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属人民,不辨功劳”的海军装备研制前沿指挥官陈右铭

作者:陈晋南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5-16 129

我的父亲陈右铭

——海军装备研制的前沿指挥官

陈晋南

2011年5月17日是父亲陈右铭的忌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非常怀念他。父亲在不同领域工作,始终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标兵,以顽强的毅力在工作中勤奋自学成为业内专家,在特殊复杂环境中,成长为一位杰出的尖端海军装备建设工程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者,是坚持终生学习的典范,我们后辈的楷模。

为了赓续红色血脉,弘扬革命精神,我修改了2024年12月30日刊登在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炎黄子孙》期刊的“舰船尖端科技工作前沿指挥官陈右铭”一文,并增加了照片和参考文献。

陈右铭(曾用名陈幼铭、陈佑铭)1922年5月30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昌县(现江夏区)一个贫苦家庭,6岁丧母,9岁丧父,从一个三年的私塾小学生变成了地主家的小长工。1938年参加了武昌地区抗日游击队。1940年入编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194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我的父亲参加了数十次重大战役的战斗,多次身负重伤。直到去世时,弹片还残留在他的身体里。1952年7月曾任212师团长,中南军区海军快艇大队大队长。1955年,任新组建的鱼雷快艇第16支队支队长。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63年调任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一所所长,开始了他后半生的海军装备研制生涯。

一、不做外行的海军快艇支队长

1952年7月,陈右铭任湖北军区212师635团团长,该团整编进入海军,陈右铭任中南军区海军西营快艇大队大队长。翌年7月,任第十一独立快艇大队大队长。他参加了部队开办的业余中学,学习语文和数学。1955年2月,苏联政府向中国政府移交旅顺口时,父亲任快艇接收工作委员会主任,圆满完成任务,坚持维护了国家利益。同年10月,任新组建的鱼雷快艇第十六支队支队长。

1954年于广州,陈右铭、胡志江夫妇。

1955年快艇支队长陈右铭。

陈右铭支队长任命书。

陈右铭废寝忘食地学习航海、舰艇基础知识。在旅顺时,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就请有文化的下属到家里讲授三角、几何和航海等知识。他将政治学习、技术学习、战略战术学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同时提高文化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达到熟练操纵快艇的目标。他在学习鱼雷战术和地文、天文航海知识时,结合学习三角、几何、微积分等数学课目,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受到基地政治部的奖励。他学文化、科技和战术知识,编写鱼雷快艇作战、训练条令,坚持书写学习读书和工作笔记。

陈右铭学习《三角函数》作业笔记的剪影。

陈右铭绘制鱼雷快艇总队在航道上序列图的剪影。

陈右铭编制的训练快艇以分队为单位简单情况下担任战斗任务书的剪影。

陈右铭编制的鱼雷快艇大队在航空兵、海岸炮兵协同下对敌护航编队实施突击图上导演计划表的剪影。

陈右铭积极适应岗位调整变化,紧密团结党委一班人,解决部队初创时期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狠抓部队基础性建设,刻苦钻研海上作战理论。他把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带着工作中的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写学习毛主席军事著作心得笔记,撰写并在《海军学术研究》期刊上发表十多篇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文章。他不断地用毛泽东思想对照和改变自身,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组织管理和工作能力,快艇支队各方面的工作均成为标兵。

1957年11月底到12月初,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率海司训练部业务长和苏军哈尔拉莫夫顾问,会同基地领导联合对快艇十六支队的正副大队长、正副支队长进行理论测验、单艇操纵、鱼雷实射、大队/支队编队航行和攻击,以及中队编队鱼雷齐射等科目考核。哈尔拉莫夫对海军和基地首长说:“你们的支队长答得很好,是一名合格的快艇指挥员,如果不是我亲自问,绝不会相信他只读过几年书,没进过海军院校。”陈右铭取得了理论测验、实兵操纵及战术科目总评优秀的出色成绩(仅在海军各种武器战术技术性能理论测验中得了4分,其他各项均为5分)。当时凡有中央领导、军委和总部首长到快艇支队视察时,大都由陈右铭亲自操艇,受到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表扬。

时任十六支队长陈右铭学习毛著、学习军事和学习文化笔记的剪影。

1958年2月27日,《人民海军》报第3版发表了该报记者王连第在快艇支队采访后撰写的题为“乘长风破万里浪,向海军科学技术进军!”副标题为“苦学五年外行成内行——鱼雷艇支队长陈右铭自学的艰苦历程”的文章,介绍了陈右铭由浅入深从头学,抓紧时机、放下架子学,知难而进、学习彻底的经验。《人民海军报》在发表上述报道时,还发表了“快马加鞭,向科学技术进军”的社论:

“为了促进海军战斗力量建设大跃进,海军党委向海军每一个军官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号召:向海军军事科学技术进军,在五年内成为内行。”

号召海军军官向鱼雷艇某支队支队长陈右铭等学习,努力实现军官五年训练规划达到过技术关的要求:

“陈右铭等同志掌握海军业务的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要对党的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要有刻苦学习、顽强钻研的精神,科学的安排工作,挤出时间学习,选好学习内容和重点,周密地制定学习计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同时把实际工作中的学习与有系统的学习结合起来;遇到困难,不中途退缩,向一切人请教。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的决心和毅力,是干劲加钻劲。陈右铭同志在工作中到处摸、到处问,不放过一切学习的机会。”

1958年2月27日《人民海军》报道《苦学五年外行成内行——鱼雷艇支队长陈右铭自学的艰苦历程》的剪影。

1958年2月27日《人民海军》报社论《快马加鞭,向海军科学技术进军》剪影。

1955年至1963年任快艇支队长期间,父亲陈右铭结合工作中的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撰写学习毛主席著作心得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路线斗争和分歧中,坚持“政治挂帅,技术过硬”。《海军学术研究》和《人民海军报》刊登了他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心得,1960年3月,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林彪提出加强部队的技术训练。父亲按照人民海军报社的要求写了一篇《狠抓技术训练,打好技术樁子》的稿子。报社经过修改后加了“1129部队大办短期专业集训提高战斗技能”的副标题,以本报讯形式发表在《人民海军报》1960年3月17日的第一版上。

1961年5月6日至17日,海军在上海召开军训工作会议,叶剑英元帅到会,并做了重要指示。1962年8月16日,叶帅到旅顺基地召开座谈会讨论海军军训工作。一开始他就特别强调说:“今天请同志们来谈谈军事训练问题,主要是看看上海会议议定的问题,哪些适合实际,哪些不适合实际,进一步做些研究。”叶帅在听取了陈右铭的汇报后,对刘华清司令员说:“把陈右铭的汇报和我的插话整理打印出来,给我一份。”会后,叶帅与他们合影留念。

1962年8月16日,叶剑英元帅与参会人员合影,左4起:陈右铭、周希汉、叶剑英、刘华清、王效明。

二、常规舰艇的仿制和自行研制

1963年9月,由于海军装备工作的需要,作为海军一线部队指挥官的陈右铭调往位于上海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即舰船研究院舰艇研究所,701所)任所长,开始了后半生的海军装备研制生涯,从无到有成功地组织和管理不同类别的尖端海军装备建设工程。

1963年,701所所长陈右铭。

由于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了1959年2月4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二四协定”,撤走专家,停止舰船转让,给我方造成巨大冲击。由于海军装备工作的需要,1963年9月,作为海军一线部队指挥官的陈右铭调往位于上海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一研究所(即舰船研究院舰艇研究所,701所)任所长,开始了后半生的海军装备研制生涯,从无到有成功地组织和管理不同类别的尖端舰船工程。

父亲结合科研工作中的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团结一所领导班子的同志,狠抓政治思想工作,抓好干部、科技人员和工人的使用,使科研和生产相结合;所里的科技人员与工厂工程技术人员及工人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将科技研发与军队使用相结合,解决了一些长期未解决的设计、生产、使用之间的矛盾,积极展开各种舰艇的研究仿制和自行研制工作。1966 年,父亲以焦裕禄为榜样,学习焦裕禄忘我的革命精神,像焦裕禄那样当“班长”,父亲曾发表四篇学习焦裕禄的毛主席著作心得笔记,登在六机部司局长以上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集训班文集。

在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701所具体成功组织研制四管鱼雷快艇、第一代导弹艇、常规潜艇、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都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或发明特等奖,取得突出成果。1964年7月23日,父亲出席了中国舰船研究院首届党代表大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先念、彭真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大会代表并合影留念。

1964年7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李先念、彭真等国家领导人接见中国舰船研究院首届党代会代表合影。

1964年7月23日,国家领导人放大照片,左起:彭真、周恩来、毛泽东、朱德、李先念。

1964年7月23日,中国舰船研究院首届党代会代表合影的局部放大,前排左起:李光玉副所长(1)、陈右铭所长(6)。

1964年11月至1965年3月,长达几个月,陈右铭同交通部远洋局张副局长和六机部造船局索麟副局长率远洋公司代表团访问了欧洲造船工业发达的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等7国,并洽谈购货。

第一次走出国门看外面的世界,父亲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的造船工业太落后,依靠别人是不行的。我暗下决心要奋发图强,在有生之年为改变我国造船工业的落后面貌做出贡献。”

父亲注意立足我国基础工业现实水平,积极学习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造船工艺,成功地组织仿制和自行研制常规舰艇和舰船,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称他为“造船专家”。

1965年1月24日,陈右铭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前留影。

代表团领导合影,左起:陈右铭、张副局长、索麟。

三、海军尖端武器装备的前沿指挥官

由于陈右铭工作成绩突出,文革初期临危受命,1966年兼任六机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负责核潜艇研制工作的规划、计划、组织管理和技术协调抓总。1968年2月,兼任国防科委核潜艇办公室主任。1968年3月被调往北京的第七研究院院部,任临时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科研工作。1969年10月,兼任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同时兼任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负责舰船研制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抓总。1970年12月,陈右铭被正式任命为第七研究院副院长、仍兼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和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办公室(简称718办公室)主任。

1975年,海装副部长陈右铭。

1.第一代两型核潜艇的研制。核潜艇研制工程涉及24个省、市、自治区,21个工业部、研究院,2000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和海、陆、空部队,是一项浩大的大协作工程,其规划、计划、管理和抓总协调技术,主要是通过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来完成实现的。而陈右铭是集行政指挥与技术指挥于一身的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和办公室主任。陈右铭任09办公室主任11年,全身心投入工作,经常深入科研生产一线研究协调解决问题,与科技人员和工人同甘苦、共患难。由于他工作废寝忘食,睡眠不足,常犯美尼尔氏综合症,常常劳累过度昏倒在试验现场,令与他一起去试验现场的参谋、秘书们十分担心。有一次,陈右铭昏倒在七院院里的雪地上,被路过的人送回家。他还曾昏倒在家中洗手间。他对十分害怕担心的妻子说:“没有事的,刚才只是昏过去了,睡一觉就好了,要想干成事,只能拼命。”

在“文革”期间,核潜艇研制工作一度陷入混乱、受到极大干扰的情况下,陈右铭尊重科学和人才,以身作则、忘我工作。1967年8月,他组织办公室成员起草了“特别公函”,提交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刘华清。刘华清看后,报送聂荣臻元帅签发,获得中央军委关于海军核潜艇工程的“特别公函”。在周总理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保护了钱令希、黄旭华等多名著名科学家和科技人员,确保核潜艇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陈右铭组织领导的科技人员取得了300多项技术上零的突破,获得多项国家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和一等奖。他曾不顾生命危险,与技术人员一起在核泄漏现场勘查抢修,因接触了大剂量核辐射,当时白细胞严重下降,对身体造成了终身损害。后来长达几十年,他的白细胞始终低于正常值。

在中央专委、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09办公室主任陈右铭主持的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带领办公室成员,具体组织决策和协调指挥,在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干部、解放军指战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于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4年8月1日,正式交付海军使用。直至1979年9月8日,为了加强核潜艇工程的技术抓总和协调,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任命彭士禄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纬禄、赵仁恺、黄旭华为副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于1981年4月30日下水;1983年8月25日,正式交付海军使用。1985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彭士禄是主要完成者、排名第一。

1985年,彭士禄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剪影。

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核潜艇史料集(1958-1988)》[1]书中,对陈右铭做出如下评价:“在组织领导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中,他主持的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在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关于我国核潜艇一系列方针、政策、组织协调,管理实施各项研制工作中起到了积极主导作用。他为我国核潜艇事业,长期呕心沥血,对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组织管理大胆细致,决策果断,在组织全国各有关部、委、省、市、厂、所的大量协作攻关中,重视采纳科技人员的意见,发挥了极高的组织才能。在研究、设计、制造、试验等研制阶段,尤其是在我国第一座陆上模式堆以及第一艘核潜艇试验试航中,亲临现场,参与指挥协调,不论技术风险有多大,工作、生活条件多么艰苦,他都坚持和科技工程人员一起想办法,出主意,共同解决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为我国核潜艇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2年10月,潜艇水下成功发射潜地导弹后,张爱萍与海军科委领导在潜艇前合影,左起:马立新、杨国宇、刘华清、廖汉生、李耀文、马捷、陈右铭、石宗礼。

1985年9月中秋节,参加核潜艇第1次水下发射导弹试验的领导与科技人员庆功会留影,右起:赵孟、陈右铭、夏桐、彭士禄、仇世民、XXX、李福祥。

核潜艇导弹发射成功后,有记者问父亲:美国核潜艇研制成功后,美国人称北极星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里科弗为核潜艇之父,你是中国的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能不能称你为核潜艇之父?

父亲陈右铭坚决地回答说:“不能,因为核潜艇工程技术复杂,探索性大;综合性强,它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在一个总体思想指导下有机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是国家工业、科学技术的缩影;研制周期长,协作面广,参加研制的单位众多;质量可靠性要求高;我国科学水平低,科研、生产条件不完善,有很多项目是边研究、边设计,边建设,边试制、边生产。”他还说:“如果你们硬要在中国找核潜艇之父,我认为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老一辈革命家真正尽到了父亲的责任,如果没有他们的巨大关怀和具体指导,这样快研制成功是不可能的;当然,没有核潜艇工程战线上的广大科学技术人员、工人、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忘我拼搏,无私奉献也是不可能的。”他坚决拒绝“中国核潜艇之父”的这个称谓。

2.综合远洋测量船工程。陈右铭任718工程办公室主任时,提出的关于海军远洋测量船队研制规模的意见,获军委和周恩来总理批准。他积极协调,狠抓落实,成功组织进行了我国洲际导弹、相关卫星、发射飞船的跟踪测量,以及测量、科考、补给、救生等远洋舰船的研制任务。1979年12月22日,远望一号、远望二号远洋测量船(远洋测量船队5型的主船)建成交付使用。1980年,中国建成了远洋测量船队。陈右铭具体组织研制第一代导弹艇、常规潜艇、导弹护卫舰、导弹驱逐舰和测量、科学考察、航行补给、打捞救生等远洋船,均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远望综合测量船”和“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于1985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74年1月18日,宣布命令拟组建海军装备技术部。1974年1月,陈右铭任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党委委员,1975年8月,陈右铭任海军装备技术部副部长,全面主抓海军装技部业务工作,同时仍兼任国务院和中央军委09工程、718工程办公室主任和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副主任。1979年7月,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1983年9月任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

3.陈右铭任团长带团出访。1978年5月9日至30日,陈右铭率代表团访问了罗马尼亚等国家。中美建交当年,1979年7月8日至8月3日,陈右铭和林毅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1984年11月30日至1985年1月18日,应美国海军部邀请,陈右铭率中国人民海军装备代表团再次成功访美。其中1984年12月16日至19日,在中国驻美国海军武官牟选仆的陪同下,代表团访问了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总部,参观其武器装备,检阅了美国太平洋舰队。1985年1月底至2月初,陈右铭负责接待美国海军装备代表团访问中国一行。

在涉外工作中,陈右铭坚持原则并不失灵活地掌握国家政策,带领全团自觉执行外事纪律,上缴结余的外汇,赢得内外一致尊敬,出色圆满完成历次涉外任务。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负责海军装备和一系列舰船研制时,陈右铭以身作则,洁身自好,清正廉洁,两袖清风。

1978年陈右铭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列宁塑像前留影。

1978年,陈右铭(中)、索麟(左4)等代表团成员与接待方合影。

1979年7月26日,中国代表团成员与美国接待方人员合影,前排左起:中方翻译(3)、袁随善(4)、林毅(6)、陈右铭(8)。

陈右铭(正面左2)与美方接待人员交换名片留影。

在美SIGII潜艇护航舰上,陈右铭(前排左4)、牟选仆武官(前排右1)、张品(前排右3)等代表团成员与接待方合影。

1984年12月,陈右铭(左1)与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司令Foley(右1)检阅太平洋舰队留影。

四、终生勤奋学习著书的历史见证者

父亲过世后,我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看到40年前(1984年10月31日)的《陈右铭中国共产党党员登记表》。看着这份党员登记表,回顾父亲陈右铭的一生,我更加敬佩父亲,他是年轻一辈坚持终生学习的楷模。他年轻时英勇善战、胆大心细、不怕牺牲。1952年,成为出色的海军一线指挥官。在调任海军装备高端科研部门工作后,他又通过自身艰苦持续的努力学习成为一位杰出的组织管理大师,他所领导研制的一系列海军装备填补了国家的空白。这份党员登记表有这么一段记录:“1966年12月至1967年4月回701所接受批判”,“1973年6月至1974年1月,令我检查,交代参与上海‘4.12’反革命事件,反对张春桥活动的问题”。直到粉碎“四人帮”后的1979年,海军党委正式发文,为于笑虹(七院院长)、袁意奋(七院政委)以及陈右铭等人平反。陈右铭的这段冤情才得以平反昭雪。

1984年10月31日,陈右铭的党员登记表剪影。

对比父亲陈右铭在党员登记表中提到的两个挨整的时间段和平反日期,表明他在核潜艇研制最关键的七、八年间一直是戴着被审查的帽子,冒着随时被批斗、逮捕的风险,顽强地、无间隙地坚守在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的岗位,任劳任怨地埋头苦干在前沿阵地,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海军使用。这一历史事实让身为子女的我们唏嘘不已,感慨万千。

让我们不解,也最替陈右铭感到委屈不平的是,“四人帮”垮台后,陈右铭又遭不明真相或是别有用心的某些人非议,说他“文革”期间一直在工作是“四人帮”的人。海军曾几次要提拔他,因遭人告状,又不了了之,二十年级别未变。

父亲陈右铭这一辈子虽历经磨难,但他牢记入党誓言,实践了他在党员登记表末尾书写的决心:“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增强党性,出以公心,在有生之年更加努力地为党工作。”这就是我们敬佩的父亲陈右铭,不忘初心,不计名利,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奋斗终生。

父亲曾写过一篇《有功归属人民,居闲心在国家——我的离休生活琐谈》未发表的文章:

我原是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1985年军队精简整编时我被免职,1986年离休。……今天军队建设需要老同志退下来,作为一个老党员应该愉快服从这个大局。思想上有了转变,心情自然就愉快多了,对功多、职务,进退得失就不那么计较了,1987年“八一”建军节,我写了一副对联:

心在国家原无论先辈后辈;

名属人民何必辨大功小功。

这两句话,是我这个老战士献给建军节的礼物,也是我向党向人民倾诉衷肠。……为了使离休生活充满乐趣和富有意义,我除了注意锻炼身体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父亲1985年退出一线领导岗位,1986年3月,出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常委,兼任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1986年11月,以正军职正式离职休养。离休后,陈右铭长期担任海军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造船协会科普委员会主任、聘为《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海军技术学科撰写人。他参加了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军用快艇史料集》、《核潜艇史料集》等各种重要文献资料专辑编审,继续为海军、为中国造船行业和海洋事业做贡献。

1986年7月,陈右铭完成内部资料《回顾与思考——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情况》[2],给刘华清司令员、周希汉副司令员写了信,刘司令员批示:“已阅,请周副司令阅”。9月4日,周副司令员批示:“已阅,同意”,还给该内部资料写了序言,张爱萍题了批示。

刘华清和周希汉给陈右铭1986年7月1日信批示剪影。

张爱萍给《回顾与思考》书写批示剪影。

1989年5月10日,国防科工委七局给陈右铭颁发了荣誉证书:“陈右铭同志在一九八五年分别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的核潜艇和综合远详测量船两项工程研制工作中,做了大量组织管理、抓总协调工作。”

1989年4月9日陈右铭于海军大院住所写作。

国防科工委七局给陈右铭颁发荣誉证书剪影。

1989年8月15日,《人民海军》报第四版两代人共同着一条脉搏——《军旅难忘事》征文座谈会侧记的报道中谈到,陈右铭在会上说:“我认为搞《军旅难忘事》征文就是要走这个路子,把军旅生涯中一些活生生的事例真实地记录下来。……一条船到了一个终点,又是另一条航线的起点”。

陈右铭遵循自己“只为海军现代化,何妨榜上无功名”的理念,退休后除主持科技委日常工作外,仍然坚持学习研究思考,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海军建设,他上海岛、下基层,针对海军装备的实际和需求,联系实践经验,撰写发表10多篇关于海军装备建设的论文,其中有3篇获得海军科技委优秀论文一等奖,4篇获二等奖,2篇获三等奖,继续为海军装备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他向海军、中原军区军战史编研部门提供了十多篇史料。他积极参加海军干休所和新四军研究会北京分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参加各种资料审查会和学术会议,参加海装、七院、701所和719所的纪念活动,探望老领导。

1989年4月,陈右铭在纪念海军成立40周年讲优良传统促装备建设报告会作报告。

1989年4月南京《核潜艇史料集》编审会留影左起:陈右铭、蒲锡文、程辛、赖坚、夏桐、陈世谦。

2005年2月11日春节,陈右铭(左1)给刘华清副主席(右1)拜年留影。

1993年起,陈右铭连续被聘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高会)三届顾问。1994年聘为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顾问。他积极参加中高会顾问工作和海洋分会的年会,坚持学习研究思考,为解决海军装备建设和我国海洋发展的重大问题献计献策,一如既往地关心关注海军和海洋强国的建设,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他曾任《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海军技术学科撰写人,参加了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军用快艇史料集》《核潜艇史料集》等各种重要文献资料专辑的编审,总结工作经验。

1995年4月北京《军事工业舰艇》编审委员会与编辑部合影,前排左起:陆建勋(1)、陈右铭(4)、王荣生(8)、方强(9)、冯直(10)赵启民(11)、林毅(12)、彭士禄(14)、郑明(15)、赖坚(16)。

1995年5月5日,陈右铭(右7)和冯达(左7)参加海军快艇十六支队组建40周年活动与支队官兵的合影。

父亲陈右铭70多岁时,除了撰写回忆录和科技论文以外,两年里先后学习了王力的《诗词格律》、《中国对联大词典》和《中华诗词实用大百科辞典》,开始学写诗词,从学习汉语拼音起步,还请教孙子陈孛恒和外孙女常宁一些字的发音平仄。每逢重大事件、开国元勋和老战友的纪念日,他都赋诗抒发自己的情感。1996年和1999年先后出版《军海诗草》[3]和《酬海耕波》[4]。诗词集出版后,他听取老首长、老战友和诗友的建议,阅读了更多如何写诗词的书,研究对仗平仄。陈右铭修改和新填写300余首词,于2000年出版《陈右铭词集》[5],其中274首作品发表在《北京诗苑》《红叶》《浪花》《人民海军》等十多种诗刊和报纸上。2000年后,陈右铭在诗刊上发表了新写的80多首诗词。一些作家、老战友和朋友夸赞“陈右铭的诗是旧瓶装新酒,很有思想。”

同时,陈右铭开始撰写亲身经历中他认为值得后人思考、亦或他记忆深刻、十分有趣又有意义或感人、或惊心动魄的故事,并在1991年完成初稿,后来做过两次修改。2002年,他的故事《万里烽火﹒千里涛波》[6]出版;2003年,他的文稿《博海心筹》[7]出版,2005年,我父母亲合著《陈右铭胡志江诗集》[8]出版。

1996年至2003年陈右铭著作的合集。

陈右铭实践自己所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时时刻刻追求明天,不懈地开拓今天。”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他对党、对国家、对军队,特别是对中国海军建设的一片赤子之心。陈右铭总计撰写一百多万字各种文字材料。2005年12月28日,中国文化艺术家协会、国际中华文化艺术协会联合审定,评选出500名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父亲陈右铭是其中一位。2006年2月28日,获得“国际中华优秀作家”荣誉称号(见证书剪影)。

父亲过世后,我整理出他学会打桥牌、打麻将和下棋后参加各类比赛后获得的奖项。有驻京部队老干部麻将比赛的冠军奖,还有一些民间团体颁发的荣誉证书,并被授予的各种荣誉称号,获纪念老年法颁布实施十周年诗词书画大赛铜奖、奥运人文艺术杰出成就奖(艺术类金奖)金飞鹰奖、世界艺术家华表奖、中国改革开放文艺终身成就奖等等。

2005年,陈右铭(中)获驻京部队老干部麻将比赛冠军奖于获奖代表的合影。

陈右铭获得“国际中华优秀作家”荣誉称号证书剪影。

2010年父亲因小肠癌手术,他积极配合医治与病魔作斗争。2011年5月17日于北京逝世,享年89岁。

2018年4月12日—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两弹一星历史研究分会、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巡回展首展。展览共180个板块,其中有关中国核潜艇和巨浪导弹的板块20块,刊登了参加研制“两弹一星”和核潜艇的核物理科学家、航天科学家、无冕功臣、开国将领和领导干部的事迹和照片。陈右铭照片位列于群英谱群的开国将领和领导干部的照片中。

陈右铭位于群英谱群的开国将领和领导干部一栏第3排左5。

1997年,陈右铭分别与李忠效、顾汉祥撰写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自行成功研制的回忆,分别为《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9]、《大海不会忘记——记周恩来与新中国核潜艇》[10]。在父亲陈右铭逝世后的12年,陈右铭作为第一作者的这两部遗作,分别于2019年8月和10月出版。2000年11月,海潮出版社出版的《共和国领袖与海军》书中,介绍了1949年以来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对海军和海军装备的关注。王发秀撰文《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心核潜艇研制纪实》,详细介绍了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的工作。陈右铭被业内誉为“核潜艇元勋[11]”、“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前沿指挥官[12]”。2022年是陈右铭百岁诞辰,再版了《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2版)》[13],附录中增加了两篇缅怀老领导陈右铭的文章。

2022年,我们编辑出版了《缅怀陈右铭百年诞辰纪念》[14],上篇是期刊报纸的报道和缅怀陈右铭的文章,下篇是陈右铭的照片集,以纪念为海军装备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父亲陈右铭。2022年12月27日,我们亲爱的母亲,坚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共和国残废转业军人、新四军抗日老战士胡志江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94岁。母亲赴天堂与父亲相会。2023年8月,《陈右铭自传与文集》[15]出版,以告慰父亲和母亲的在天之灵。

陈右铭一生忠于信仰、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献身事业、无私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自学成才、勤于思考、敢于担当、以身作则、坚持真理、重视科技、爱护人才、自强不息、创新进取、终身学习。父亲陈右铭不仅仅是忠于信仰、不忘初心的坚定的共产党员,他更是我们后辈无限敬佩终生学习的典范和楷模。我们将继承父母的遗志,赓续红色基因,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1]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编辑部.中国舰艇工业历史资料丛书.核潜艇史料集(1958-1988)[M].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技术部,1990.6.

[2]陈右铭.回顾与思考——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情况[M].内部资料,1986.7.1.两弹一星研究会核潜艇专业委员会编写组.中国核潜艇之路(四)[M].内部,2014.8:237-252.

[3]陈右铭.军海诗草[M].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1996.12.

[4]陈右铭.酬海耕波[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9.

[5]陈右铭.陈右铭词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10.

[6]陈右铭.万里烽火·千里涛波[M].炎黄出版社.2002.10.

[7]陈右铭.博海心筹[M].中国文化出版社,2003.7.

[8]陈右铭,胡志江.陈右铭、胡志江诗集[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

[9]陈右铭,李忠效.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M].当代文艺出版社,2019.8.

[10]陈右铭,顾汉祥.大海不会忘记——周恩来与新中国核潜艇[M].中国当代教育出版社,2019.10.

[11]李忠效.核潜艇元勋陈右铭[J].党史天地,1999(11):34-38,

1999(12):26-30,2000(1):32-36.

[12]杨连新.核潜艇工程的“前沿指挥官”——陈右铭[J].舰船知识,2011.8:28-31.

[13]陈右铭,李忠效.中国核潜艇工程备忘录(第2版)[M].当代文艺出版社,2022.6.

[14]陈晋南,陈晓宁编.缅怀陈右铭百年诞辰纪念[M].当代文艺出版社,2022.12.

[15]陈右铭著,陈晋南陈晓宁编.陈右铭自传与文集[M].当代文艺出版社,2023.8.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核潜艇精神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1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