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军事家为何对如此喜爱鲁迅的作品?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鲁迅作品评价很高。1938年8月,鲁迅纪念委员会编辑的20卷本《鲁迅全集》在上海出版。毛泽东通过地下党组织得到一套。此后,无论行军打仗到何处,毛泽东都舍不得丢掉这一套书,新中国成立后带进了中南海。访苏期间,毛泽东也随身带了几本鲁迅的著作,一有时间便拿出来阅读。1972年,为方便毛泽东及中央其他老同志阅读,人民文学出版社印刷了大字线装本《鲁迅全集》。这套书陪伴毛泽东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那么,鲁迅作品对其他老一辈军事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鲁迅全集》
一
在中共第一代军事将领中,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为数不多,彭德怀、贺龙、黄克诚、徐海东将领出身贫苦,幼年未能获得较好的求学机遇。加入革命队伍后,他们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思想上、行动上紧跟时代的脚步。彭德怀说:“鄙人是读了两年半书的‘大学生’,斗争这样艰苦、复杂,党的事业发展得这样快,不学习不行呀!”
鲁迅作品对革命军人影响之大,可从他们的回忆中得到印证。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习仲勋并肩作战,立下赫赫战功。习仲勋回忆彭老总说:“战斗中,他除了公家发的被子、衣服和鞋袜外,可以说身无长物。可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总是在铁皮文件箱中装着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古代和现代的军事学著作、历史学著作、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其他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在深山的窑洞里,在平原的茅舍里,在激烈的枪炮声中,在饥肠辘辘的日子里,他常秉烛夜读,手不释卷,‘不知东方之既白’。他厌恶那些只会空喊口号而忽视提高技术水平的不学无术的人。”
黄克诚戎马一生,身经百战,闲暇时亦喜写诗填词。1937年冬,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转战晋冀豫,旅政委黄克诚戎马倥偬之余,想到当年结婚不久便离家参加革命,不禁怀念起远方的妻子,写下《思亲》一诗:“大雪纷飞冻难支,衾单炕冷晓更迟。长夜不眠忆往事,铁石征人也相思。”该诗寓情于景,平白如话,真实表现了革命者的铁血柔情。
对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黄克诚有着强烈的同情,读时常常潸然泪下。个中缘由,也与其早年的生活境遇有关。他的女儿黄梅回忆:“生活待他是严酷的。且不说他自小要日日劳作、日日挨打。就在他六七岁刚懂人事时,便目睹了患有癫痫症的大姐因对生活绝望自缢而死的惨象。穷人的生是多么的艰难;而穷人的死,又是何等微不足道!每念及这位不知名字的苦命的姑姑,我便想起祥林嫂,想起凝在鲁迅先生笔端的冷峻深沉的爱与恨。”
庐山会议后,黄克诚因直言被罢官。他仿照鲁迅的《自嘲》,以《自况》为题,写诗一首:“少无雄心老何求,摘掉纱帽更自由。蛰居矮屋看世界,漫步小园度白头。书报诗棋能消遣,吃喝穿住不发愁。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
1982年,黄克诚应邀为《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一书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还是鲁迅先生常讲的那句话:我们要进行韧性的战斗。在这复杂的艰巨的任务面前,每个共产党人、每个党的组织,只有更严格地更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不降低水平、不松懈纪律,才有可能防止一部分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化,防止某些党的组织变质。”
二
革命军人还努力从鲁迅作品中汲取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养分。陈毅是人民军队的创建者之一,军旅生涯中战绩辉煌。1928年,他与朱德率领湘南农军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长征开始后,他留在南方根据地坚持斗争,在这期间创作了《梅岭三章》等佳作。1962年,陈毅于《诗刊》发表《冬夜杂咏》组诗。其中的《青松》一诗,尤为脍炙人口:“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抗战时期,陈毅、朱德、刘伯承、杨秀峰在延安
鲜为人知的是,陈毅也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1925年,青年时期的他在《我们的生活》一文中感叹,值得一读的文章少之又少。他说:“许多人的东西,读他的初期的作品,虽不见什么成功,但还觉得有一股活气在纸上跳跃。殊知时间稍久,越读越使人失望。过后只好不敢承教。这里,我觉得与我读外国青年作家的东西的感觉两样了。有人说这是名误了的,这话我实在不懂。我想,名至少要拿一点东西出来看得。目下的东西,可以得名的在那里?”“白话文体在文学方面的运用亦六七年了,中间只有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的诗,可以称是艺术上的东西。”1955年2月,陈毅专程探访鲁迅在上海的故居,题诗一首以表达对鲁迅的崇拜之情:“并世不识面,文藻实我师。遗宅频来访,凭吊更依依。”可见,他视鲁迅为自己在文学领域的老师。
彭雪枫也认为,品读鲁迅的作品有助于提高自身文化。他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介绍引号的用法时说:“引证人家的文句或为使力量加重起见,都应加上引号……这样用,语气就很不同很有力了。一般文人如鲁迅,政治家、政论家等都善于使用它”。
1942年5月,彭雪枫获得一批鲁迅著作,这让他非常兴奋。他在家信中写道:“从上海寄回一大批书,琳琅满目,令人神飞!鲁迅的三十年集,全部摆在桌子上,朋辈一来,即相翻阅,此中大有乐趣!此外如巴金之《家》《春》《秋》爱情三部曲,以及《大地》《子夜》、达夫代表作、《论语与做人》等一大堆,我喜欢极了!”彭雪枫的朋辈也多是军人,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出,阅读鲁迅作品是当时革命军人的共同爱好。
利用军队休整的机会,彭雪枫对读书时间作了规划。1942年11月,他写信告诉妻子:“这些日子,我没有放弃读书,而且正是学习的好机会。我每天能够争取四个钟头的时间读书。”“将要读的是《红军内战史研究》和鲁迅的《译丛补》。”
彭雪枫与妻子林颖
彭雪枫与妻子分隔两地时,托人送去鲁迅的著作,并在1941年12月给妻子的信中介绍自己阅读后的收获:“带去之书,读了几本了?关于鲁迅的东西,更应多多浏览。鲁迅的文章简洁尖刻,极有骨气,多读不仅在文字之技巧上有益处,更可加强自己之修养。一九三二年以前的鲁迅的文章小说几乎每篇我都读过,彼时虽为大兵生活,但对我在写作的锻炼和意志的修养上帮助实多。告诉你,可怜得很,我现在这一点点‘文化水平’,多半是自修得来的。一个共产党员,应该要能说会讲,而又善于写作,下笔千言,倚马立待。”
彭雪枫还以鲁迅名言反击反动派谬论。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他批评国民党:“有人说我们八路军、新四军不应该吃饭,不应该就地筹粮。然而,我们坚决抗战,就必须吃饭,我们是仗也得打,饭也得吃,‘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那办不到。只有顽固分子,才要新四军光打仗不吃饭。我们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我们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我们给国家贡献了牛奶,而吃的不过是草,连草也不叫吃,是不行的。”
三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当时,解放军军事学院组织俄语人才翻译一批俄文军事教材,起初,刘伯承对译者的文字功底并不放心,特意向他们推荐中文教材。用什么样的中文教材呢?翻译人员说:“刘帅提醒我们,当你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学员对象,考虑到他们的文化程度,力求做到译文‘简单、明了、扼要、踏实’,还要注意学员的反应,问问他们能否畅读”。“同时,要我们加强中文修养,讲究修辞学,并建议我们读《鲁迅小说集》、瞿秋白选的《鲁迅杂感选集》”。
刘伯承认为,鲁迅是反对个人主义的代表。他说:“毛主席讲的对内要‘和’。鲁迅也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多数的同志是这样的。但也有少部分同志不是这样,是个人主义。他是骄贵、骄横,破坏团结,不守纪律,张牙舞爪。尽管这是小部分,但总是有这种现象。我们应该反对这种个人主义。”1950年,张爱萍在和海军官兵的谈话中,也用到了这句诗。他说:“应该把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的终身事业,应有鲁迅先生的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态度,下定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决心。”
王稼祥是红军时期的重要指挥员,遵义会议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组成中央三人军事领导小组。1935年9月,任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合后,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王稼祥认为,鲁迅揭示、批判的内容值得红军指战员反思。他真诚地向红军将士推荐鲁迅的作品,理由是:“鲁迅在其作品中所揭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及他所号召的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看重与学习的。中国知识分子因过去士大夫阶级的遗传,爱门面,夸大,在斗争中虚张声势,拳头无力,对于思想的坚持性与殉难精神缺乏,因此鲁迅要求‘韧’‘打落水狗’‘壕堑战’与‘一口啮着不放’,等等,我想这些知识分子的弱点对于我们不是完全没有影响,鲁迅的斗争精神与方法值得我们应用到政治斗争中来。”
叶剑英多次在历史转折关头力挽狂澜,毛泽东称赞他“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叶剑英看来,鲁迅是战士,也是战术大师。抗战时期,叶剑英说:“我们要研究鲁迅一生的战斗历史,不仅要学习鲁迅一生的战斗精神,而且也要学习鲁迅惯用的战术。”鲁迅惯用的战术是什么?他解释说:“鲁迅惯用的战术是‘壕堑战’,他以为打仗就要像个打仗,这不是小孩子赌气,要结实的立定自己的脚跟,躲在壕沟里,沉稳的作战,一步一步的前进。”他认为,这种战术可以运用在敌后战场。“如果敌人用激将的办法说‘你敢走出来’,而你居然就走了出去,那么,这就像许褚的赤膊上前阵,中了箭是活该。鲁迅的‘壕堑战’是善于灵活运用作战原则,这对于坚持敌后的斗争,更加重要。不管是壕堑或是游击,应该是一种灵活的战术,致胜的战术。”
“壕堑战”的说法引自鲁迅的《两地书》,原话是:“欧战的时候,最重‘壕堑战’,战士伏在壕中,有时吸烟,也唱歌,打纸牌,喝酒,也在壕内开美术展览会,但有时忽向敌人开他几枪。中国多暗箭,挺身而出的勇士容易丧命,这种战法是必要的罢。但恐怕也有时会逼到非短兵相接不可的,这时候,没有法子,就短兵相接。”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鲁迅作品在老一辈军事家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毛泽东曾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些视救国救民为己任的老一辈革命军事家,在精神层面与鲁迅是相通的,他们研习并传播鲁迅的作品,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作者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文刊载于《炎黄春秋》2025年第2期)

微信扫一扫|长按识别,进入读者交流群
|
|
|
|
|
|
|
|