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发:在商海中大干社会主义

作者:徐宜发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8-06-18 1583

在商海中大干社会主义

徐宜发

紫南村名片

徐宜发:在商海中大干社会主义

紫南村地处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西北角,是南庄镇内的一个行政村,土地面积约5.88平方公里,辖区人口6000多人,下辖15个自然村,共20个村小组。自2007年村党支部换届以来,经过“两委”干部和村民8年的不懈努力,全村集体经济从2007946万元上升到2015年的8000万元,2016年达9000万元。经过9年来的高速发展,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已从当时的倒数第一跳跃成现在的全镇第三,并从当时的“上访村”逆袭成为本省创先争优“南粤先锋”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得广东省财务公开民庄管理示范村、广东名村、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项殊荣。

 

紫南村位于珠江三角洲不大点儿的南国水乡。紫南村是明末清初形成村落的,因其在紫洞圩的南面而得名,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紫南是个大村,由15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组成,占地面积近6平方公里,村民有6000多人。发展经济走上致富路、家家户户都过上好日子是紫南村父老乡亲多少年来的梦想。然而,到了21世纪初,当别人都在大踏步前进的时候,紫南人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他们落伍了。

“三顾茅庐”,让有担当精神的人来当家

紫南人的思维能力一点都不差。早在半个世纪前,他们都懂得农村要想走出贫困必须办企业,一手抓农业,有粮吃;一手抓工业,有钱花。1964年初,村里就地取材办起了木器厂、竹器厂和酿酒厂,这些都属于“小打小闹”的手工作坊,生命力不强,没多长时间便销声匿迹了。1990年,他们又引进资金,合资投建了马赛克厂和玻璃厂,因缺乏管理经验导致严重亏损而夭折。进入21世纪,周边村子慢慢都发展起来了,人均收入超过4000元,而紫南村的人均收入只有800元。经济落后、环境脏乱、人心不稳,是南庄镇的一个“老大难”,成了镇领导的一块心病。

怎样改变紫南村的落后面貌?镇领导想到了一个人,他就是离开家乡多年,独在他乡闯荡商海的潘柱升。

1962年出生在紫南村的潘柱升是一个传奇人物。1980年秋天,高中毕业的潘柱升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一名军人。1983年潘柱升服役3年正赶上部队裁军,他没有犹豫退伍又回到了紫南村。198411月,潘柱升被安排在镇家具厂负责销售工作。潘柱升在家具厂从事销售5年,紧紧抓住“质量、诚信、服务”三大环节,销售业绩年年攀升,被命名为“金牌推销员”。

潘柱升有理想、有抱负,他不满足干一辈子的推销员。他辞去了镇家具厂的工作,于198857日挂牌办起了属于自己的“侨利家具厂”。经过10年的发展,家具厂拥有员工600多人,生产的产品“我的E家”“星动时光”跻身于中国儿童家具“十大品牌”。

潘柱升没有陶醉于事业成功之中,他要继续拼搏奋斗创造新的人生价值。

在商海里闯荡了10多年的潘柱升最大收获,就是目光犀利善于发现商机。1997528日,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建成投用,是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航空枢纽,当天一个盛大的经贸洽谈会在这里举行。潘柱升的家具生意在贵阳也打开了局面,他的桌子、椅子、木床在贵州销量很好,“侨利”的知名度越来越大,潘柱升作为嘉宾也应邀参加了这次洽谈会。

这次洽谈会让他看到了贵阳家具市场的巨大潜力。眼下影响贵阳家具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场地,一旦有了场地家具销售则会大幅度上升。潘柱升实地考察发现,拥有6000多名职工的贵阳棉纺厂面临倒闭的困境,大量闲置的厂房正寻求出租。他算了一笔细账,按照厂房开出的租金价位,每平方米租金每月26元,比设在贵阳展览馆的家居卖场便宜64元,简直是太合算了。他大笔一挥与棉纺厂签订了一座40000多平方米的大厂房,租用15年的合同,建成“贵阳西南国际家居装饰广场”。

1998年,潘柱升又接手了经营不景气的贵阳市蔬菜批发市场,扭亏为盈。2000年他又开发了六盘水商业市场,可以说这时的潘柱升事业如日中天,利润颇丰。他把企业盈利大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拿出总收入的3%成立帮扶基金,帮助失学儿童就学和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善人做善事,施恩从来不图回报。潘柱升成功了,他的事迹常见诸于报端、荧屏,他创办的企业如同商海巨轮,乘风远航。

潘柱升在贵州商海大显身手,生意愈加红火,然而紫南村却处在困惑之中,难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能挑起“当家人”的重担,带领大家创业致富。

镇领导想到了远在贵阳的潘柱升。

他在贵阳的摊子那么大,他能回来吗?这个时候的潘柱升手里有10家企业,舍不舍得离开真是一个问号,这个疑虑不是没有道理的。

2005年紫南村委会即将改选换届,镇党委派人来到贵阳见到潘柱升,打开天窗说亮话,开诚布公说明来意请他回乡到紫南任职。潘柱升说啥不肯,婉拒了领导的要求。

20077月,紫南党支部面临换届,镇领导又一次来到贵阳请潘柱升出山,他仍坚持在贵州发展不回紫南。家乡的支部改选如期进行,新任支部书记从上任第一天就给镇党委写辞职报告,4个月一连写了6份报告要求辞职。

群龙不能无首。镇党委下决心第三次到贵阳,“三顾茅庐”请潘柱升回村出任支部书记。200711月,南庄镇领导派镇党委副书记陆顺莲一行又一次来到贵阳,真诚希望潘柱升回到紫南带领大伙建设家乡。潘柱升被这真情打动了,他安排好贵阳的各项工作回到了阔别多年养育他的紫南村。

一身正气,用人格魅力赢得信赖

潘柱升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紫南村。回到一别多年的家乡,看到的比想象中还要差,带着一种责任他下决心要改变紫南的面貌,让父老乡亲都过上好日子。

潘柱升受党的教育多年,他懂得组织原则,坚持要通过党员大会选举接手支部书记工作。他毕竟离开紫南20多年了,村里大多数人都很陌生,110名党员中知道潘柱升的只有十来个人,领导担心怕影响选举。潘柱升主动提出,先与大家相互了解,然后再说开会选举的事。一是召开村民大会,他深入浅出地阐明“管理”的基本思路,通俗易懂,简单可行;二是组织村民小组长到贵阳参观他创办的企业,了解他的经营理念,有章可循,注重效果;三是组织座谈,听听贵州人的反映,全面了解潘柱升的创业之路。短短7天,紫南村民从言谈举止、企业实体、经营效果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潘柱升。大家信服了。

20071127日,潘柱升以高票当选为紫南村党支部书记,他郑重承诺自己不在村里租用一寸土地,不办一个企业,不拿一分钱工资,不在村委会安排一个亲属。全村三年要实现三大目标:化解村里主要矛盾,经济达到南庄镇中等水平,没有上访户。潘柱升掷地有声,他要用百倍的努力践行自己的诺言。

紫南各种关系错综复杂,支部书记的活不好干是潘柱升早就预料到的。实现三大目标他从调查研究入手,用了3个月的时间找老党员聊天,到困难户家里走访,与企业家交流沟通,在茶楼征求普通村民的建议,弄清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理清了工作头绪。

2007年底第一次村民小组长会议上,潘柱升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讲明自己的工作思路,衷心希望大家齐心协力把紫南的事情办好。他一方面有效治理,通过民主选举淘汰不称职的村民组长,让有素质、有能力的村民担任组长;另一方面,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引导他们为紫南发展多做实事;与此同时,实行村干部轮流在行政服务中心坐班制,提高办事效率。潘柱升提议在紫南开办了“大讲堂”,组织村民学习网络知识和实践理论,了解外面世界的精彩变化,增强村民的集体观念和整体意识。

紫南集体经济来源渠道早已建立,只不过管理不善,应收资金收不回来成为一大漏洞。潘柱升细查发现,村委会出租的物业管理费每年936万元的收入,按规定当年12月中旬要完成下一年的全部进账。眼看着收回租金的时间快到了,村委会只收到了25%的承租费用。其中潘柱升的舅舅欠了一年的租金尚未上缴,许多人因此观望。潘柱升苦口婆心劝舅舅尽快交款并带上滞纳金。没想到,这个电话像捅了马蜂窝似的,舅舅怒气冲冲来找潘柱升,不管怎么解释老人家就是不听,扯了好大一阵子舅舅的租金算是交了,再让拿1000多元的滞纳金没门儿。事情已到这一步,潘柱升替舅舅交上了滞纳金,随后大部分租金陆续收回,只剩13户租用者硬是不交。潘柱升只好走法律程序,依法收回属于集体经济所有的出租物业管理费。

人们生活需要优美的环境。然而,在紫南村私搭乱建的现象极为普遍,建筑垃圾遍地都是,影响村容村貌。村委会把整治违章建筑和清除建筑垃圾作为大事来抓,彻底改变不文明的陋习,出台了若干规定。习惯成自然,“规定”公布建筑垃圾还是得不到及时清除。潘柱升了解到是村干部不能带头落实,阻碍了这项工作。他找到那位执行不力的村干部,要求3天内把自家的建筑垃圾清除干净,这位村干部连声说抓紧办。可是,3天过后他家的建筑垃圾却丝毫未动,潘柱升按规定请人来清理这位村干部的建筑垃圾,费用当然由当事人支付。这件事在紫南震动很大,“各扫门前雪”的规定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一举改变了紫南“脏乱差”的面貌。

潘柱升心里明白,紫南村历史悠久,常年养成的陈规陋习一时半会儿不可能改变,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要靠制度改变那些不良行为,加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制度建设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建立制度,一个是落实制度。制度建立起来了首先要让大家都知道,制度的要求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宣传不行,不学习不行。2008年以来村党支部举办各种学习班27期,学村规民约,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学党建理论。村委会将“网络学习天地”和“3G学堂”纳入村领导干部信息化学习平台,用现代化手段传播、接受新知识,逐步提高村民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思想教育犹如春风化雨,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是一项常态化的工作。2008年,潘柱升提出创办一个刊物,搭建起文化交流平台,畅通渠道,传递信息。创办刊物的具体思路是每月出版一期《紫南之窗》,设立村建、村务、经济、教育四大板块。全村6000多村民都要参与,人人都是记者,广开言路,共谋发展。《紫南之窗》创办以来,信息量不断在增加,内容丰富,弘扬正气,成了大家喜爱的一份刊物。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拓展,紫南又开办了“紫南网站”,村务公开活动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紫南的村民主人翁作用和民主管理走在了前列,人们气顺心齐,阔步向前。

村美民富,营造良好氛围和谐发展

潘柱升回到紫南肩上最重的胆子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不起来说啥都没用,6000多双眼睛盯在了潘柱升一个人的身上,乡亲们都寄予厚望。

怎样发展紫南经济?专题会开了几次,思想总是统一不起来。有的说南庄镇的陶瓷产业已形成气候,不如搭上这趟车也搞陶瓷生产,别人能干咱也能干;有的说,开发房地产利润空间大,很快能见效;还有的说招商引资有优势,引进资金合作经营……潘柱升仔细琢磨这些意见,都有它的道理,可是在这些方面缺的是“懂行”的人,再说陶瓷生产在附近比比皆是,生产工艺很难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房地产开发需要雄厚的资金做保障,否则难以抵挡随时而来的风险。招商引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见不到丰厚的利润人家不会轻易来投资。他思来想去,还是干他的“老本行”做市场生意,在发展第三产业上做文章,轻车熟路风险小。反复研讨,村领导班子的思想趋于统一,围绕南庄镇政府提出的“打造现代服务业重镇”的要求,利用紫洞路、季华路、广明高速等交通设施建设带来的优势,大力发展紫南村的第三产业,从而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紫南打造专业市场土地从哪来?潘柱升找到镇政府,取得支持共同谋划“紫南商贸城”。没过多长时间,紫南商贸城的《可研报告》得到批复,紫南村第一个大项目“紫南商贸城”破土动工了。短短几个月,紫南商贸城建成招租开业了,各路商家云集纷纷报名租赁商铺。考虑到紫南利益和商家利益,潘柱升规定同行业经营同一商品的商户不得超过两家。商铺供不应求,商户个个满意,紫南商贸城生意很快红火起来,一炮打响。

初试牛刀,紫南人看到了潘柱升的人格魅力,他有思路,有胆识,有魄力,是个能干大事的人。在他的组织、策划和带领下,紫南村先后建成了易运物流、水暖器材城、餐饮城等专业市场。尤其是餐饮城的营业面积达11万平方米,占据全镇半壁江山。

紫南人招商引资确立了“效益、带动、共赢”的六字原则,打消了投资人的顾虑。那些杜邦鸿基、桃园一品、卓越年华家具总部、畅信酒业、尼罗陶瓷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紫南,效益十分可观,仅紫南商贸城一年为村民带来700多万元的收益。现在,紫南村有企业54家,每年村集体创收比2007年翻了几番。紫南富裕起来了。

大河有水小河满。富裕起来的紫南村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富民,他们除去正常的村民分红,把集体积蓄用在了村民福利上,惠及民生,让村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村民老有所养。人都有衰老的时候,村委会有责任让村民安度晚年。2010年村里决定出资500万元为村民购买新农保和全征地养老保险,实现全村社保,不为年老而发愁。他们修建4所老年活动中心,让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2012年,全村合同总收入突破4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16%,村委会算了一笔账,有能力解决村民看病问题。健康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村民们多年来翘首以盼治病有保障,在集体经济发展中看到了希望。潘柱升跑到南庄镇医院咨询,按国家医保政策实行村级二次医保所需费用。镇医院给出的答复远比他们预想的要少,也就是说紫南村完全有能力解决村民二次医保问题。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委会把村民“二次医保”作为一个重要议题提交大会一致通过,紫南村率先在全镇与南庄医院合作,实行门诊二次医保。紫南村民凭身份证到南庄医院和属下的社区卫生站门诊,只需交纳4元挂号费,即可免费医治疾病,享受更加贴心的医疗服务。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每次只需交纳400元住院费,医保范围内的药费、床位费等所需费用全免。在紫南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镇”,避免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把钱用在教育上值得。2008年紫南村所在的禅城区整合教育资源,将原属紫南村管理的紫南小学与另外两所湖涌、紫洞小学合并,实现各村教育资源共享,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紫南小学每年的教育费用,村里的账目肯定要多支出一部分,有人不理解找潘书记诉说紫南村吃的“亏”。潘柱升耐心解释,这事不能只看眼前要看长远,事业的成功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为了紫南村的将来把钱用到教育上值得。与此同时,潘柱升提出建省级标准托儿所。

2011年初,经过两年的筹建,紫南村投资800万元,占地面积4500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2%、功能齐全的“紫南幼儿园”建成投用。2012年紫南幼儿园顺利通过“一级”评估,跻身于全省的先进行列。这些年来,紫南村用在教育事业的资金超过了2000万元,校舍改造、设施更新、功能完善,每年都有新变化,年年都有新提升。

在紫南村财务报表上有一笔特殊的“书记基金”,这笔资金就是潘柱升初来紫南“不拿工资”的承诺。按上级规定,潘柱升每年应有20万元的工资,几年下来就是百十万元。他把这笔钱作为“书记基金”,用来帮扶需要帮助的村民,其中用于教育上的也不是小数。

坚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紫南的一项长期任务。潘柱升回到紫南的第一印象是道路坑洼不平,河水污染变色,村里垃圾遍地,“优化环境刻不容缓”,那个时候他急在心里。这些年紫南村边整治边建设,拆除了违章建筑,规范了农户养鱼、养猪基本要求,扩建了乡村道路,环境整治大见成效。2010年紫南村成立了第一个村级环卫处,提要求,定任务,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标准,制定规划,实行目标管理,职责分明,责任到人。环卫处成立之后迅速开展工作,硬化路面、治理污水、优化环境等,紫南村大有起色。几年间,紫南村增加绿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投资1800多万元新建绿色休闲公园4处,修建柏油路面5公里之多,改造地下水道60余公里,村民住宅错落有致,大家安居乐业和谐相处……岭南又一个美丽乡村展现在世人面前。紫南村如同一艘直挂云帆的航船,在茫茫商海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采访接近尾声,我们问及紫南村未来的发展前景,紫南人自豪地说,幸福紫南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潘柱升治村名言

集体经济发展好坏不能以分红作为标准。如果把集体收入都用于分红,数字是好看了,但今天用1块钱可以解决的问题,明天就要花10块钱的代价,这不是可持续发展,不是共享成果。村民的幸福感来自于一个全面和谐的发展,包括养老、社保、医疗保障体系、教育卫生体系等。我们的分红数值不高,只是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村里将更多集体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福利和服务等方面。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0
6
0
1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