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干强:读懂《资本论》需要联系实际并持之以恒

作者:何干强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25-08-17 92

参加第18届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会议感言

何干强

何干强:读懂《资本论》需要联系实际并持之以恒

尊敬的理事会各位领导,尊敬的学会参会同志,2025年学会授予我“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我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也受之有愧,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中,还有不少人比我学得更广、更深,贡献更大。我没有任何可以骄傲的地方,今后只有更加努力,争取有更大的进步,才对得起学会的鞭策。

为了推动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的研究和交流,请允许我围绕学习《资本论》,从三个方面谈点感想。

第一方面,读懂《资本论》需要持之以恒

我是在中国上世纪6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开始学习《资本论》的。1964年,我高中毕业没被录取高校,就自愿到了国营农场参加生产建设。那时,我与许多知识青年一样,在生产劳动之余,把学习《毛泽东选集》作为改造世界观,确立正确人生观的必修课。毛主席著作渗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她引导我追根溯源,寻找马列主义的原著来深化学习。1967年,我在每月工资23元的条件下,在农场附近的一个书店,买到了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资本论》第1卷和第2卷;到1975年,又先后购到《资本论》郭、王中译本第3卷,以及中共中央编译局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至第25卷,于是开始了两种中译本的对照学习。由于只能在劳动之余学,也由于文化水平低,许多地方似懂非懂,进度很慢。但是,《资本论》既然是真理,就应当努力读懂。我用古人荀子的话激励自己,“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采取前后研读、多处对照的方法,读了后面的,再重读前面的;没有弄懂的,先记下来,再留意后面是否有解释;有多处表述的,注意相互比较。就这样,逐步增强了理解。学习的转折点在1979年。这一年,经农场领导批准,我以同等学历,报考福建师范大学第一届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被正式录取,指导教师是著名的《资本论》研究专家陈征教授和政治经济学研究专家骆焉铭教授。从那时起,我开始接受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专业教育和培训,在读研究生期间,终于系统地读完了《资本论》中译本第1卷至第3卷,并加深了理解。

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中国理论界出现了研究《资本论》热潮。高校开始重视《资本论》教学师资建设。我先后在南京师范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承担高校本科和研究生的《资本论》教学任务;曾应邀给南京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开设了三届《资本论》第2卷的课程;1988年9月至1989年2月,到西藏大学援藏教学半年,首次把《资本论》的教学,带到了我国西南雪域高原。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我受国家教育部派遣,到苏联莫斯科普列哈诺夫国民经济学院访问进修了半年。这段时间,苏联高校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影响严重。我参加该校商业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研讨活动,知道了苏联存在由上而下强制推行西方国家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的情况;但是多数教师并不赞成这种做法。该校委派给我的指导教师,是从事《资本论》研究多年的博士生导师康德拉索夫教授,他专门向我介绍了他对劳动者个人所有制的看法,并把他在苏联教育部杂志《经济科学》1989年第11期上的文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重建个人所有制的含义》,签字送我作纪念。我觉得他的观点是符合《资本论》原著精神的。20年之后,个人所有制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理论研究的热点。2010年,我将康德拉索夫这篇文章全文翻译成中文,同时撰写了《用唯物史观的方法理解劳动者个人所有制——读原苏联学者一文的思考》,受到我国《国外理论动态》杂志的重视,两篇文章同时刊登在2011年第6期的头版。

承担高校的《资本论》教学工作,促使我又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读原著。这使我形成了一个基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绝没有过时,而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重要就是要持之以恒地读懂《资本论》原著。

第二方面,《资本论》对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中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当代帝国主义始终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为敌。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也存在着与苏联、东欧类似的、以“改革”为名搞资本主义私有化的现象。但是,中国不同于苏联、东欧的地方在于,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经济理论界始终存在一批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中坚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久,中国就出现了一股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上海这个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现任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的会长程恩富同志,率先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批判。我和南京高校的一批《资本论》研究学者,立即积极响应。不久就在全国形成了一股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化的学术力量。联系现实的理论斗争使我认识到,当代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而只有弄清《资本论》原著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原理,才能真正划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界限。以下几件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有人鼓吹,中国要发展商品经济,就得承认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也是商品。这显然违背《资本论》的基本原理,混淆了一般商品流通和私有制资本流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要流动,但是劳动力绝不是商品。于是我根据《资本论》的劳动力商品理论,撰写了《略谈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形式》,刊登于《光明日报》1986年9月20日理论版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站出来讲话,及时阻止了所谓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劳动力要商品化这种论调的泛滥。

——有段时间,香港的张五常教授被一些高校,甚至某些地方管理部门邀请作报告,鼓吹科斯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公开推行私有化主张。我们一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授,在程恩富教授带动下,集中对张五常提出了公开批判。2003年5月,中国经济出版社公开出版了《11位知名经济学家批评张五常》的著作,我撰写的文章《评唯心史观的制度解释》,被选载其中。

——当国内有人公开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之时,南京地区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立即自发地召开理论研讨会,展开批判。这次会议的成果,受到教育部社科研究中心的重视,我撰写了“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界限——海派经济学南京研究所第八次研讨会综述”,公开发表在《高校理论战线》(现更名为《高校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上。

在《资本论》基本思想和原理的指导下,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一方面对流行的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各种私有化思潮,进行坚决地批判,另一方面,也坚持国家宪法,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开放的战略和策略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为此,我撰写了一系列文章:

一是在《资本论》指导下,论述经济体制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先后撰写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必须突破》(《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1期)、《用劳动二重性的观点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笔谈”)、《试论“两个转变”与扩大劳动就业》(《南京社会科学》1996年第11期)《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与转变观念》,(《科技日报》1997年1月18日第三版“论苑”第311期)、《中国经济国际化战略价值目标刍议》(《世界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实践科学产权观》(《学习论坛》2004年第12期)、《关键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改革理论中的指导地位》(《中华魂》2014年4月上半月刊)、《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自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7日第1版“评论”)等文章。

二是对加强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撰写了《不宜轻视集体产业资本所有权》(《社会科学报》)1999年8月5日、《论决定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因素》(《社会科学》发表于2001年第11期)、《集体产业资本是农民共同致富之本》(《人民日报》《内部参阅》2001年11月9日第43期头版)等文章。

三是对振兴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撰写了《关于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及其人格化的思考》(《江海学刊》1994年第3期)、《用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何秉孟主编:《产权理论与国企改革——兼评科斯产权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3月)、《论国有资本的整体性监管》(《当代经济研究》,2010.11)、《在深化改革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2)等文章。

四是对调整经济结构、强调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提出建设性意见。撰写了《注重提高大多数人的有效消费需求》(《经济日报》1999年8月23日理论版)、《论公有资本控股的可能性和实现途径》(《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第7期)、《关于维护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十个理论是非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创刊号)2007年第1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振兴公有制经济》(《人民日报》《内部参阅》第2期2008年1月11日头版)、《论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的最低限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0)、《调整好中国的经济结构必须纠正公有制经济被严重削弱的态势——论公有制在调结构中的基础地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年第4期)、《全民所有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改革与战略》2019年第6期),《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西部论坛》2019年第3期)《我国第二、三产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现状——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20年第2期)、《分析经济发展态势应重视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简讯》2021年第25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恢复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简讯》2023年第18期)等文章。

五是对加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建设性意见。先后撰写了《陈云的综合平衡观及其现实意义》(入选《陈云百周年纪念——全国陈云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金融理论》(入选何秉孟主编:《金融改革与经济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版)《论城市住房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4期)、《要重视唯物史观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应当重视《资本论》宏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年第4期)、《货币流回规律和社会再生产的实现——马克思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理论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宏观经济调控应当重视的若干理论问题(上、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第1期、第2期)等文章。

上述文章大多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在经济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三方面,努力做好《资本论》普及教育工作

在教学工作和学术交流中,我越来越体会到,《资本论》作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人类思想高峰的理论结晶,她体现着对一切私有制的彻底革命和私有观念的彻底决裂,绝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我们作为专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工作者,有责任让更多的人耗费较少的时间,真正读懂《资本论》。为此,我到高校工作后,直到目前,一直把对《资本论》原著的科学阐释和宣传其应用价值,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先后出版有关的个人专著《〈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中国新闻出版署“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本书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及其应用》(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编号05BJL002>的最终成果,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获江苏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资本论〉的基本思想与理论逻辑研究》(企业管理出版社2022年8月出版)、《〈资本论〉的宏观经济研究方法及其应用<上、下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1BJL007)最终成果,亦为上海新闻出版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2年9月出版)等著作。这些著作都属于对《资本论》原著的普及和应用。

2024年,我独立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理论经济学的重点项目《〈资本论〉论唯物史观、辩证方法、理论批判的精髓及其当代指导价值》(批准号:22FJLA001),并以书名《〈资本论〉的精髓研究》与有关出版社签署了正式出版的合同。本书总结了我多年来研读《资本论》的收获;认为理解《资本论》,最重要的是理解贯穿其中的唯物史观、辩证方法和理论批判三方面的精髓。

——在唯物史观的精髓方面,我重点阐释了马克思如何用唯物史观全面、深入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真实面貌,对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

——在辩证方法的精髓方面,我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的研究成果,区分了社会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三个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重点阐释了马克思运用矛盾分析的核心方法,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又从本质上升到现象和假象的过程。

——在理论批判的精髓方面。我系统地整理了马克思站在彻底的无产阶级立场上,如何应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对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展开全面、深刻的批判。

在阐释《资本论》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本书强调,应当重视《资本论》的整个理论阐述得出的经济结论和政治结论。经济结论可用马克思关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生产条件的分配关系”或者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生产的全部性质和全部运动”(《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95页。)这个基本原理来概括。政治结论,就是无产阶级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对资本家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以上三个方面的感想或汇报,欢迎得到学者们的批评和指正。

最后,祝愿本学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支强劲的思想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祝贺本届会议圆满成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何干强
何干强
教授、研究员
0
1
0
0
0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