难,不怕失败,坚忍 不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二、它说明了:毛主席历来关于保护和发展中医中药的思想是多么重要,多么英明!早在1953年,毛主席就说:我们中国如果说有东西贡献全世界, 我看中医是一项。并且指示对中医药要批判地吸收,使之科学化;中西医要互相团结,互相学习。1954年,毛主席指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 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如不整理,就会绝版。”同年,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 医研究院。” 1956年,毛主席指出:“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要发展中国的新医学。”1958年10月11日,毛主席在对卫生 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学习班的总结报告》的批示中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上述毛主席的一系列讲话和批示, 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屠呦呦的从事中医药研究的生涯看,她一辈子正是沿着毛主席指引的这条道路走过来的,最终攀登上了世界医药学的高峰。

  三、它说明了:文化大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中医中药的发展。就在文化大革命前一年——1965年6月26日,毛主席针对卫生部门的领导在工作方针、 服务方向上产生的问题,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这个指示在1966-1976十年中也成为卫生医疗战线开展文革运动和改革工作 的一项指导方针。享誉世界的中国农村千百万赤脚医生的出现,大量城市义务工作者下乡为农民送医送药、培训农村医务工作人员等等,就是贯彻“6.26”指示 的直接成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同时也就是把中医药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青蒿素的研究从选题立项,到研究调查、原料采集,再到新药的临床 试验,都是与农村、农民离不开的。

  四、它说明了:在毛泽东时代,科技战线普遍提倡和采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领导和专家相结合、专家和群众相结合,在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思想指导下 开展科研工作等科研方针和方法,是完全正确的。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当年正是遵循这些方针和方法,才取得了青蒿素研究的巨大成功。他们没有以“精英”自居, 没有什么“顶层设计”;一切都是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地气,带着底气,脚踏实 地,一步一个脚印踏上科学的高峰。那些嘴里天天喊“创新”,实际上天天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爬行的人,到头来只能落得“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 后果。

……

  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那些三十多年来,喋喋不休地否定和妖魔化毛泽东、毛泽东时代、毛泽东的思想政治路线以及毛泽东晚年最 精彩的事业——文化大革命的“精英”们,那些受这些“精英”长期欺骗、蒙昧、洗脑的人们,能从屠呦呦和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的事实中得到什么教训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李定凯
李定凯
清华大学教授
13
0
1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