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东:警惕用一种神话代替另一种神话
警惕用一种神话代替另一种神话 |
——评香港丁学良教授对中国经济学家的评论 文/特约撰稿员 王小东 关于香港的丁学良教授提出的中国合格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的说法,笔者简明扼要地说以下五点意见。 第一点:从增进人类知识的角度说,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确实乏善可陈 从增进人类知识的角度,从学术的角度说,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确实乏善可陈。而且我还要补充丁学良教授一下:不仅用丁教授所说的“国内有的著名经济学家连在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这样的西方标准看是这样,即使不用西方标准,他们也是乏善可陈的,因为他们并没有深入研究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如此浓缩、丰富多彩的经济现象,更不要提从这些经济现象中开创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方法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第二点:比中国经济学家更不合格的是中国的媒体 值得指出的是,上面这段话笔者恰恰在几个月前博客中国组织的一次讨论中国主流经济学界的会上说过;中国大陆的经济学家杨帆教授当时也应和说,经济学本来就是一门三流的学问,并提出了“经济学应该归位”;当时有无数的中国媒体记者在场。“郎顾之争”那一次,笔者曾经在新浪网说过,郎咸平教授的那些观点笔者十几年以前就说过,写过文章,引起一片讪笑声。那么,笔者为什么这样愚蠢,这次又跑出来“掠人之美”呢?笔者再蠢也没有这样蠢,但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得不讲:那就是,比中国经济学家更不合格的是中国的媒体,或者是中国的受众。 丁学良教授的这段话出来之后,媒体进行了大肆炒作。有人又出来说:“为何总是香港教授做勇敢的‘小男孩’”。笔者认为,这个问题要问中国的媒体,为何他们总是那么浅薄、势利,对于中国普通人,特别是大陆普通人的真知灼见总是坚决封杀,而如此热衷于炒作外国人,至少是“境外人士”?是因为他们常说的受了政治上的限制吗?政治上的限制是有的,但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不是,因为政治上的限制倒不会去如此势利地去划分是谁说的。是因为他们常说的中国的大众就是如此浅薄、势利,所以他们不得不适应受众的口味吗?或许是这样。那么,还是那句老话,有什么样的土壤就长出什么样的庄稼。在如此一片浅薄、势利的土壤中,你能指望出什么“合格的经济学家”,或者说“合格的学人”?!合格的早被你们窒息死了! 第三点:应以另一种标准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 由于中国主流经济学家们自身的问题,这一段时间他们在公众中的信誉已经降到了极点——不然,那些原来如此追捧他们的中国媒体也决不会出来“又踏上一只脚”。然而,越是在这样的时候,越应该有人出来做平心之论,不必再踏上一只脚。平心而论,评判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不能单用“知识增长”的尺子去量,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是干这个的,他们是在中国改革开放、风云际会之时,为中国利益集团的重新建构出来进行呐喊的一群政治呐喊者和利益代言人。对他们需要用另外的尺子来衡量。对于他们所扮演的改革开放的政治呐喊者的角色,我们应该记住:改革开放的功是有他们一份的;同时,改革开放的过他们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这个比例应该与他们所占的功的比例一致。至于他们所扮演的某些中国利益集团的代言人的角色,则只要不违法,我们也没什么办法——毕竟其他行当,如医生之类的,干这个的也不少。公众所能做的,所应该做的,只是去除他们头上的“中立”、“公益”、“学术”的光环,简而言之,就是明白他们“广告形象代言人”的真实身份,从而使他们的“虚假广告”价值降到零。 有必要声明,笔者本人是早就被他们“革出教门”的,他们之中厚道的,见面还能拍一下肩膀,叫一声“小东”;不厚道的,早已是转过脸去装不认识了。所以,无论是从个人利益还是从个人感情,笔者都犯不着在这样一个时候出来说他们也还有功。 第四点:要警惕用一种神话来代替另一种神话 丁学良教授说:“在西方经济学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经济学并不是一个公共的学科,经济学和物理学、数学一样,所讨论的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问题”;“在中国,经济学还没有成为真正的科学”。我认为,丁学良教授在这里是在利用中国公众对于西方学术的无知和盲目崇拜,在制造西方经济学的神话。不知丁学良教授知道不知道,西方的一群相当著名的经济学家,包括投入产出表的发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列昂惕夫(Leontief),写过一本书,叫做《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著名的西方经济学大师,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也在他那本著名的《经济学》中说:经济学就是与化学不同,是个人人都能谈的学问。 诚然,在肆无忌惮地出来做某个利益集团,甚至某个特定企业的代言人方面,西方经济学家确实做得比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要好得多。然而,即使是西方经济学,也不是物理学、数学一样的学问,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科学”。恰恰是由于这种“非科学性”,西方经济学也摆脱不了为特定的利益集团说话的性质。用西方经济学的神话来代替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神话不会比原来更好。所应该做的,是在中国让“经济学归位”。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原本就没有在中国的这种显赫位置。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学会有这种它原本不应该有的显赫位置呢?个中原因丁教授倒是说对了:“就是因为不让其他学科讲话,才出现搞经济研究的人什么都可以谈的情况。” 第五点:苛刻评价中国所有的经济学家是不公道的 丁学良教授对于中国主流经济学家的评价不算苛刻:中国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在获得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都会瞠目结舌的巨大的私人财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于普通纳税人的)的情况下,还孜孜不倦地为个人谋私利,不做学问,没有任何一点对于用税款养育他们的公众的责任感,确实怎么批判都不过分。然而,丁教授所说的是“中国经济学家”,其中并没有“主流”二字,这就不公道了。任何一个懂行的人都知道,要想符合丁教授津津乐道的西方的合格标准,在智力上并没有那么大的难度,关键是那个“合格”要用金钱和时间堆出来。中国有着无数勤勤恳恳,工资收入不到丁教授百分之一的经济学家或者其他“学人”,以极其微薄的课题经费,并为媒体视而不见,却在做着很有价值的工作。他们之所以“不合格”,主要就是一个资源投入的问题。如果以投入产出比计算,则中国的这些经济学家,这些“学人”绝对无愧于西方学者的智力和品德。在这里笔者不禁要问一声丁教授:您拿了中国学人一百倍的工资,您又干了些什么?您合格吗?坦率地说,在笔者眼里,您钱多,您很幸运,但仅此而已。 来源:凤凰周刊2005年第33期 总第202期 |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