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普洱之行

作者:王宏甲 来源:宏甲文章 2021-11-29 932

普洱之行

王宏甲

王宏甲:普洱之行

王宏甲:普洱之行

踏上普洱的土地,我的心中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普洱有机场。我走出机场,两位普洱市乡村振兴局的干部接上我,普洱的历史岁月,民族风情,深山古林就渐渐清晰起来了。

普洱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辖一区九县,九县都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总人口24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1%。我曾在影视上画报上看到的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佤族木鼓节、拉祜族葫芦节等,都在这儿年复一年地展示着他们绚丽的色彩。

初见3700万年前的“茶叶”化石

最出名的当然是它的普洱茶。普洱市副市长白兆林安排我去看了普洱茶博物馆。在这个馆里,我看到介绍普洱为“茶源”,一时不知该如何接受。

在我所知的范围,有人论神农是茶的祖先,理由是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那荼就是茶。然而那茶是作为药。茶之为饮,才是茶,这是后来的事。

茶的祖先是白茶,即生晒茶。制成红茶、绿茶、黑茶,或大红袍、铁观音、龙井、碧螺春等等,就不是茶祖了。普洱茶也是经过工艺制作的。那为什么称普洱为“茶源”呢?

王宏甲:普洱之行

在普洱的茶博物馆里,我看到了这块化石。据介绍,这是在普洱发现的,专家研究出这化石上的树叶与普洱古树茶的渊源。这是3700万年前的化石。普洱这地方便被视为“茶源”——不是指茶饮的开端,而是指茶树的源头。

谁知她怎么想起请毛主席签名

他的皮肤告诉我,他是经常在阳光下行走的人。他没说话时像个农民,或像个乡镇干部。他开口说话,我就看到一个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地市级领导干部了。

我说的是白兆林副市长,他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普洱人。10月27日,云南农村干部学院邀请我为云南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厅局级领导干部培训班讲《提升组织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白兆林副市长是该班60名学员之一,回普洱后他向市委推荐我去讲一课,市委采纳了。

他曾担任过12年县委书记,这是罕见的。他工作经验丰富而不保守,重视别人的新经验,这可能是他一直在一线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他对普洱如数家珍,他还盛情地带我去看普洱的民族艺术馆。

我由此看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邀请普洱26个少数民族的首领进京参加1950年的国庆观礼。当时有的少数民族首领心有重重顾虑,当地政府做了很多工作,甚至有领导干部把自己的孩子留在那寨子里做人质,保证去北京的少数民族首领能够安全返回。

王宏甲:普洱之行

这是展馆里陈列的一幅手绘出行图。解放军工作队的同志帮着牵马,骑马的是岁数大的少数民族首领。他们骑马或步行出山,然后坐汽车、坐火车、坐轮船、坐飞机,到达北京。

王宏甲:普洱之行

这是毛主席向少数民族代表们敬酒。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作为人民共和国的主人到北京来看1950年的国庆阅兵。

王宏甲:普洱之行

1950年10月1日,普洱代表们在天安门东侧观礼台

王宏甲:普洱之行

1950年国庆阅兵

王宏甲:普洱之行

这位女青年名叫俸郁清,当年20岁,是随行的普洱区干部。新中国的大扫盲运动已经开始,俸郁清随身带着笔记本和笔。谁知她怎么想起请毛主席给她签名题字呢,是因为毛主席对待人民那么随和吧!毛主席给她签了,就写在她的笔记本上:“前进!”签名“毛泽东”。

王宏甲:普洱之行

王宏甲:普洱之行

这珍贵的签字,就陈列在普洱的民族艺术馆里,永远地诉说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和各族人民的深情!

喝咒水从此团结到底

普洱区少数民族的首领和代表们,带着世世代代都不曾有过的喜悦和崭新的眼界,回到了家乡。1951年元旦,普洱区26个少数民族召开第一届兄弟民族代表会议,用汉字立下《民族团结誓词碑》,碑文如下:

我们二十六种民族的代表,代表全普洱区各族同胞,慎重地于此举行了剽牛,喝了咒水,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此誓。

下面是签名和立碑的时间。

王宏甲:普洱之行

1951年元旦的阳光,照耀着普洱多民族七彩的衣裳。这是一个跨越千秋的划时代的事件。

当时的普洱专区还包括今天的西双版纳州。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前普洱地区的少数民族之间也常发生械斗。其中佤族还有“猎人头祭谷祈丰收”的习俗。

“是以本族人的头颅来祭谷吗?”我问。

“不是。”白兆林告诉我,“这个‘猎人头’,就像打猎,去捕捉外族胡须茂盛的男子来祭谷,认为这样今年的庄稼会长得茂盛。”

“那不会发生与外族的冲突吗?”

“这是原始社会的一种残余。”

接着我知道了,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有20多个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简称“直过民族”。普洱的佤、彝、傣、白、布朗、布依、拉祜、哈尼等族的居住区都属于“民族直过区”。

王宏甲:普洱之行

剽牛是佤族人大型的祭祀

1950年国庆期间,毛主席曾与来自普洱地区的佤族头领商议,你们能不能不用人头祭谷,改用动物。据说佤族头领当时没有明确回答。毛主席就说,你们回去商量一下吧。

这些往事引起我很大的兴趣,我由此特别去觅读佤族的历史。佤族有一部流传很广的神话传说《司岗里》,其中就有佤族起源的说法。“司岗”,今天的佤族人说是“葫芦”,意为佤族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人。然而“司岗”原意是“石洞”,佤族古老的民族记忆是:佤族是从石洞里走出来的人。这与汉民族的记忆是一样的。

王宏甲:普洱之行

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世代相传的观念中,人、动物、植物、山川、河流,以及风雨雷电等一切不能理解的自然现象都有灵魂,万物都受着不可思议的力量主宰,由此形成了自然崇拜和原始宗教。佤族人与外界发生械斗时,村寨便是军事单位,成年男子都要参加,能参加而不参加者,要受到本族习惯法的惩罚,严重者会被驱逐出寨或处死。械斗、猎人头祭谷等均属于族中共同事物,由“头人会议”决定。所以,1950年来到北京的佤族首领,虽有无限感动,尚不便马上承诺改变猎人头祭谷的习俗。

但是,佤族首领回来后,经过本族“头人会议”商议,终于彻底废除了“猎人头祭谷”旧俗。日后有一支歌《阿佤人民唱新歌》,就是这个民族的歌。

王宏甲:普洱之行

一种比“互助组”更小的共耕关系

再看此时佤族人的生存状况。他们有旱地也有水田,旱地主要是山地,有“刀耕火种”和“挖犁撒种”两类,后者是在烧荒后用上了锄和犁的耕种法。水田基本没有水利设施,田丘小,数量很少,收割时脱粒多用脚搓,所收粮食贮入大竹筒。由于生产力很落后,单家独户的佤族人难以应对,在生产关系中出现了“合种”,这是两家人组成的共耕关系。

王宏甲:普洱之行

50年代佤族人的耕作方式之一:砍倒烧光后挖一道或犁一道便撒种——挖犁撒种

这是比“互助组”更小的共耕关系,但已经在普洱的天空下改变单打独斗的耕作。怎么分配呢?双方不论土地多少,都认为那是自然的赐予,不计报酬,只要求双方平均出种子和劳动力,共同生产,产品平均分配。除了合种,还有换工、借种、雇佣、债务、租佃和蓄奴等生产关系。换工是互助关系。借种是耕地少的人家向耕地多的借地耕种,由此发展出租佃和雇佣关系。贫富已有差别,雇工放债的富人佤族语称“珠米”,自耕自食基本够生活所需的人家称“库普莱”,雇佣、借债和到富户帮工的贫困户叫“普查”,奴隶叫“官觉克”。由于生产力普遍落后,彼此尚未形成固定的阶级。

王宏甲:普洱之行

50年代的佤族妇女,肩扛锄头到地里劳作

以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状况,并非佤族独有,而是这片土地上的多民族大致相当。现在他们都将在新中国的阳光下走向社会主义大家庭。

七彩缤纷的澜沧江流域

白兆林副市长与我,彼此都一见如故。他建议我去澜沧县景迈山看那里的千年万亩古茶林。“你去看看,”他说,“我们明年要申报世界遗产了。”

“是澜沧江那个地方吗?”我问。

“对。澜沧江流出国境就叫湄公河。”他还说,“景迈山的古茶林跟你老家武夷山的茶园不同。景迈山的古茶是茶树,有的十多米高,妇女爬到两三层楼高的树上去采茶。”

他说,除了看古茶林产业,还想请我看看那里多民族的古村落和合作社。但他说他不能陪我去,因为他要去另一个县,那里有一项产业开发工作会在等着他,他请市乡村振兴局的干部领我去。

我去了。普洱市乡村振兴局党组成员吕云霄和市乡村振兴局信息中心副主任罗超领我去的。那天下午,小车驶出普洱市不很久,罗超就告诉我:“前面就是澜沧江了。”

王宏甲:普洱之行

澜沧江

我看到了这条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著名的河……我曾经站在维也纳境多瑙河的黄昏,看夕阳把多瑙河之波染成金色,远处传来教堂的钟声,成群的水鸟在水天之间翻飞。那时我知道了多瑙河是欧洲第二长河,它流经9国最后注入黑海。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唐古拉山,流经西藏、云南,出中国境后又流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是东南亚最大的国际河流。这或许是澜沧江被称为“东方多瑙河”的原因?但澜沧江,更因为它在我国流域两岸众多民族色彩斑斓的风情而存在我心中。换句话说,我以为澜沧江流域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就是澜沧江的灵魂。

澜沧县是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全县常住人口5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近80%,因拉祜族人口多,该县全称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拉祜族人生活的电影《芦笙恋歌》。

王宏甲:普洱之行

影片中的主题歌《婚誓》曾在全国广为传唱,您对这支歌有印象吗?

阿哥阿妹的情意长

好像那流水日夜响

流水也会有时尽

阿哥永远在我身旁

 

阿哥阿妹的情意深

好像那芭蕉一条根

阿哥好比那芭蕉叶

阿妹就是那芭蕉心

 

燕子双双飞上天

我和阿哥打秋千

秋千荡到晴空里

好像燕子云里穿

这情歌如此优美。这是电影编导者们凭空想象的吗?在普洱的历史岁月中,多民族男女青年婚前是可以自由交往的,不像古代汉族男女不可以自由恋爱。他们男女青年聚在一起,对唱情歌,互相中意就赠送礼物定情,经过一段时间交往,彼此愿意结合就告诉父母,由父母主持,给他们缔结婚姻。

王宏甲:普洱之行

今天你听《芦笙恋歌》影片的主题歌,感受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影中的旋律、色彩和笑容时,不觉得那是一个了不起的时代吗?千秋万代以来,新中国第一次把五十六个民族凝聚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这是多么伟大的事呢!

是这以后,澜沧江流域的各族人民才把他们的歌声、舞蹈和色彩斑斓的服饰发挥到淋漓尽致。譬如佤族的木鼓舞和甩发舞,男子敲响那激动人心的节奏,女子甩动激情四射的长发,令他们村寨的茅屋也辉煌。

王宏甲:普洱之行

王宏甲:普洱之行

你看这个佤族女子甩动长发如痴如醉,那岂止是美,那是非凡的矫健与美。

王宏甲:普洱之行

傣族的泼水节,那样的狂欢,那样的壮观,那真叫淋漓尽致。

王宏甲:普洱之行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绚丽的阳光是有的,多彩的阳光和伞,还有女子,在这里把自然与美装点到美不胜收。

王宏甲:普洱之行

千年古寨的“寨心”

好了,该说说澜沧县山区的古茶林了。

这天傍晚,到澜沧县后,我们要去的景迈山还在80公里深处的山区。澜沧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李平领我们继续向大山深处去。当晚夜宿景迈山的一个旅店。

第二天早餐后,我们去看村寨和古茶林。

李平告诉我:“景迈山一共有15个自然村,分属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这里主要居住着傣族、哈尼族、佤族、布朗族和汉族。村民居住的都是传统的两层干栏式建筑。自古以来,人住上面一层,下面一层住牲畜。如今下面一层改成了茶室,欢迎游客进去喝茶。我们先去看的是芒景村布朗族的村寨。

“为什么先看布朗族的村寨?”我无意中一问。

“布朗族是最先迁徙到景迈山来的。”不记得谁说了一句。

这个寨子有个小小的村史馆,一位布朗族姑娘给我们讲解,加上后来罗超给我的资料,我了解到,公元十世纪,布朗族先民就迁徙到景迈山,他们和后来迁到这里的傣族先民一起栽培茶树,共同创造了这里的古茶林。

王宏甲:普洱之行

在芒景村村史馆前与布朗族讲解员合影

村史馆的对面,耸立着“寨心”,它由五根寨心桩组成,中心一根为柏树所制,周围四根分别为两根梨树和两根栗树所制,立在一个石砌的圆形台基上。这个五树抱团组成的“寨心”,大约就是表示村寨的心与灵魂的意思吧,表达不管遭遇什么都要团结起来同心聚力!这个“寨心”看去简朴,却以其虔诚,以其代代相传的图腾,存在了十个世纪。

王宏甲:普洱之行

“寨心”,是景迈山村寨建设的起点和中心。最先来到这里的布朗族先民在此立树桩纪念,犹如汉民族的立碑纪念。面对耸立的“寨心”,我心中不禁升起无限崇敬。

藏在深山的千年古寺

接着去瞻仰芒景村翁基老寨北端的翁基佛寺。

王宏甲:普洱之行

据翁基佛寺的傣文碑刻记载,翁基佛寺始建于傣历377年(公元1015年),占地1718平方米。这是个藏在深山的千年古寺,在布朗族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汉传佛寺的建筑风格。景迈山的布朗族和傣族均信佛教。

王宏甲:普洱之行

山门的石阶上有一对像狮子的神兽这是其中之一

佛寺西侧有一株古柏,树根径围11米,树高20余米,经鉴定树龄为2500多年。看到这棵树,就感觉到景迈山古树的气象了。

王宏甲:普洱之行

千年万亩古茶林

现在我知道,这里为什么叫“千年万亩古茶林”了。十世纪前,布朗族人来到这里,立寨心拓荒筑室生息繁衍,这里就有了图腾和信仰。

王宏甲:普洱之行

从左至右,吕云霄、王宏甲、罗超、李平

沿着全部是石块铺就的道路,我们来到了景迈山古茶林。这就看到,这里的茶树是种在长着参天大树的森林里的。景迈山以普洱茶著名,是中国六大茶山之一,其千年古茶的面积称茶山之最。这里的布朗族、傣族等世居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创造出林下茶种植技术,被认为是原始森林农业和人类茶种植的一种典范,体现出人地和谐的生态伦理和智慧,对当今世界生态发展深具意义。

王宏甲:普洱之行

景迈山古茶树

接着,我们去拜访了被古茶林包围的景迈村糯岗老寨。

糯岗老寨,处在雾线以上。在傣语中,“糯岗”是“金子掉入水塘”的意思。村寨完整地保存着傣族村落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糯岗也有寨心和佛寺。

现存的佛殿建于晚清至民国初年,佛寺通体在阳光下金碧辉煌。寨子里保留的79座干栏式传统民居和景迈古茶园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迈、芒景两个行政村目前的合作社均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白兆林耿耿于心的是想把农民更好地组织起来,发展集体合作社。他的耿耿于心,因为他非常爱他的家乡。

王宏甲:普洱之行

糯岗老寨

祝福普洱,祝福云南

现在该说说普洱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1年第九次集中学习的内容了。11月12日,这次集中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强调:“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以更有效的组织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同日上午,我受邀作题为《提升组织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专题讲座。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主持学习并讲话。李庆元书记强调:

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农业农村工作的历史经验、时代任务,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实践要求,在脱贫攻坚伟大创举中建立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帮扶体系基础上,推动由“精准帮扶”向“有效组织”转变,实现生产关系深刻变革、农村治理深刻变化、农村面貌深刻改变;要把握好乡村振兴的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要把握乡村振兴的特征,重点研究思考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来实现集体经济要求。要体现更强的领导能力、更高的组织水平、更强的产业能力、更好的表率作用,强化组织功能和带动功能,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不断提升全面乡村振兴的组织力和组织化水平;要胸怀远大理想,摒弃经验主义,一切按照中央要求,认真学习、大胆实践、艰苦奋斗,将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普洱发布》对市委书记强调的内容作了报道。我现场听了,又看了,深感李庆元书记所说是经过长期思考,出自他深思后的选择和意志说出来的。

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户不返贫,衔接乡村振兴,最可靠的方式就是要靠党组织的力量,最起码把建档立卡户组织在集体合作社里,通过精心发展产业,确保人人有事干,有稳定的收入。这其实是一个通过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过程,而共同发展进步,也就是走向共同富裕的进程。再看李庆元书记说,要“推动由‘精准帮扶’向‘有效组织’转变,实现生产关系深刻变革”,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要“重点研究思考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来实现集体经济要求”……在一个很短的讲话时间里,这不是句句都说在极其关键的地方吗!

这次集中学习,通过线上直播到全市各区县的每个乡镇。白兆林告诉我,这是近几年来传播规模最大的一次线上学习。

王宏甲:普洱之行

讲座的前一天晚上,普洱市乡村振兴局及有关部门的同志在布置会场

那天,当普洱市委书记李庆元在讲台上向我走过来,握住我手的时候,我感觉到了,普洱在今后的时光中一定会创造出扎实而又不同凡响的辉煌!

不仅是普洱。在我取道普洱飞回贵州毕节后,不到一周,毕节七星关区鸭池镇党委书记谢永贵应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邀请,给该县干部们讲乡镇党委统领村集体合作社的“两包一干”。

在这里发挥了最为宝贵之作用的是云南农村干部学院,那里的领导和教师们不断地向本省各地推荐兄弟省毕节试验区贯彻总书记新发展理念的“毕节实践”。

对此,我用“敬佩”二字不足以形容我的内心语言。因为我深以为,勇于向他人的优秀学习,永远都是光彩的智慧的事。

我深信,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在这个从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时刻,教学目标明确,大力强调加强党的领导,提升组织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必使云南全省农村沐教育培训之益,取得颖脱而出的成就。

祝福普洱!祝福云南!

王宏甲:普洱之行

2021年11月26日写于毕节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2
1
0
1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