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培元:思念老黄牛——知青生活记忆(之一)

作者:忽培元 来源:义耕堂主人 2018-01-25 2062

思念老黄牛

——知青生活记忆(之一)

忽培元

忽培元:思念老黄牛——知青生活记忆(之一)

(一)

插队的日子,

我们多么年轻。

在田野里耕耘,

开始咀嚼艰辛。

整地撒粪深翻,

挑担荷重爬山,

起早贪黑,

打坝修梯田,

犁耙播种中耕,

早春干到深秋。

冬暮寒天临近年关,

继续挑灯夜战……

如此这般呀,

一天又一天,

休盼节假周天,

一年又一年,

哪有完了期限。

你这才真正读懂,

老农民愁苦脸上,

每一道犁沟般的皱纹,

何以那么深刻,

无法恢复平展。

你才逐渐明白,

“受苦人”这自嘲称谓,

有多丰富内容。

面对黄土背朝天,

汗珠落地摔八掰。

东山日头背到西山,

“宁死不嫁受苦人”。

这些俗言俚语,

从小听大人渲染,

从前也挂在嘴边,

而今你亲身体验,

那痛苦无奈滋味,

无法借助于语言……

有人开口埋怨,

认为是“变相劳改”,

有人叫苦连天,

自叹命运多艰。

个别人借故辞别,

有的投门儿返城。

多数虚心接受呀,

贫下中农再教育,

却企盼上学招工,

终日咬牙硬挺……

也有的豪言壮语,

声称要扎根一生。

于是报纸上有名,

广播里留声,

组织委以重任,

就像拉犁黄牛,

拉扯出时代雄风。

忽培元:思念老黄牛——知青生活记忆(之一)

(二)

作为插队知青,

我是一个例外,

既不涉法逃离,

也不曾表态扎根。

离开艰苦环境谁不想,

离不开就得,

熬它个好名声。

越不想干的农活,

越要拼命干得出色。

这是我的内心想法,

自认为谈不上祟高,

也不怎么卑劣。

我每日挥镢扬锄,

干得比老农还欢,

很快赢得认可,

全村一片称赞。

可心里还是不安,

睡梦里愁眉苦脸。

一次早春犁地,

天不明吆牛上山。

山路崎崛弯弯,

我走得呼吸气喘,

老黄牛步履轻快。

我扛着犁铧两腿发软,

老黄牛越走越稳健。

正当我双腿打颤,

老黄牛却扬起尾巴,

等我挨到近前。

还瞪起双眼,

回头顾盼。

我一下明白了,

他的好意。

伸手紧拽牛尾,

它一直拖我上山。

从此后我们成了,

最好最好的伙伴儿,

无论山地平川,

不分晴天雨天。

无论拉犁曳耱,

不分春季夏天,

我们总在一起,

我们形影不离。

我时常唠唠叨叨,

它总是沉默不语。

我亲热地喊他,

我的老伙计,

它的回答不是摆尾,

就是撒蹄,

偶尔兴奋起来,

也会仰天哞语,

或是打个响鼻。

我最喜欢的时刻,

就是土地里的小憩,

我采一抱子青草,

堆到老伙计面前,

看它香香地咀嚼,

别提有多么快乐。

听它慢慢地咀嚼,

那是天底下最最,

动听的音乐。

再望它的眼神,

清澈如两汪泉水。

泉湖映照出蓝天,

泉波荡溢出深情。

我看见自己的影子,

也在那灵泉中映现。

那眼神似乎是说,

别忘了感恩苍天。

那灵镜好像声言,

一切都幸福安然……

如此的天长日久,

我的老伙计黄牛,

成了我良师益友。

我从它的勤奋中,

读出了人生哲理,

我从它的眼眸中,

读出了诗意无穷。

忽培元:思念老黄牛——知青生活记忆(之一)

(三)

播队的日子,

很长很长……

整整五年多,

不知不觉之间,

我的心融入了,

沉默无语的,

土地山川。

像一只小船与河流,

似一条鱼和大海。

啃着窝头酸莱,

喝着米汤混苦菜,

我读懂了社员的,

愁苦与乐活。

读懂了老黄牛精神,

明白了粮食生产不易,

嚼出了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的味道。

闻惯了酸菜窑洞滋味,

体验了热坑上的梦境,

我开始变成一个,

离不开泥土气息的农民。

我看见老黄牛眼睛发亮,

闻见牛粪别提多香。

扶犁翻地时我想,

这是在感恩抚慰大地,

是在老伙计的心田游玩。

如此越来越发现,

你读懂了这尊,

从合作化开始,

经历了评田定产,

和牲口合槽,

“跃进”、“共产”,

与一平二调,

吃大锅饭的梦魇……

经历群情激昂,

欢乐与深深苦难。

老黄牛从不言语,

却记得桩桩件件。

主人的酸辣苦甜,

仆人牛铭记心间。

二十年风云变幻,

吞咽过甜蜜苦涩,

我的残角的老黄牛,

早化作农民兄弟象征。

勤劳质朴,

诚实坚定。

亘古不变的,

善举良心。

就在这插队落户的,

艰难困顿中,

我拥抱大地,

扎下了自己,

人生成长的根。

忽培元:思念老黄牛——知青生活记忆(之一)

(四)

记得父亲用他那,

骑了多年的,

飞鸽牌自行车,

三十里路上送我,

去川口公社川口村,

一路上只是沉默,

唯有车轮的旋转,

沉甸甸诉说父亲爱心。

那天特别的寒冷,

延河东川道的风很硬。

下午四五点时分,

我们兴奋地走过,

结冰延河上的浮桥,

父子俩一道走进村。

大冷的冬天,

窑还是冷的,

炕更是凉的。

父亲告辞后,

离家的孤独袭来。

儿子想念妈妈。

抚摸身上衣裤,

饥饿与思亲缠绕。

夜暮降临时,

昏暗灯光下,

正当我顾影发呆,

热情的邻居大妈,

端来了一大碗,

热腾腾荞面饸络。

老支书和贫协主任,

把清油酸菜土豆,

还有黄灿灿小米,

送到我的窑中。

村里的父老乡亲,

特别是同龄的兄弟,

很快就成了亲人。

“咱插队学生娃娃”

出现频率最高。

还一件事十分奇妙,

牲灵意如此聪明。

我后来才知道,

就是这头高大,

独角的老黄牛,

那除了已故的,

饲养员陈老大,

谁也无法叫他听话。

这头饱经苍桑的,

功勋老黄牛,

竟成我的好友。

它双角顶翻过汽车,

也战胜过狼魁,

失去半只角的它,

脾气格外古怪。

它不愿意拉车进城,

更害怕人稠广众。

犁地上工时,

也只认陈老大一人。

不料等到我学会犁地,

我们竟成知音。

(同题待续)

忽培元,现任国务院参事,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书画家。长期担任地方党政领导,坚持文学创作、书画研习和经济社会综合调研。系资深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华诗书画院院长。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3
1
0
0
1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