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奸精英又在忽悠中国人:评茅于轼《必须保卫市场》

作者:hwd99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3-05-02 367

汉奸精英又在忽悠中国人:评茅于轼《必须保卫市场》,同时回答郎咸平 如何应当中美金融战争

   

一年来,国人时刻担心, 美国的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进攻中国成功。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有美元印钞权,在国际市场,美国的金融大鳄呼风唤雨,利用所谓市场忽悠世界人民,不管是自己的盟友日本,还是英国,还是曾经的对手俄罗斯,还是其他第三世界穷国,均被其抢劫一空。地球人都知道,美国利用自己取之不尽的美元做后盾,在所谓的市场上是战无不胜的。

地球人都知道,美国人豢养的中国精英极力向国人推销所谓的市场万能,能实现资源最佳配置,能实现经济发展。可是它们的主子却并不相信这一点。不仅之前,美国花费了千亿美金干预拯救美国股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美国历史上的自由市场曾经产生了1929年经济危机,一方面牛奶等食品大量倒入大海,一方面大批老百姓饿着肚子,这些精英难道一点都不知道。

汉奸精英们鼓吹的必须保卫市场,其实质就是要中国人民遵从西方的自由市场的原则,听任西方金融大鳄在中国金融市场席卷中国财富。

如何应对这一点。很简单,在中国的土地上,政权还掌握在中国人民手里,中国人民任何时刻都可以修改规则,进入中国的货币,进来了,什么时候出去,能否增值出去,由中国人民决定,决不允许金融大鳄随意拿走中国人民的财富,想走就走,想来就来。

刚解放时,在上海,那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还一清二白,都能狠狠打击那时上海滩的金融贩子,今天,国力经过近六十年的积累,对付这些金融贩子,就没有办法了?

也许汉奸精英们要说了,中国这样做,会妨碍引进外资。但是,中国需要外资吗?中国缺资金吗?这是西方经济学彻头彻尾的欺骗,这些外资对中国人民百害而无一利,详细分析参见我的文章: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0―如何评价中国的外汇储备

/Article/Class4/200806/42694.html

中国应如何发展经济2――中国缺资金吗?

/Article/Class4/200807/44901.html 

 

汉奸精英们,你们悔改吧,中国民族历史会将你们载入历史史册的,让你们遗臭万年。

郎咸平:中美这场战争已经打饷了!中国竟糊里胡涂帮人数钱!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152655&log_id=1215420587129861 

原文:

必须保卫市场1 发现择优分配原理   

http://blog.people.com.cn/blog/template/blog_template.html?site_id=51769&log_id=1215783239875621  

经济观察报:在你们这一代经济学家中,你的经历比较独特,你是从自然科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中来的,是“半路出家”。   

茅于轼:我在大学读书时学的是机械,大学毕业之后,便到了东北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当过火车司机,还当过工程师,后来又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长期从事机车车辆研究。“文化大革命”我被下放到山西大同7年,1975年,中央打算修建一条青藏铁路,组织了一批专家对这条铁路的设计作技术经济评价,因为课题研究需要,我调回铁道科学研究院。论证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评价一条铁路的经济性。在计划经济年代,价格混乱,所以根本无法评价铁路的经济性。正是这次经历使我对经济学发生了兴趣。   

经济观察报:这一年你已经46岁了,当时的经济学家们仍在忙着从《资本论》中寻章摘句,为政策的变换做出种种政治上的诠释。工程师的思维方式,似乎有助于你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   

茅于轼:实际上现代经济学早就摆脱了抽象概念的堆砌,建立在数理基础上。但是当时中国的经济学家们离意识形态太近,而我就没有太多意识形态的约束。我一直对理工问题中的最优化方法有强烈的兴趣,早在做火车司机时,我就开始研究在正点运行的前提下,一个火车司机如何驾驶机车才能使燃料消耗最少?这就是所谓最优操纵问题。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对动态最优化进行了长期研究。经济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最优化问题,它是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供应条件下使财富产出最大化。经济学的本质在数学上就是数学规划问题。我在深入思考中终于意识到这一点。我兴奋得半个月没有睡好觉,经常半夜爬起来拿出纸笔做演算、推导,最后从数学非线性规划的最普遍原理提出了“择优分配”的概念。这是1979年,我刚好50岁。后来我进一步丰富完善,整理成了一个理论体系 “择优分配原理”。这是我这一辈子在自然科学方面最重要的成果。   

经济观察报:“择优分配原理”被称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你从一条捷径直接走入了经济学的核心领域。那么,到底什么是择优分配原理?   

茅于轼:择优分配原理是经济学的“脊梁骨”。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讨论的核心问题便是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择优分配原理就是想直接探讨什么是配置资源的最佳原则。微观经济理论认为,最优分配要使配置到各个领域的资源能有一个统一的边际收益。从理论上讲,实现最优配置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一个计划者事先计算出统一边际收益的数值,再按这个计算结果制订计划,调配社会资源。问题在于,复杂经济系统中边际收益的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实中没有任何一个计划者能求出全社会各种资源的统一边际收益。理想状态中的计划经济神话不过是一种 “计算机乌托邦”。事实上,计划者总是误把平均收益当成是边际收益,创造出许多拍脑瓜式的、一刀切式的比例关系,用以指导国民经济建设,结果堵塞了资源向更有效的配置调整的渠道,造成了我们熟知的浪费和低效率。看来,只有另一种办法,即走市场经济之路才行得通。因为,按照择优分配原理,无论我们是从哪一种初始分配出发,追求自利的市场参与者总会充分利用价格信号,不断做微量调整,将边际效益低的投入改用于边际效益更高的领域。由于普遍存在边际收益递减公理,最后一切投入的边际收益都会趋于一致,从而达到了最佳分配。   

经济观察报:这也就是说,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你就证明了计划经济的不科学、不可行,认定市场经济是必由之路。   

茅于轼: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是有着严密的科学逻辑的。197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特罗维奇因提出了线性规划的择优分配原理被授予过诺贝尔经济学奖。当时我不知道这些情况,在国门紧闭的岁月里也不可能知道。所以在几年时间里,我一个人潜心构造我的经济学世界,用自己推导出的这个原理把经济学重新又改造了一遍。直到1981年,我参加了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在颐和园举办的计量经济学研讨班,到这时,我才正式地接触到了现代经济学。这次培训极大地启发和促进了我的思路。后来,我进一步地阅读西方经济文献,和自己的想法印证,更加坚定和完善了原先的构思。1985年,我应《走向未来丛书》之邀写成《择优分配原理》一书。   

经济观察报:这本书深受欢迎,前后印了近10万册,一些经济学家回忆说,就是受到这本书的影响才走上了经济学的道路。   

茅于轼:这本书所阐述的当然基本上是西方学者在1970年代以前的理论成果。但是,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本这样的书。而且我是从问题出发,是围绕着一系列中国经济问题展开的:为什么一些平均值指标在经济运行实际过程中会导致资源误置?为什么成本定价法会产生弊端?随着生产部门的增加与减少、资源利用的可能性的维数变化,价格应当变化?为什么利率不应定死?什么是真正的“投机倒把”?什么是政策应放宽的?什么是政府应管理控制的等等。这些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吸引了当时关心现实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注意。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hwd99
hwd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