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寄语核潜艇事业: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

作者:黄旭华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4-10-01 1011

我的心思在核潜艇上

黄旭华

黄旭华寄语核潜艇事业: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

我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核潜艇事业所取得的成绩,是与我一起并肩战斗的 719 所全体同志呕心沥血几十多年所取得的。我的工作与全所同志的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如果说,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那完全是全所 同志与有关厂、所同志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只作为一个成员,作为一个组织者,做了一些我应当做的事情。在这里向大会汇报一下,我从事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 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艰难起步,抓主要矛盾

我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起步的。当时,属于 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常规艇一艘也没有,更不用说核动力潜艇了。当时的情况是: 我们极少部分同志做过核潜艇的探索工作,一部分同志参加过仿制常规潜艇的工作,大部分同志则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这确实是新兵打硬仗,其困难可想而 知。但当时领导和群众都有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精神振奋,斗志旺盛, 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查资料,搞调研,开研讨会,提方案。谁也不计较生活上的 艰难困苦,谁也不在困难面前退却。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搜集学习、熟悉国内常规潜艇仿制工作以及核潜艇探索工作的有关技术资料着手,掌握潜艇设计基本方法,并做到善于继承现有成果;二是从广泛搜集国外情报着手,从情报资料的有关点滴报道中启发思路,并摸清世界水平和发展趋势;三是从对国内有关科研单位、院校、工厂的条件、成果、产品和水平进行调研着手,使研制工作能立足国内,扎扎实实地进行,并据此组织和调 动国内各方面积极因素,广泛进行协作。

在进行核潜艇具体方案探讨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国内,从现实情况 出发,既要排除不顾中国工业和科技水平的实际,而想集先进于一艇的不现实的想法,也要排除只想简单地把核动力搬上现有仿苏“33”潜艇上的无所作为的保守思想。要集中力量、明确重点,首先解决核动力用于潜艇的有关技术问题。在比较广泛的和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在一九五六年十二月底初步勾画出了核潜艇的完整雏形。由我组织一些同志写出了战术技术任务书的建议书,并向领导机关和首长作汇报。

经过有关领导机关认真审查,中央专委很快就批下来了。这是一艘可以长时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执行水下战斗任务的反潜鱼雷核潜艇,它采用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艇体,装备大功率核动力装置,并具有安全可靠的防放射性防护设施,有深水隐蔽发射鱼雷的液压发射装置,有保证水下长期航行的制氧、空气净化、再生和调节温湿度的综合空调系统,有供水下观察、搜索的综合声呐、精确提供航向与方位的综合惯导系统和远距离快速通讯的先进观通设备。为了实现这一美好构思,我们在艇总体性能、结构等方面以及设备选型方面,正确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决策问题。

首先我们通过尖端与常规、先进与现实、重点与一般的各种关系的具体分析, 找出了全艇的主要矛盾所在。在确保性能和研制周期前提下,确定了七大关键性 问题作为我们主要攻关目标。这七大项目当时被人们称誉为“七朵金花”。而对 有些项目,我们则坚决采用现有成果。如核潜艇高压空气,我们经过分析认为,现成“33”艇所需的压力空气系统完全能满足核潜艇首制艇的要求。然而空气压 力增加,则容易产生爆炸问题,必须做大量工作去攻克它。从时间、条件、安全 性、现实性综合考虑,我们定下来仍用“33”艇所用的压力空气。像这样的例子 不少。我们的这些技术上的决策,今天看来是成功的。它既避免了“百事俱兴、 拉长战线、增加矛盾、影响进度”,又达到了艇的主要战术技术性能的成龙配套。 这不仅是一艘实验艇,也是一艘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战斗艇。

每一朵金花的开放,都是从事具体工作的科技人员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的结 果。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共同劳动,才培育出核潜艇这朵艳丽 的大金花!拿我自己从事和了解比较多的 “水滴型”来说吧。在美国,是经过常规动力水滴线型“大青花鱼”号的实艇实验和核动力常规线形“ 工鱼”号的建造,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才进一步研制出核动力水滴线型“飞鱼”号的,是分 三步完成的。我们怎么办?我们认为,在核潜艇研究室的那一段,我们已经探索 过水滴型,并做了一些简陋实验,有了一些定性概念。又搞了个水滴型的小试验艇,取得了水下航行的初步实践经验,况且,已有美国在“飞鱼”号把核动力和水滴型集中与一艇的成功例证,我们经过对现实性和先进性的充分论证以后,下决心把三步合并成一步走。

从核潜艇首制艇就开始采用核动力和水滴型。然而先进的水滴型在高速下的操纵性却是个未知的难题,它直接关系到艇的机动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此外,采用这种线形的阻力系数、艏艉端结构等技术问题我们都缺乏定量概念。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所部分同志会同 702 所有关同志,采用严密的实验步骤和严格的实验方法。先用风洞、悬臂水池和水面自航模等试验来取得直航、回转、水平面的操纵性资料,后又用水下自航模试验来探索水平面、垂直面综合操纵性能,为了增加人操纵的因素,又进一步做了潜操仪操艇试验。从反复试验中取得了上万个数据,终于掌握了水滴型艇体操纵性的基本规律,用于指导设计,使首艇一步就采用核动力水滴型获得成功。

二、坚持按科学规律和科研程序办事

核潜艇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技术综合体。它犹如一座海上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国家工业和技术水平的缩影。就以首艇来说,全艇设备、仪表、附件有 2 600 多项、46 000 多台件,所用材料有 1 300 多种规格。这些设备和材料中有 60% 是各自的技术岗位,认真负责地把有关艇体结构、设备、装置、系统的重量、重心 统统摸清楚,进行一次大检查。调整了屏蔽走廊等重大结构布局,保证了核潜艇 稳性达到了设计要求。我们的核潜艇开起来很平稳,是与我们明确的技术指导思 想有关的。

叫我做技术负责人,我必须对事业、对海军、对人民高度负责。决不能因为自己工作不细而造成隐患。就以耐压艇体开孔问题来说,核潜艇的耐压艇体上开孔很多,若考虑不周,开口位置不对或多开了孔都要返工,错一个孔,就多一个不安全因素。为了消除隐患,做到准确无误,我们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画大比尺的分舱布置图,尽量做到连一个再细的管子也不漏掉;二是与总体建造厂配合做出了核潜艇的 1:1 实体模型,对每个设备布置,每条管道、电缆走向,逐个反复推敲,不断调整,最后决定下来,这就保证我们能够设计出如此复杂的第一艘核潜艇。我们虽然在耐压壳体上开了数以千计的孔,却未因此留下隐患,我们感到欣慰。

三、勇担重任,一丝不苟

担任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以后,我的工作就更忙了,既要当总师,又要当所长,还要代理党委书记。许多同志问:你忙得过来吗?我说: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把各方面工作干好,作为一个领导,首先要把领导班子团结好,起到核心的作用,要有明确的分工,各方按照分工要求,主动、积极、 负责地去工作。这样就必须拿得起,放得下。该放的时候大胆放手让下面同志去 干;要拿时又要拿得起。至于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该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我是比较注意发挥下面同志积极性的。要发挥积极性,首先要信任他们,使 他们愿意动脑筋、想办法。譬如一件事情,如果有几条路可以走,都可以达到目 的,一般我都尊重下面同志提出的办法。这样做,干具体工作同志积极性很高, 工作就容易完成得好。另外,我们也为他们承担责任。因此,在我下面工作的同 志手脚放得开,工作敢大胆干。大家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工作有什么难做的呢?

作为一名总师,我深知身上胆子重,责任大。因此,每当重大问题需要决策时,我常常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仔细考虑每个关键技术的可靠程度。例如,核潜艇在一九八四年模型弹发射试验前,导弹舱耐压体大小直径过渡段连接肘板焊缝发现有数处裂纹,而且裂纹所在位置难以施工,有些裂纹还在水下。裂纹是船体建造中最忌讳的东西。大家都知道一条小虫毁了一条大船的寓言。小小一条小焊缝,搞不好也会酿成大祸的。何况在发射导弹瞬间强大冲力作用下,安全能否确保,更是令人担心。面临发射模型弹前夕出此问题,大家都很紧张。要挖掉补焊,工艺要求需加温到 100 多度才能焊接,当时天较冷,现场难以满足工艺要求,只有进坞。要进坞,试验时间就要大大推迟,将影响整个部署。在这进退两难情况 下,我一方面让驻厂军代表和总体建造厂及 719 所的同志在现场从补焊问题上找出路,另一方面找 719 所有关同志进行计算,并且找出“31”模型弹发射时测定的应力曲线数据进行研究,通过计算与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此焊缝不至于危害整个艇体,我下决心试验照常进行。同时,我们又采用仪器进行应变监测,随时用仪表观察它的微小变化,从而保证试验正常进行,并取得园满成功。

在现场,有些问题如不及时处理还会危及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例如,一九八五年五月,遥测弹发射准备过程中,发现艇局部超剂量达数百倍,当时人们都很紧张,尤其是艇员意见非常大,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艇员健康问题。部队同志请示海军首长,海军首长下令:剂量问题未解决,艇不能启堆航行进行导弹发射试验。时间很紧,人们心情更急。负责核动力装置的副总工程师又出国去了,责任落在我身上。在这样十分紧张情况下,我再三要求自已,要冷静,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有信心,要深入思考,要发动群众,回忆、查找原因。我立即组织各方面人员对有关因素一件件罗列、分析,能予排除的尽早排除,以便把复杂的问题集中到几个关健部位上,最后找出可能出问题的地方,通过潜水员现场勘察,原来是由于坞修时,不慎把屏蔽水舱的通气管堵住了,造成屏蔽水箱进不去水,从而失去了水屏蔽而造成超剂量,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

现实和历史中常有“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情况。在美国就发生过核潜艇发射导弹时导弹掉下来把艇体砸伤的事例。我们核潜艇上发射模型弹,模型弹无动力,射出一定高度就会垂直下落,容易砸到艇上,而艇的上层建筑又有许多高压气瓶,砸上了就可能出现像一颗颗炸弹爆炸一样连锁反应。反应堆正在艇中, 后果十分严重。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首先在模型弹上采取两条措施,一是 让弹上装 6至7吨水,发射后能自动及时排掉,使落弹重量大大减轻;二是给弹上装降落伞,弹至最高点时自动打开,增大降落时阻力。然而,世界上的事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无误。为了防止万一,提出在发射时把艇稍稍倾斜的措施,这样即使模型弹机械失灵,也不会砸到艇上。但艇身倾斜,万一水下发射时出现意外事故,或因其他紧急情况需要应急上浮时,倾斜造成的附加力矩可能造成翻艇的危险,何况又是操艇条例明文禁止的,艇队当然坚决反对。对此,我先找 719 所同志做了有关计算,通过计算和分析,修改一下应急上浮条例,到应急上浮快接近水面时,让速度减慢下来,再按正常速度上浮。艇队同志认为我们计算与条例修改可以保证安全,因此同意了我们的意见,从而保证了模型弹发射时不仅能按需要满足预想的发射条件,而且在发射反作用力条件下,依然有良好稳性。为正式发射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大力协同、群策群力结硕果

作为一名总师,要求我善于大力协同,团结好各单位同志,充分发挥大家积极性,把大家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使难题得到解决。例如,在导弹发射时,发射筒盖必须保证顺利打开。然而,核潜艇 的发射筒盖由于种种原因曾出现过打不 开的现象,开会时常常互相埋怨。我想,千军万马都准备好了,怎么能叫这个问题 难住呢?我把各方召集起来,提出一个要求,叫“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现在不是互相推卸责任的时候,而是重任在肩,如何千方百计、齐心协力完成好任务 的问题。人心齐,泰山移。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问题就很快得到了解决。我当时是 719 所所长,当作为核潜艇总师处理问题时,首先要求自己不偏袒 719 所,同时要求719所同志要乐于做别人不做的事,多为别人着想,多承担责任,不埋怨、不推诿。这样做,就有利于工作,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我常想,作为一名指挥员,在听取人家意见时,首先要能坐得住,听得进, 要边听边思考,特别在关健问题上要多听听不同意见。越是矛盾大,越是七嘴八 舌议论纷纷时,越要坐下来听,千万不能急燥,也不要轻易表态,以免限制别人 思路。等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后,自己深思熟虑了,就要拿出主意,一旦定下来, 自己就要敢于负责,严格要求,决不上推下卸。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在每次出海试验前做准备工作时,我们试验队总要强调试验的意义和重要性,严 格落实技术责任制,各项要求既明确又严格,各项检查一丝不苟。这时大家思想 都很紧张,真可谓“诚恐诚惶”,小心翼翼。但到临出海送行时,我又给大家降降温,思想放开一些,神经太紧张了反而容易出差错,影响试验效果,要心情轻 松愉快地出海。一般说,这样做效果比较好。

从一九五八年我调到核潜艇研究室开始到现在,从事核潜艇工程己有半个 多世纪了,我欣喜地看到,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核潜艇造出来了。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我作为一名老兵参 加了这个设计的全过程,尽了我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 为一个党员应当做的事情。我取得的成绩,也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核潜艇的 研制成功,首先归功于党中央和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归功于核潜艇战线上同志 们的共同努和大力协同,归功于海军全体指战员的大力支持,归功于七院各所同 志们的共同努力,归功于总体建造厂全体职工和 719 所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们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结束语

岁月流失,事业前进。现在我们正面临新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高技术的浪潮正引起科研、生产、经济等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面对新形势,要求我们勇于开拓,敢于正视现实提出的挑战。我虽年岁已大,但作为一名院士,仍要“志在千里”。宋人欧阳修有一句话:“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我决心与新老核潜艇人一道,像当年干第一代核潜艇那样,无所畏惧,一往无前,把核潜艇精神传承下去,同年轻人一起奋斗,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黄旭华. 我心思在核潜艇上. 中国核潜艇之路(一至四)[M].两弹一星研究会核潜艇专业委员会编写组.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政治工作部、中国两弹一星研究会核潜艇专业委员会.2014.8(一卷):311-318.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船重工 719 所所长、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

黄旭华寄语核潜艇事业: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

092导弹核潜艇。

黄旭华寄语核潜艇事业: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

在导弹核潜艇前,1979年任命的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左2)与三位副总设计师合影,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

黄旭华寄语核潜艇事业: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

1988年4月30日于404核潜艇前,第二任总师黄旭华、国防科委总工姜来根、赵仁恺、科技部七局一处处长张盛铎、09总师办主任吴廷国合影留念。

黄旭华寄语核潜艇事业: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

90岁高龄的黄旭华总师参观退役的091核潜艇留影。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6
0
0
2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