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如:十九大报告中的六个“新”展示理论创新

作者:李君如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2017-10-27 385

中共著名理论学者、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专访,详细解读十九大报告。在他看来,十九大报告中的六个“新”,令人印象深刻。这六个“新”是报告的精髓,同时也是中共面对新时代,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题所做出的探索和创新。

本文据此次采访整理而成

采访整理/中国新闻周刊记者 韩永

我们读了十九大报告以后,都感到新意迭出,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从头到尾贯穿始终。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六个“新”:新时代、新矛盾、新思想、新方略、新任务、新征程。我们分开来谈一谈。

提出“新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个是“新时代”。这是贯穿十九大报告全文的主题词。新时代,不仅仅是报告中提出的一个科学论断,而且写进了大会的主题,成为报告的标题。所以我们在学习十九大精神时,首先要领会什么叫新时代,为什么说进入了新时代。

这次报告的第一部分,是讲过去五年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但又不同于历次党代会报告的概括总结。每次党代会报告都要对过去五年做个总结,一般都会讲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次报告通过对过去五年的总结,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通过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也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全部历史进程的总结,联系全部历史经验,得出新的历史方位到来了的结论。

这里一个问题产生了,什么叫新时代?新时代的内涵是五条,第一条,从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上看,现在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第二个,从我们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放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看,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放到民族复兴的角度看,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把中国放在世界大局中看,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那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呢?从7·26讲话到这次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方面来阐释它的意义:一个是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那么,新时代提出的依据是什么?那就要联系第二个“新”,就是“新矛盾”。

十九大报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决定了我们进入新时代。因为唯物辩证法特别是毛泽东的矛盾论思想告诉我们,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根据是什么,是看纷繁复杂的现象中间,起主导性决定性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的《矛盾论》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叫抓住主要矛盾。这不仅仅是要能够明确工作重点,更重要的是要划分社会阶段,认识到我们处在什么历史方位上。主要矛盾在我们研究社会历史发展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在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时是根本的依据。现在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遵循这个方法论。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今天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实际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已经注意到我国社会发展出现了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共十七大就提出来要研究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次十九大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也要求我们去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

一方面,我们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从高速增长到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人民生活普遍改善和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越来越大,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十九大报告在对过去五年的总结里,第一条讲经济建设的时候,就讲到了现在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增长到80万亿,位列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这些都说明,我们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发展壮大起来,这是阶段性特征的一个表现。

但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没解决。就人均GDP来讲,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人民收入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再加上人民的需求我们还不能完全满足,比如我们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老百姓到日本抢购马桶盖、奶粉、电饭煲,中央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问题很突出,都还在解决之中。

由此可见,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两重性的。一方面,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更高了,而且拓展了,不仅在经济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都有需求,而且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落后的社会生产尽管通过改革发展以后有很大的改变,有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更加突出了。

通过这两方面分析,集中起来概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在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

这样的矛盾变化不是小变化,而是大变化。十九大报告说关系全局,对党和国家许多工作提出新要求。因此要在继续推动发展基础上,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方方面面的需要。

“变”与“不变”统一起来

另外,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不能急于求成,要客观地、冷静地来指导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这里有一个问题提出来,十九大报告说,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两个“没有变”,要和新时代新矛盾做统一的认识。

这里有个理论问题就产生了,一面是主要矛盾发生了主要变化,一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变,而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矛盾是什么呢?按照邓小平的论述和十一届六中全会的表述,以及历次党代会的观点,一直认为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那么,决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是被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取代了?或者说它不存在了?这是一个复杂的理论问题。

按照我刚才分析的阶段性的新特征,应该讲,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实践中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这个矛盾的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并没有满足,不仅要求更高了,而且拓展了,拓展到了民主、法治、公平等方面。这个矛盾的另一方面,落后的社会生产经过改革发展以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发展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而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突出了。所以,关于新矛盾的概括,实际上是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这样,就可以把“变”与“不变”统一起来。“变”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新的变化,“不变”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变”。

为什么讲这些?就是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强调变,但是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去追求美好生活;另一种倾向是强调不变,不思进取,不能按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去探索去创新。

在新时代解决新矛盾时,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新思想”。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党的理论创新,是十九大报告中最大的一个创新。这个创新反映了我们党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为什么十九大会提出我们在理论创新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因为中共十八大以来,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来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这就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围绕这么一个根本问题去探索,去创新。

大家势必要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哪些内容?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来定位?十九大报告讲了八个“明确”,可以理解为这个思想的主要内容。这八个方面的概括,把十八大以来的经验以及十九大后的新任务,都概括到了这个思想之内。

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怎么定位?十九大报告从五个方面做了阐述:第一,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第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第三,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第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五,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行动指南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就叫指导思想。

与新思想相联系的第四个“新”,叫“新方略”。

邓小平同志那时候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后来党的十四大概括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十五大把它简称为“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党在这一指导思想指引下,从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在理论创新中不断进行新概括,提出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等。到中共十八大,还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次又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基本方略一共十四条,也可以看做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但它叫方略,更侧重于讲我们要去干的事情。

如果分析一下这十四条会发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条是管总的,党的领导、人民中心、深化改革、发展新理念;第五条到第九条讲“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实施方略,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方略;第十、十一、十二、十三条是国家安全、军队和国防建设、一国两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讲我们的安全、国防、祖国统一和外交问题;第十四条讲从严治党。这个逻辑比较清晰。语言基本上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新的语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合在一起,就是我们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五个“新”,是“新任务”。这就是十九大报告的第四部分,提出了两大任务,一个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叫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一个任务,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意味着第一个百年目标要在我们的手里实现。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用十年时间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奔小康,这两个十年是为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打基础的;第三步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用50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

前两步战略目标,我们实际上都提前实现了。江泽民担任总书记以后,面临一个使命,就是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以后,怎么来规划第三步战略。他做了一个很重大的决策,就是在50年建设现代化时间中划出20年时间,即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巩固进入小康社会的成果,又能够解决奔小康中存在的问题。

这样,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就分成两段,前20年和后30年。前20年,意味着我们到建党100年的时候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面临的使命,就是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还要解决后面30年怎么搞现代化的问题,所以提出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

所以,新任务由两个任务构成,一个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从十九大算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三年时间。今年开十九大,明年要总结改革开放40周年的经验,后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再后年就要向全世界宣布,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这里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讲,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是扶贫脱贫。我们承诺了,到2020年,按照现在标准下的贫困水平,农村的贫困问题全部解决,一个不落。所有的贫困县统统摘帽。区域性的贫困问题也要解决。所以,决胜全面小康这六个字很好说,但里面的任务很艰巨,且时间不多了,就三年。其他问题还有环保的问题,三大污染问题,即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问题也要解决,另外还要防范金融风险等等,我们有三大攻坚战要打。

新任务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新征程”,这是第六个“新”。

这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亮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开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大家感到鼓舞士气的,增强信心的,就是后30年。十九大提出分两步走来实现,就是先用15年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用第二个15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一个1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意味着原来邓小平提出的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原来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中等发达国家。按照我们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我们在不断超越,所以可以提前,到2035年就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剩下的15年,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目标超越了邓小平原来的目标,把原来的目标又充实了,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现在加了“美丽”。

这个“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意义很大:第一,它适应了新时代中国发展新趋势,是实现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大决策;第二,是在科学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提出的一个具有科学意义的结论;第三,它实际上超越了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为实现“强起来”的目标提出的宏伟的行动纲领。

通过对六个“新”的学习领会,可以体会到十九大确实是划时代的党代表大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宏伟的蓝图,制定了一个科学的纲领。抓住这六个“新”,可以很好地把握十九大的精神。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0
0
0
3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