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在新华社大礼堂隆重举行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5-23 84

光影铸魂,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电影《浴血困牛山》展映拉开序幕

电影《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在新华社大礼堂隆重举行

5月21日,红色影片《浴血困牛山》(贵州三点红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出品、北京琪舰红色文化影视有限公司协拍)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在新华社大礼堂隆重举行。

困牛山,地处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山峦形如卧牛,三面环水,地势险峻,由此得名。91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影片真实再现红军长征中的这一段悲壮历史,1934年,在国民党调动军队对红军和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的危机时刻,红六军团奉命西征。在进入贵州石阡县以后,十八师五十二团为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突围,在石阡县困牛山与顽敌展开浴血拼搏。最后,黔驴计穷的敌人使出了最为下三烂的一招——以老百姓当人肉盾牌。为了保护当地百姓,一百多名红军指战员毅然选择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我党我军“人民至上”的崇高宗旨。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石太林、副会长徐峰,退役军人事务部褒扬司处长郝江超,贵州省委宣传部、石阡县委政府等的关单位负责同志,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以及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陈先义、解放军原总参宣传部原领导王立华等参加本次活动。

电影《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在新华社大礼堂隆重举行

与会者与新华社的同志一起观看了电影《浴血困牛山》。观影结束后,各位领导、专家、学者共同参加长征沿线展映计划启动仪式。影片将沿着长征路线展映,让困牛山的故事走进更多城市、学校、社区,播撒信仰种子。

电影《浴血困牛山》长征沿线展映启动仪式在新华社大礼堂隆重举行

启动仪式结束后,举办了电影观摩研讨会,与会同志热烈发言。

石太林同志指出,红色文化承载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为了保护人民群众,被围困在困牛山的红军指战员集体跳崖的千古壮举,是一段鲜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史实。我们相信通过《浴血困牛山》电影的上映,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红军战士们与人民群众的血肉相连的鲜活历史,对于困牛山红军牺牲壮举的宣传具有重大意义。

徐峰同志感慨地说,红军战士在绝境中为了保全人民群众而集体跳崖,这是信仰至上的抉择,更是人民至上的担当。电影以真实历史为底色,再现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二团为掩护主力、不误伤保护百姓,在困牛山弹尽粮绝后毅然跳崖的壮烈场景。信仰的力量跨越时空,让观众在泪水中触摸到共产党人“把希望留给别人,用生命守护群众”的赤子之心。

郝江超同志介绍说,退役军人事务部十分重视困牛纪念设施建设和红军遗骸收集工作。2025年2月,国务院批准石阡县甘溪困牛山红军烈士陵园为第七批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进一步提升了其历史地位和影响力。

饶曙光同志评价,影片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写得好、立得住,片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张力使人信服。主创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立体呈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中国红色电影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探索。

陈先义同志指出,电影《浴血困牛山》以1934年红六军团在贵州石阡困牛山的英勇战斗为背景,真实再现了红军战士在困境中坚守信仰、服从指挥、顾全大局、主动牺牲的壮烈场景。特别是红军战士为了不误伤百姓,宁死不当俘虏,选择集体跳崖的壮举,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出身军人家庭的贵州三点红文化影视传媒董事长张淑平,4年前因一则红军跳崖的报道深受触动,毅然投身电影创作。她深情地说,传承红色基因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光影是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真实的历史比任何艺术加工都更具力量。这段历史不需要艺术化修饰,真实就是最强的感染力。

为保证历史真实性,团队邀请军史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柳建伟操刀剧本,翻阅海量文献、走访村民、拜访红军后代,甚至从旧电报中提取国民党军方面的史料。

电影总顾问范琪指出,红色文化是渗透在在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困牛山的枪声虽已远去,但英烈们的精神从未褪色。他们用生命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初心,用行动践行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传承不是简单的缅怀,而是要让英雄的故事“活”起来,让信仰的力量“传”下去。

在场嘉宾纷纷表示,红色文化不能止步于纪念馆,要通过光影走进百姓生活,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世界。90岁高龄的郑立冰老人观影中数度哽咽流泪,她于上世纪50年代在贵州参加剿匪,后又到朝鲜战场参战,曾亲身经历过电影中敌众我寡、残酷的战争。

“红色血脉的延续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共同参与。”与会领导专家纷纷呼吁,以电影为起点,结合纪录片、研学课程、文旅融合等形式,构建红色文化传承的立体网络,让“困牛山跳崖”等革命故事成为民族精神的永恒坐标。

光影为炬,照亮红色传承之路,《浴血困牛山》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当长征路上的展映活动如火如荼展开,当青少年在银幕前为英雄落泪,红色基因的传承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历史从未远去,信仰永远年轻。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2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