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⑤

作者:佚名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2023-08-11 253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⑤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带头冲在前、干在先,是我们党走向成功的关键。

  ——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2020年1月8日)

  北宋宝元年间,西北战事吃紧、国家财政困窘,大臣宋祁忧心不已。他向宋仁宗呈奏《上三冗三费疏》,建议朝廷“去三冗”(冗官、冗兵、冗僧)、“节三费”(道场斋醮、多建寺观、靡费公用)。

  在奏疏最后,宋祁提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认为朝廷应作出榜样,带头厉行节俭、减少开支,如此则“天下响应,民业日丰,人心不摇”,边患和财政问题自然能逐步解决。

  这句谏言,阐述的道理并不复杂难懂,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洞见。正所谓“己身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到躬身力行、率先垂范,又怎能让他人真心信服、甘愿跟随呢?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严格律己,处处以身作则。一天,他乘车上朝,途中碰到齐景公。齐景公见他坐的是旧车老马,便让人送去豪华新车和数匹壮马。但晏婴“三返不受”,对齐景公说,如果我乘豪车招摇过市,看到的人也有样学样,用不了多久,国家就会奢侈成风。

  晏婴之所以“三拒辂车”,在于他懂得“正人先正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先不做,而且时时刻刻给他人作出表率。相反,同是春秋时期,卫懿公荒淫逸乐、喜好养鹤,卫国上下“蓄鹤待宠”成风,结果国难当头无人御敌,终为狄人所灭。可见,当政者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⑤

  “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一方面强调要身正为范、率民以正,另一方面则要求从政者遇事能身先士卒、奋勇当先。无论是在上面要求人还是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

  北宋宰相陈尧佐为官勤廉,欧阳修赞其“居官无大小,所至必闻”。在寿州任职期间,当地发生饥荒,陈尧佐带头拿出自己的俸米,做成粥赈济灾民,其他官吏富民看到后纷纷效仿,救活了数万人。陈尧佐说:“吾岂以是为私惠邪?盖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而使其从之乐也。”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还可以在先秦儒家思想中找到渊源。比如,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为政者作风正派,即使不发命令,人们也会执行;若自身不端正,哪怕发出命令,人们也不愿听从。

  为官从政,关键就在一个“正”字。一次,鲁哀公问政,孔子回答:“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季康子请教时,孔子也告诉他“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里的“正”,既有坚守正道、涵养正气等含义,也有端正自身行为、带头作出榜样的意思,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曾说:“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当下,干事创业攻难关,都需要领导干部有“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的觉悟,不仅要跟大家干在一起,还要干在最前头。喊一声“跟我上”与吼一声“给我上”,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