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应认真反思中国妇女地位下降

作者:李玲 来源:乌有之乡 2015-03-08 648

 “妇女能顶半边天”曾是中国妇女的自豪,中国妇女解放曾走在世界的前列。1949年,新中国成立,拉开了中国女性的新时代。中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的权利和保障在国际上是领先的。1949年颁布的《共同纲领》中明确的规定了妇女与男性在政治上有同样的权利,1954年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妇女和男性有同等的选举和被选举权。50年代开始了妇女参政的高层和基层的双向启动,一大批女干部登上政治舞台。

  在经济参与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几乎所有参加工作的劳动者,不论男女,都能平等地享受在终身就业保障、儿童保育、教育、医疗、住房补贴和退休金等方面的待遇。单位(集体)提供福利性的托幼服务,大大减少了当时女性参与劳动的机会成本、负面的社会压力以及儿童早期教育和照顾的费用。国家对全民教育的重视和积极开展对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的教育,极大地推动了广大妇女的角色的转变。农村三级医疗网的设立,赤脚医生的推广,妇幼保健网的建立切实的起了保障妇女的健康的作用。这些制度和政策使得中国这样一个收入水平很低的国家,在性别平等、广泛基础教育、卫生和就业领域做出了瞩目的成就。“妇女能顶半边天”,成为中国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标志性术语。

  新中国妇女解放其空前的规模、深度和广度,使其堪称近代女性解放的巅峰。著名诗人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是中国女性爱情独立宣言,标志着中国女性精神境界的高度,为世人所仰慕。

  当时身在其中,感觉不明显,出国后,感受很大。80年代中期,我赴美留学,有机会接触各国女性。中国女性的地位是最高的,是最飒爽英姿,敢作敢为,百无禁忌的,“男同志能办到的,女同志也能办到”这种性别平等的意识已自然而然地流淌在血液里。比如我本科和研究生专业是物理学,后又读经济学,这两个领域在国外基本上是女性不涉及,所以我国外的老师和朋友常常会睁大眼睛看着我,觉得不可思议。而在国内女性进入这些领域是很正常的。

  80年代,我在国外与各国女性的交往中,深感作为中国女性的幸运。然而进入21世纪,各国女性在争取男女平等方面进步巨大,女性当家做主已成新潮流。而中国女性的整体地位反而在下降,女性从政从世界领先水平下降到甚至不如非州,女性经济地位也是不断下降。。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给中国妇女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但是,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中国社会带来改革活力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迅速分化和贫富间的差距。妇女因其传统的社会分工、肩负的生产生育双重负担以及多重身份,而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女性的发展机会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但男女两性在发展中的差异却在不断扩大。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显示,从1992年到2009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icator,HDI)不断提高且快速增长,但中国的性别发展指数(Gender Development Indicator,GDI)没有随经济社会发展而同步增长,中国的妇女权力指数(Gender Empowerment Measure,GEM)反而成倍下降(刘伯红等,2010)。

  政治参与是传统的男性领域,女性从政,成为男女平等、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女性走向政治前台,走上权力的顶峰。从欧洲到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以及伊斯兰国家,都迎来自己的女总统、女总理,一个被称为‘她世纪’的政坛新时代正向我们走来。

  而中国女性政治参与进展与国际趋势比远远落后。每年两会女性代表和委员为会议增采不少,但女性代表的比例很低,代表性不足。女领导干部任正职的数量甚少、女干部基本是排在后面的副职,任虚职多实职少,边缘部门多关键部门少,特别是很大比例的女性干部是被照顾的“无知少女”(无党派、知识分子、少数民族、女性),是领导班子里天然的弱势群体,女干部基本上还处于陪衬和点缀的地位。

  女性经济地位也大幅下降,第一,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整体处于下降趋势。特别是90年代国企改革以来,女性劳动参与率大幅下降,学龄前儿童母亲的劳动参与率下降幅度更大(李实等,1999;姚先国、谭岚,2005)。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劳动年龄人口数据,中国男性劳动参与率为82.5%,女性劳动参与率为71.5%;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男性劳动参与率为78.2%,女性劳动参与率为63.7%。2000年男性和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差距为11个百分点,到了2010年,差距扩大到了14.5个百分点。第二,女性收入相对下降。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时代,所有劳动者的工作分配由国家计划决定,男女在就业机会上相对比较均等。并且,国家对工资标准和工资定级有统一的管理规定,单位无权决定职工的工资,因此,性别工资差异较小。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国企改革,使得企业等用人单位拥有越来越多的经营自主权,有权决定雇员的工作及工资,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异开始显现,并且这种差异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不断扩大。根据李春玲和李实2008年对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分析,1988年女性年收入是男性的84.0%,1995年,该比例下降为80.0%,2002年,该比例继续下降到79.0%,可见女性年收入占男性的比例在14年间呈下降趋势。根据张丹丹运用CHNS数据所作的分析,1989年、1993年和1997年女性年收入占男性比例分别是94.2%、76.4%、77.5%;Margaret et al.(1997) 女性年收入占男性比例是47%,自九十年代以来的性别工资差异呈扩大趋势。2011年中国家庭动态调查显示,不论在哪个部门,男性工资收入均高于女性。但是,公共部门和国有集体企业中的男女工资收入差距要小于私有企业、个体家庭经营等组织的男女工资收入。公共部门中男女工资收入差距是最小的,而私有企业中男女工资收入差距是最大的。

  参加国际会议常常很尴尬,中国女性地位下降与全球女性地位上升形成鲜明对比。女性地位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到了好好反思此问题的时候!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1
1
1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